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奖已经出炉。每年该奖项的评选都会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争议。国人对诺贝尔奖项的关注,体现了中国积极融入和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追求。同时,我们也需再度思考,诺贝尔奖对我们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带来了哪些经验和启示。
原文 :
《创造让科学家专注的条件》
作者 |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 何云峰
图片 |
网络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公布了。100多年来,已经先后有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以及和平等6个领域里的900多人和20多个团体获得诺贝尔奖。遗憾的是,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人数寥寥无几。所以,每次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
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难以有诺奖得主?
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就是我们的科学家不能专注。
有的人甚至认为诺奖的评选过程或评选标准有问题。我认为,对这一目前全世界都公认的最高奖项,没有必要去怀疑它的公允性和合理性。相比和平奖的争议性而言,四大科学研究奖项几乎少有争议。文学奖有时候有点意外,但意见一致性还是很显然的。
科学研究类诺奖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被奖励的研究成果是经过较长时间证明过的。
有的研究成果甚至要20年或30年以后才会获奖。屠呦呦获诺奖的成果是多年前就出来的。所以,获得诺奖的成果都要有经过反复验证的重大影响,才能得到认可。成果的影响持久、深远而巨大成为获奖的依据。这个标准对急功近利的研究者来说,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路径。我们越是想快速投入快速产出,就越难产生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成果。
对于我们的研究者来说,恐怕最好的心态是,根本不应该总是想着这个奖那个奖,而应该聚精会神地去探索真理。
只要我们的研究出成果了,真的产生影响了,自然会得到公认。像水稻专家袁隆平那样实实在在地做研究,真心地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所获得的成就举世公认。这样的研究成果,即使不获诺奖,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与其盯着奖项,不如聚焦于科学真理本身。真理的力量本身积聚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征服世界。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科学家如果要有诺奖级的科学成果,第一需要的绝对不是研究经费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与研究经费同等重要的是给科学家创造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条件。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条件,涵盖了能够使研究人员保持良好心态的所有外部积极因素。科学研究需要像池塘养鱼那样的条件,如塘水的清澈、宁静,塘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打扰,良好的空气和阳光等。当很多外在因素无端地干扰科学家潜心于科学研究的时候,科学家的专注力会被破坏。让科学家能够专注,这就是获诺奖的秘密。当然,要让科学家真正地专注于研究,首先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当前甚至长期以来,很多科学研究人员都感到不能专注。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要求他们去取得科研方面的重大成就。所以,诺奖颁布的时候,我们做“吃瓜群众”也就是必然的了。
要怎样才能让科学家专注呢?
除了科学家本人要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之外,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创造真正能让科学家专注下来的条件。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能让科学家专注的制度和具体条件。例如,我们总是想用激励的方法,对科学家的成就给予承认。于是,众多的人才计划、人才奖励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的奖励初衷是好的。但有时为了奖励带来的光环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有的科研工作者就不能专注了,有的人实验还没有做完,项目刚刚立项,甚至研究设想都还是起始状态,便开始自吹自擂,急于申报这样那样的“人才”计划或奖项了。于是,五花八门的激励变成了使科学家不能淡定的迷魂汤。当然,这仅仅是科学家不能专注的冰山一角。
如果我们要让我们的科学家做出诺奖级的科学成就,那么我们一定要创造能够让他们专注的条件来。要相信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只要让他们专注了,他们一定能行。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诺奖颁布的时候做一名“吃瓜群众”。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