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年轻人最真实的爽文:与生活虐恋,被香飘飘甜宠 ·  4 天前  
新周刊  ·  一天被电800遍,求静电放过我们北方人 ·  4 天前  
读者  ·  运气好的人,身上往往带着这3样东西 ·  6 天前  
新周刊  ·  东北洗浴中心,为什么独爱“宫廷风”?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当一个女儿决定“劝分”自己的父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做一个味道记录者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28 21:13

正文

清香、参香、果香、花香、醇厚、醇和、甘醇、鲜醇、柔滑、浓酽,对于多数无心钻研茶叶只作口舌慰藉的人来说,以上眼花缭乱的品鉴词汇大可简化为“好喝”、“难喝”这样模糊而甚笃的整体感受和轻松表达。

譬如总结电影的观感或是饮食的味道时,直抒胸臆而被频繁使用的,往往是“好片”、“烂片”,或是“好吃”、“难吃”的主观定性。

尽管有些时候不必过求甚解,但一种简单的结论在自身经验的帮助下已经形成,这种似乎是无意识的“不上心”的评价,表述出来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及言表的。实际上,这些结论也许并非是综合感受,而仅仅是单一方面的感受。

茶叶的品鉴本身带着解构这一行为,观察汤色、闻香、品味、看叶底、看外形,这些有意识的观察拼凑出了更加完整的结论,反过来,也解释了一杯“好茶”笼统形象之下的具体来源。原产地、茶树品种、加工方式、冲泡器具、水源等与茶汤的因果关系,如同故事的线索与故事的结局。解构一杯茶并非在于破坏原有的完整性,而是使人挖掘出一些新乐趣,重新估算价值,也许会对之前鲁莽得出的印象有所改观。

风味轮

在不精通茶叶的人眼中,“醇和”、“鲜醇”这些品鉴用语有时空有语言的区别,却没有体感上的区别。实际上,感觉复杂而语言简捷,语言的区别原本比体感的区别更显而易见。在见到许多茶叶的产品介绍时,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清香醇厚”此类词的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是茶叶标配用语,还是像“绿色有机”一样通用(滥用)?到底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是醇厚?茶叶中所谓的枣香、樟香是否真的可以分辨出来?

风味树

“感觉”的差异因人而异,但在茶叶上,的确是有一套值得参考的标准语言体系。香气上有花果香、香料、豆香、米香、焦糖香、树脂香等等,味道上有熏烤味、动物味、灰尘味、蘑菇味、雨水冲击岩石味、海水的味道等等,鲜嫩和鲜爽具有细微距离,高香和浓香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按照一套相通的具体语言,茶客和茶客之间可以进行表达和交流。既能学会分辨好茶,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取向。

点击上图或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与常年对茶进行深入研究的刘姝滢女士合作出品了一本《茶感官评鉴笔记》,她也是三联生活周刊茶专栏作者,她认为对饮茶过程的记录以及明确的味道描述,可以用于饮者之间的沟通。“在西方的味觉体系里,人们喜欢用色轮来体现饮料风味的变化。而我制作出了一棵茶树的形象来表示茶汤的风味。实际上除了文人墨客把茶当做载体,进行文学创作之外,在形容茶味的时候普通人显得有些词穷,譬如‘小时候奶奶做的面条的味道’这句表述并不能让对方感同身受的体会你所说的茶味,风味树则通过对味道最基础最易于沟通的描述,提供一个基础线索。这些风味树上的味道,多来自于东方人的饮食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味道,在这个容易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同一款茶,不同人描述时产生语言描述的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沟通的乐趣及更多的有意义的交流产生。”

对于品鉴的看法,蔡荣章在《茶道入门三篇》里说道“茶就是茶。所要表达的都在茶干与茶汤上,所有的形容都是多余、而且可能有误,但为协助初学者,不得不搭个桥引导大家进入品茗的领域,往后对茶的认知、体悟,都不必再受桥的限制”。

在对茶叶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既是故事的记录者,因果关系的揭示者,也能将自己本身作为角色加入到其中。当然,不局限于评鉴本上所给出的参考标准,你也可以总结出独特表述方式,搭起属于自己的那道桥。

客服邮箱

[email protected]

客服电话

010-84681972

(工作日 10:00-17:00)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