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当我漫步须弥时,我在听什么 ·  11 小时前  
正午故事  ·  被“电诈”PUA的高学历者们 ·  3 天前  
新周刊  ·  这座一线城市,为何急着建地铁? ·  2 天前  
新周刊  ·  吃了一年9.9的年轻人,冲向599的海鲜自助 ·  3 天前  
码头青年  ·  当白宫开始朝鲜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体面养老靠什么?孩子第三,存款第二,第一很多人想不到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3 18:25

正文



文/ 周美好

来源/ 十点读书(ID:duhaoshu)

无儿无女,老了我该怎么办?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61岁女性的求助,求助帖写得很扎心。

她说自己没结过婚,一个人住,并且这辈子都不打算结婚了。

年轻的时候没想过这是件什么大事,可真到了60岁这个年纪,该退休的退休,该交出去的事情都交出去了,一个人孤独的时候,难免会想到真要到老了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该怎么办?

很多人都好奇她为什么会是这个现状?

其实,她并非不婚主义的坚持者,她年轻时也处过一个对象。

来源:视觉中国


俩人是在高中认识的,那时候是同班同学,后来又考到了同一所大学。

在那个还不算开放的年代,这样的巧合让俩人暗生情愫,也就慢慢处起了对象,俩人也曾想过毕业了就结婚。

只是没想到,毕业以后随着男方工作的调动,俩人开始了聚少离多的日子,好几个月也见不到一面。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联系的途径只能通过书信。

长久的分离让她明显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不如以前了,他总说自己忙,写来的信越来越少,就连见面也好几个月不提一次。

直到有一次,俩人因为一次吵架,她提了分手,没想到男方立马就同意了。

她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感情的波折,可分手不过三个月,她就听说男人和同单位的一名女同事订了婚。

得知消息的她难以接受,也终于明白了之前的冷落到底是因为什么。

那段时间,她心灰意冷、茶饭不思,家人苦苦安慰,她才走出失恋的阴影。

只是这场感情的结束,也让她开始不再相信异性,而是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

几十年打拼下来,她有车有房,还有了不少存款,虽然身边不少人都给她介绍对象,但她不为所动,再也没了要结婚的念头。

来源:视觉中国


只是,人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

随着时光一天天流逝,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前两年生了一场大病,看着同病房的人都有人陪、有人看望,她内心的孤独感也加重了很多。

她开始焦虑自己的晚年生活到底该如何规划,毕竟,谁老了不是一身病痛,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她还有一个姐姐。姐姐让她别担心,说自己的孩子未来就是她的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就让外甥给她养老送终。

一开始她还感觉心里有个依靠,内心的焦虑感消解了不少。

可相处久了才发现,外甥虽然一口一个小姨叫着,对她也很关心,但更多还是图她的家产。

甚至还说出了类似“小姨,你家大业大,反正也没有孩子,等你走了还不都是我的吗?不如早点给我算了”的话。

这样的举动和话语频繁出现,让她不得不考量人性的善变。

她越想越难过,毕竟人一旦老了,就是靠亲生儿女也未必管用,何况是别人的孩子?

如何养老的问题又重新成为她的困扰,她发帖求助,想知道更多人的晚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也想知道像她这样无儿无女的老人,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老年生活,真的那么凄凉吗?

她的担忧,同样也是不少未婚人士,或者无儿无女人士的担忧。

最近这些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讨论: 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啊?

网络上有不少人发表自己家人的生活现状,总结起来无非两个字: 孤独。

要是身体健康还能好点。

白天可以下下棋、遛遛弯,晚上可以打打牌、跳跳广场舞,只要走出去,总会找到兴趣相投的伴儿。

可总有些不幸运的老人。

可能刚过60多岁身体就出现大毛病,只能待在家里。

来源:视觉中国


有网友说,自己的爷爷今年72岁,不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每到冬天都像过一场难关。

总是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出门一趟得做多重防护,生活也毫无乐趣。

之前刷到过一个网友分享的自己奶奶的一天。

她说自从爷爷去世后,儿女们又一直在外打拼,家里一直是奶奶一个人生活。

镜头下的她,会在白日里早早就起来,穿好衣服靠着墙坐,一坐就是一天。

这些年来,她似乎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年轻的时候围着孩子们转,老了以后围着老伴转,伺候他们吃穿,照料他们的生活。

忙碌的日子过惯了,老伴的突然离世让她无所适从。

她总是安静地靠墙坐着,饿了就给自己随便煮点吃的,困了就靠着被子躺一会。日色太长了,她会下床给自己找点活干,擦擦地板,或是整理床铺。

等到晚上到了,就蜷缩着身子,翻来覆去,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

醒着的时候,她时常望着门外和窗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但院子总是很安静,安静到连一个能跟她说话的人都没有。

这间小小的屋子里,装的都是她的孤独。

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评论说:“你看,她结婚了,也生了孩子,又如何呢?”

结果该受的罪一点没少受,该享的福一点没多享。

更何况,真要等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有没有孩子都是很痛苦的,因为,没人能替你受那份罪。

看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才发现,原来连养老都是分等级的。

理想中的最低等级:有吃有住。

再高一级:无法自理时能得到合理的照顾。

最高等级:可以自理时有人陪伴,不能自理时有人看护。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吃有住,能得到适度的照顾,恐怕都已经算是体面的养老生活了。

无儿无女,我该怎么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看过一个视频,一位53岁的老人叙述自己的生活。

她说自己从40岁就开始为老年生活储蓄了,不光是金钱上的储蓄,还有身体和心态上的储蓄。

所以她身体健康、心态平和,说起话来,感觉比年轻人的气血还足。

她说能好好活着的时候就锻炼身体,等真的有天病了,能治就好好治,治不了就选择放弃。

要是到那时候没什么意识了,也别担心,是人都得走这一遭,心态放平啥事没有。

来源:视觉中国


想起我家楼下有个80多岁的老人,老伴去世后不愿意跟儿女一起住,干脆一个人住。

每次说起来,家里人都为他担心,觉得都这么大年纪了,但凡磕了碰了都是大毛病,担心老人该怎么去医院。

老人却不担心,他身边有好几个牌搭子,退休后不是一起打牌,就是一起下棋。

平日里相约早上8点在凉亭见,要是天气不好,就转战室内,每次都有一群人围观,几个人换着来,倒也开心。

要是哪天老人没能准时出现,身边人就会着急地去家里看望老人,平日里有个什么事情,也都会帮忙搭把手。

毕竟大家都知道,谁能没有衰老的那天呢,在这时候搭把手,也是给自己以后的养老生活设一个保障。

之前听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说,自己就是干基层工作的,他让大家放心,因为独居老人都是会被重点照顾的。

社区工作人员比其他人更害怕独居老人在家里出什么事,所以都会经常摸排,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更别说再过几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养老或许也会入驻我们的生活,实时上传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会比现在方便很多。

所以,与其担心自己老了该怎么办?

倒不如从现在开始,看看身边那些独居老人是怎么为自己提早做好安排和规划的。

活在人群里,活在规划里

前些天,看到有人在直播间问大冰:无儿无女,一个人怎么养老?要去敬老院吗?

大冰很直率地回答:不要去敬老院。

来源:视觉中国


那该怎么办呢?

大冰给了一个新的养老思路: 去闹市生活,抱团养老。

在城市里,去找一个离商场和医院近一点的住处,将资产都变成钱,用钱去买服务。

再找一些兴趣相同的养老搭子,抱团养老,如果没有朋友、没有搭子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攒。

攒跟你一样的人,攒同龄化的人,就像攒钱一样攒朋友,好在年老的时候找个搭子一起养老。

毕竟人和动物不同,人是高级灵长类动物,不管是少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我们都无法逃脱群居的属性。

生活在闹市,生活在有人气、交通更便利、离医院更近的地方,这样至少能让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很快找到求助者,也能让你在需要医治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医院,更会让你比在农村和山林里更方便地找到同样养老的搭子,与更多人产生连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