本文授权转自:体验进阶(ID:Adcanced_UX
)
看着标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理喻,但这真不是乱讲的。
很多设计师在评审时,开口闭口都是讲方案长什么样:“这个按钮加大了”、“这段提示弱化”、“这个段文字加上图标”……
然后就很容易被人质疑:“这按钮太大,看着奇怪”、“这个提示居中不好阅读”、“这个图标太抢眼了”……
小米花200万请大师设计的logo,都能被网上群嘲改动太小:
世界上最出名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能被人挑出过斜视、高低肩等问题:
甚至随便给我一个大厂app,我都能随手列出100条设计问题,不带重样的,信不信?
更何况咱们都不是那么厉害的设计师,对面的同事对咱也未必有多少信任。
所以,你的方案被挑毛病太正常了。甚至方案的毛病,根本就挑不完的!
问题是,设计评审不能变成“挑毛病”大会啊。那就没有意义了,纯粹的浪费时间。
为什么有些设计评审,会变成“挑毛病”大会呢?看看这个流程:
-
设计师先讲这个方案改了哪里。
-
对方质疑
这个方案有什么问题。
-
设计师辩解
这个方案有什么好处。
-
对方说
另一种方案会更好,
要求尝试。
-
设计师说服无果,只能答应
改方案。
你有没有发现,
大家执着于方案长什么样,
却忘了这个方案要解决什么问题。
任何一个需求,不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吗?通常不是业务问题,就是用户问题。如果啥问题都没有,也没必要提这个需求了,
公司
又不是钱有多没处花。
如果一个方案能让
产品经理没有kpi的顾虑,能让开发没有工作量的忧患,
那么这方案具体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好纠结的?
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在评审时,很容易跟人抓着
方案
上的问题不放?
根据我的观察,要么是
不知道
需求背后的业务目标是什么,要么是缺少用户分析,不知如何通过设计助力业务目标达成。
接下来,我再给个小案例,给大家演示一下3种讨论方式的差别。
假设文小言的设计师,接到一个
图片创作卡片的需求。
文小言以前生成图片需要用户输入指令
,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实用,
所以才
要
做这个卡片。
设计师完成方案后去评审,一开始
是像
本文开头那样,讲方案长什么样。
设计师:
“这是
图片创作卡片
方案,右上角是关闭按钮,标题下面是画风选择,下面是3个参数,最下面是输入框。
”
同事:“4张图片太小了,能不能多露出几个?光效看不太懂,能不能露出来?”
设计师:“再多露出,图就太小看不清了,又没有空间放2排。光效露出来后,卡片空间不够,再撑大就不好看了。”
如果设计师继续跟这位同事讨论方案上的问题,估计能扯过好几个来回都说服不了对方。
想要快速解决问题,可以把
话题拉到用户层,像下面这样。
设计师:“用户在生成图片时,主要的痛点是画风的名词不好记,而画风里最常用的是
真实风格和二次元动漫,其它都比较少,所以不用露出太多,多了反而有选择困难症。至于其它参数,其实用户根本不太需要,要的话自己也会写指令,加上去只是为了看起来丰富一些。
”
同事
:“这些参数用户之前不需要,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有这个功能。我们把参数多露出来一些,说不定用户就需要了。”
如果设计师继续跟着位同事讨论用户需不需要参数的问题,可能又要扯好久,因为双方都证据不足,谁也说服不了谁。
想要更快解决问题,可以把话题拉到业务层,
像
下面这样。
设计师:“
我们第一次做这个图片创作卡片,不如先做一个简单的MVP版本,上线后再看数据。我们现在反正也不知道用户最需要哪个参数,没必要冒险做那么复杂,到最后才发现走错方向。
”
你看,讲到业务层时,计算一下得失,会发现需要纠结的东西变少了。
其实设计讨论,我建议主要围绕用户层来讨论,决策不了再看业务层。至于方案层,没个标准,一讨论起来就没完没了,而且除了设计师之外谁也不专业,所以还不如少讨论些。
很多设计师学了一堆专业理论,实际工作中却用不起来
,或者不被领导同事认可
,其实是对职场的生存法则不了解。因此除了本文讲的设计评审之外,成熟的设计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
关于需求沟通、用户分析、业务理解、
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EN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StAVF9DH1ICL2O6_--U7w
版权声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内容或作品等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给出内容所在的网址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我们会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