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武汉归元寺附近的路牌写错了?记者最新走访→ ·  11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热搜爆了!肖战队友官宣喜讯 ·  19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金价,跌了!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直播微视评:白马已逝,正气长存 ·  2 天前  
央视网  ·  “白龙”走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孩子“叛逆”的5个阶段,很多父母败在了第三阶段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2-13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教育从不是亲子之间权利的抗衡,而是双方携手共同进步的过程。

父母给孩子真挚的理解和鼓励,孩子才能回复父母以深切的爱意与期待。

——虎妈

从幼儿园用到高三的学习机来了!

3000+大奖双语绘本、1000+新课标阅读书目

还有豆神大语文+新东方专项培优+新概念精讲

2月21日 上午 9:00 京东方小课屏专场

强管控,真护眼,三字开头就能带走全能学习王

下单再送行李箱,性价比绝了!

▽▽▽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叛逆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

一位网友说:30多岁的我,回想起叛逆期的那段日子,觉得自己就是精神不正常的人。
小时候他很听话。
可是自从上了初二,他看妈妈特别不顺眼,因为妈妈总管着他。
那时候,妈妈整天给他讲大道理,让他学习,他觉得很烦。
为了忤逆妈妈:
他故意不写作业,好让老师叫家长;
偷偷早恋,还让她发现,把她气得不行;
翘课出去玩,三天两头请假,放寒假天天不回家,和朋友出去玩。
还有一次拿了钱离家出走,和别人一起出去旅游……
他说:“那时候妈妈把我找回家,看着他掉眼泪,我却很麻木,没有心疼的感觉。”
后来,不知道是因为妈妈的“棱角”被磨平了还是怎么地,不再打他,而是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我这么多年的坏脾气都改了,你可不可以也改一改”。
他从那封信中看到了妈妈的泪水,于是叛逆症从那一刻消失了。
看了网友的经历,特别感慨。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他对抗的并不是父母,而是对尊严、自我和价值的维护。
就像这位网友:被父母管着,没有自由会激起他一种“想赢”的好胜心,所以才会和父母对抗。
阿德勒心理学里面提到“孩子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寻求表扬—引起关注—获得特权—复仇—证明自己无能。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听话,他们都是从不被爱到失望再绝望。

寻求夸奖

期待父母的认可

一位匿名网友说:
9岁那年,他上奥数班时老师夸了他,回家后他高兴地对妈妈说了这件事,然后让妈妈也夸夸他。
可是,妈妈嘲讽他:
“他不夸你,你怎么会去他那补习,谁会看上你啊,这么笨。”
没有得到妈妈的认可,他很挫败。
他回想起以前,每次想让妈妈夸他的时候,妈妈都只会打击他。
于是,开始自暴自弃,不想学习,整天过得浑浑噩噩的。
他说:“看见妈妈对我很失望,内心却很开心。”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这个男孩: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依然想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表扬。
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心有两种心态:
一是他想要被认同。
尤其是当父母不断地批评、否定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值得被认可。
寻求表扬,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二是他们对自己不足的焦虑。
一个长期被夸得多的孩子,内在的虚荣心让他们害怕输,所以他们不希望得到负面的评价,孩子觉得“我做得好,才会被爱”。
孩子是很敏感的,一旦他们渴求夸奖未果,就会触发他心里“不被爱”的思绪,然后开始讨厌父母。
有人说过:
没被肯定过的孩子,一生都活在被父母关注的渴求里,但也会一辈子活在不被认可的阴影里。
所以,一个渴求夸赞的孩子,内心脆弱又敏感,面对否定的声音,他们的内心就会附和“是的,我就是这么糟糕,活该不被人喜欢”。
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认可感,就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知道:无论你是好还是坏,我们都爱你。
这样孩子才不会失了本心。

寻求关注

反复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

一位妈妈有天下班回家,发现女儿不开心,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生气,喊她,她也不理人。
见状,妈妈忍不住吼了几句,结果女儿却哇哇大哭起来。
后来,妈妈才知道,女儿听邻居说“妈妈不喜欢你,她喜欢弟弟”。
女儿听完特别生气,她觉得妈妈自从有了弟弟以后不仅不陪她玩,晚上还让她一个人睡觉,她觉得妈妈不爱她了。
她这样做就是想让妈妈多关心她一下。
每个孩子,在成长都会不断确认父母对他的爱:
当父母不陪他们了;或者父母不关心他的心情了;也或者是不再问他开不开心或者是饿不饿的时候,他们会觉得“父母不爱他”。
他们会拼命地在父母面前找存在感,以此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写作业时,故意写错题,然后让妈妈发脾气;
在家里无理取闹,有时候把玩具乱扔,有时候洗手故意打湿衣袖,把家里变“战场”。
动不动就哭闹,做一些父母让父母不高兴的事等。
此时,孩子的内心是:我要变得与众不同,才能使大爸妈关注到我!
父母忽略地越多,孩子的“坏行为”就会越来越大胆。
亲子教养专家陈子兰老师所说:爱够,孩子才会有良知。
常感受到父母爱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满足的;爱不够的孩子,会因为心理需求不满足,做出引起寻求关注的行为。
因此,当孩子不断地用“坏行为”来博取关注时,父母要做到:

用正向的语言去表达出对孩子的爱,经常对他说“爱”;


与孩子进行感受深刻的肢体语言,多拥抱、抚摸。

当父母的关注给足的时候,孩子的叛逆就会自动消失。

权力之争

寻求亲子关系的主导地位

经常有许多父母抱怨:
为什么孩子一长大了和父母就像仇人一样,叛逆、不听话、偏激,总和父母作对?
这是因为父母给予的自由和尊重不够。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却总是想去“压”住孩子,这也要管、那也要说,就是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于是,孩子为了能争取自己独立意识的权利,就会叛逆、暴躁、反抗。
央视纪录片《隔帘对话:青春期沟通实验》里有一个叫李焓语的女孩。
她做什么事妈妈都要干涉。
有一次,老师要推选李焓语去参加一场比赛,妈妈看机会难得,不和她商量就答应了。
女孩知道后非常抗拒,她说:“打死我,我也不去!”
被惹怒的妈妈,失控下剪碎了她的新衣服。
而女孩也用同样的对抗方式也剪掉了妈妈的衣服。
在这场“战争”中,两方都不肯认输,最终彼此都伤痕累累。
对于渐渐有了自主意识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需要掌控感、支配权和自主权的。
如果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父母还不醒悟,掌控欲很有可能会“杀死”孩子的热情。
奉劝所有父母:孩子的叛逆到了这一步,一定要学会放手。
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能赢得孩子的合作。
多点倾听和理解,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成一种警醒信号,提醒自己向内觉察,多学习放手。
让孩子掌握主导权,才会掐掉他的叛逆感。

第四阶段,报复

用负面行为让父母“不好过”

一个初三的小女生,为了让父母不高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上学、一天只吃一顿饭。
妈妈好言相劝,她还将妈妈锁在门外。
后来,小女生又拿着父母的钱去网吧、游戏厅,彻夜不归家。尽管父母对她时刻监管,可是女孩却还是能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离家出走。
直到女孩第三次离家出走归来,父母终于不再训斥,而是妥协:
我们没办法再管你了,但是你能不能不要逼我们了,我们快被你逼疯了。
没想到女孩这样回应:哼,我就是不想让你们开心,你们越崩溃,我越开心。
当父母不去重视对孩子“爱的培养”,孩子在经历了寻求认可、渴望被关注、争夺权力,这些阶段后依然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意时候,孩子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他们的目标会变成:你越讨厌什么,我越要做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 隐形攻击 ”,指的是:
弱势的一方用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因此,孩子做出的一切出格行为都是“报复”父母。
因此,在叛逆最为严重的这个阶段,给父母的建议是:

首先,无条件接纳孩子、爱孩子,不要去和孩子对抗;


其次,放平心态,去允许孩子做正确的事;


最后,尊重孩子的所有面,做到放手,去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

不去硬碰硬,孩子才能逆光回归。
父母先能面对自己的脆弱,孩子才能回到觉知中来。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孩子会放弃自己

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长的求助帖:
骂孩子时,孩子只会回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不会激烈反驳,这体现了孩子什么心理?
有一条非常扎心的评论:当自尊心被摧毁到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倒成了另一种保护和防御模式。
因为连反驳欲都没有了的孩子,不敢想象被否定过多少次。
孩子天然对父母有依赖和忠诚感,而受伤的孩子,无法直接攻击父母,只能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让父母“心痛”。
当孩子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无法“对抗”父母,然后就会伤害自己。
当我们看到:
有些孩子会自残,伤害自己的身体却不自知;熬夜、患抑郁症,严重的甚至自杀。
有些孩子破罐破摔,明明可以考得很好,却故意去否定自己。
比如:
本来孩子正在刷题,突然觉得“就算考得好也得不到爱”,于是干脆放弃努力,然后疯狂地玩游戏、躺平等。
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证明自己的无能。
每个被父母伤透了的孩子,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自毁语言”:
反正我是这么地没用、反正大家不喜欢我。
既然父母想让我这样做,我就做吧。
不要管我,我变不成你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不能让你们如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