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传播者,
一
路同行,一起成长
截至2020年2月6日7:40时,全国共有确诊病例28060例,其中1153例治愈。
冠状病毒类是具有外套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范围约60~220纳米(nm),平均直径为100纳米,呈球形或椭圆形,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
大约有10%的普通感冒就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但症状很轻,不受重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很多都是轻症病人,而且甚至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无感感染者,自身毫无症状,却能把病毒传染给他人。
一、有患者4次检测才确诊!
网友:
病毒太狡猾
据天津市疾控中心消息,天津第28例患者,男,55岁,为天津铁路动车客车段职工,与本单位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为密切接触者。
该患者1月19日出现发热,1月25日两次核酸检测阴性;1月27日再次发热,1月28日核酸检测阴性;1月30日第四次检测为阳性。后经市专家组确诊为天津市第28例病例,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二、病毒潜伏期长,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从传播的特点上来看,病人早期体温不高,或正常,轻症病例较多,病毒的传染性有增强趋势,行走的传染源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从观察情况看,病毒潜伏期大约在10天左右,最短的潜伏期有1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这与SARS有很大的不同。
三、病毒传播力强,疫情传播速度较快
从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初步掌握病毒的感染初期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随着人类的生存进入到人传人的状况。从临床发生的病例来看,有一部分重症病例,也有一部分轻症病例,病毒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根据近期临床资料来看,病毒的传播力有所增强,从每日增加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据也可以看到:
四、病毒具有隐蔽性
发热咳嗽并非新型肺炎唯一首发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后,一定会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组1月24日发布《高度重视非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识别与防护》,提醒医护人员及公众,高度警惕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隐形传染源。很多老年人被感染,而且病情进展很快,之前也没有什么症状显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介绍了一个“非典型”病例。45岁男性因腹泻3天到消化科门诊就诊,医生反复询问病史,确认其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接触史,但无明显发热及相关呼吸系统症状。接诊医生考虑正处于疫情发展期且有明确接触史,与患者充分沟通后行胸部CT。结果提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样影,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五、病毒存活时间长,可达5天
温度湿度合适,病毒可能存活数天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这个病毒,它是通过飞沫和接触来传播的。飞沫的传播距离是非常有限,从人体出来以后很快就沉降了,所以不会在空气当中飘浮。
飞沫可以沉降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粘有病毒的手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
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这些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有可能存活数天,比如在温度20℃的环境,湿度40%到50%,有研究发现病毒有可能存活达到5天。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措施
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群聚集处,不应该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只有一一落实,大家才能真正抵抗病毒入侵。
01、减少外出
相比较于戴口罩的被动防护,更重要的是主动防护,
少接触人群并保持距离。
戴口罩只是被动防护,哪怕你用最好的 N95 口罩,或者戴很多层也比不上家里蹲来得安全。
如果没办法必须要外出的,除了戴口罩外眼部防护也要注意。
病毒也可以通过粘膜感染,所以眼睛也是防护部位。
在没洗手的情况下,避免用手接触眼口鼻,特别是去超市等人流量多的地方。
另外,
一定要勤洗手
。
因口沫或排泄物中的病毒哪怕在外界也不是马上凋亡,所以外出后回来洗手,与人交流接触过后要洗脸,最好用温度高一些的水洗,衣物要消毒或者热水洗等来降低感染概率。
02、室内防护
待在室内的,注意勤消毒、保持室内通风状态,同时呢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免疫力降低。
研究表明,病毒耐热性差,随着气温转暖,病毒传播能力会下降,温度越高,病毒存活能力就越低。
03、怀疑自身出现感染情况
如果不是重症或者非常难受、有基础疾病,呼吸不畅等,建议采取流感应对措施。
使用一些常规 OTC 药物。
如果非常不放心,可以通过网络、电话联系当地医疗部门咨询,尽量不要直接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