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通那点事儿  ·  9集出现6次,网友呼吁下架!剧方火速删除.. ... ·  昨天  
南通那点事儿  ·  9集出现6次,网友呼吁下架!剧方火速删除.. ... ·  昨天  
德州晚报  ·  假的!假的!不要传了! ·  昨天  
鲁中晨报  ·  一高校原党委书记被查!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颜宁(山东人),拟获中国女性至高荣誉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谁认识这2男1女?淄博一地发布悬赏公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孟子姓氏都不是孟,是姬姓公孙氏,“亚圣”也不表示比孔子差|文史宴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4-05-05 21:01

正文

常听人说,“孟子,姓孟名轲,被历代尊为‘亚圣’。‘亚圣’,仅次于孔圣人的意思”。其实,这种解读是对一种错误诠释,它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科学的。




一、孟子不姓孟姓姬


孟轲,姓孟名轲,是按照现代人的姓名习惯进行的解读,先秦的姓名习惯要比今天复杂的多。


中国先秦时期,平民没有姓氏,只有名。而贵族子弟,不但有姓,还有氏。《白虎通》卷八《姓名篇》有云:“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1]


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贱。


例如:西周开国重臣吕太公,姜姓,吕氏,故虽常见有人用姜尚,但早期典籍称之为吕尚。姓继承于祖先,而氏则和贵族的职业、爵位、荣誉有关,“或氏其官,或氏其事” [2] ,也有的氏于国,即以封国为氏。


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的说法,夏商周三代,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因为氏彰显着贵族的荣耀、功业和地位,姓只在婚配的时候使用一下,所以贵族在使用姓名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功业),女子称姓而不称氏(女子地位低下,婚姻是她们的头等大事)。


以《史记》为例:“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 [3] “然秦以其先赵父封赵城,为赵氏” [4] 。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史记》遵从先秦的习俗,男子称氏不称姓,没有任何一处称他为嬴政,都称之为秦王政或赵政,如“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5] (《史记·楚世家第十》)。


汉代人更习惯叫秦始皇秦政,这是以国为氏。按这个惯例,孟轲之孟,是氏,不是姓。


事实上,孟也不算是孟子的氏,只是孟子的氏的简称。


关于孟子的家族,汉代赵岐在《孟子题辞》的记载最为可靠:“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从这段记载可知,孟子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本鲁桓公之后。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其后人称孟孙氏,庶次子叔牙,其后人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其后人称季孙氏。


孟孙、叔孙、季孙这几个氏是怎么确定的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的很清楚:“此孟孙本出公子庆父之后,当称孟公孙,不言公者,省词。” [6] 根据刘宝楠的解释,孟孙是缩写,完整的氏应该是孟公孙(同理,叔孙应为叔公孙、季孙应为季公孙)。


《白虎通》里对公孙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 [7] 根据《白虎通》,庆父为鲁桓公之子,称公子,庆父之子称公孙,从庆父之孙起,皆以公孙为氏。而孟、叔、季,是庆父、叔牙、季友兄弟的排行。


所以,孟孙氏,实际应该是孟公孙,孟是排行(嫡长子用伯,庶长子用孟),公孙才是氏。孟公孙氏,犹言公孙老大也。孟子既为孟孙氏之后,他的氏就应该是公孙,完整的应该是孟公孙,简为孟孙,进一步简称为孟,比如有的史书说他的父亲叫孟孙檄。



孟子公孙氏,那姓什么呢?这个很容易搞清楚,鲁国是周武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的后人,自然姓姬。


综上所述,孟子,应该是姬姓公孙氏,而非孟姓,孟是他先祖在家族中的排行。按照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惯,他完整的名字应该是孟公孙轲。


当然,后来孟子的后人都改姓为孟,这不能作为孟子姓孟的理由。正如成吉思汗的后人多改汉姓为铁,但铁木真却是成吉思汗的名字,他应该是姓孛儿只斤,乞颜氏。



二、孟子在明嘉靖年间才尊为“亚圣”


孟子并非被历代尊为“亚圣”。在唐代之前,文庙祭祀,儒教的最高至尊是周公。直到唐高祖武德二年,“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8] 孔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但当时周公和孔子的封号,周公是“先圣”,孔子是陪祭的“先师”。


连孔子都不称圣,孟子就更不是了,连陪祀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唐太宗,才把周公的牌位请走,将孔子从“先师”升级为“先圣”,坐上儒家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 [9]


孔子成为“先圣”后,“先师”的位置留给了颜回。唐玄宗是更加封颜回为“亚圣”,此后数百年,中国的“亚圣”是颜回而非孟子。


第一次提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统,在儒家的贡献上仅次孔子的,是韩愈。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中,第一次提升了孟子的地位,从理论上让孟子首次压倒颜回:“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但韩愈的提法,并未得到官方承认。


孟子在官方儒学地位的确立,主要在北宋,这和宋儒的态度有关。孟子第一次进孔庙,是宋神宗熙宁七年。“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 [10]


此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大家都认为孟子不当与颜回并配,直到元丰七年,孟子才真正确立进孔庙的资格,配享、封爵与颜渊同一等级,高于荀子。颜回和孟子是配食,荀子是从祀。尽管北宋时孟子地位大大提高,但也只和颜回等同,并未获得亚圣封号。



一直要到元朝至顺年间,孟子才被元文宗封为“邹国亚圣公”,总算和“亚圣”的称号沾边了。“至顺元年……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11] 而且这也只是元文宗的一时兴起,并未被广泛接受,官方和民间普遍接受的“亚圣”依然是颜回。


真正以圣旨的形式确立孟子亚圣地位,已经是明嘉靖年间了。因此,孟子尊为“亚圣”,理论上起于韩愈,实际操作于元文宗,正式取代颜回是在明嘉靖年间。可见,孟子被历代尊为“亚圣”,提法并不准确。



三、“亚圣”应解释为“圣人同一流”


将“亚圣”之“亚”解释为“仅次于”,是不准确的。在古代汉语中,“亚”可解释为“不如,次一等”,或者做顺序解,“第二个”,却不可解释为“仅次于”。(次于和仅次于,一个强调“次”,一个强调“仅”,含义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选择“不如,次一等”这个解释,那么,“亚圣”的含义就是不如圣人,或比圣人次一等,这就不是一种尊敬的称谓了。按儒家的理论,比圣人次一等,就直接称为贤人,何必称为“亚圣”?“亚圣”要作何解释才合情理呢?


其实,“亚”在古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根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亚”的另一个字义是“相当的,同类的”,也有的古书注释为“同一流”。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12] “亚”与“匹”连用,显然是说,诸葛亮是与管仲、萧何相比肩的同一流人物。


又如《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13] 这里的“流亚”也是说,桓温是和孙权、司马懿相当的人物。


其他如《颜氏家训》中说:“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 [14] 这里的“才学相亚”,显然也是说,才学相当。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圣”之“亚”也同此类,它是指孟子的才学品性接近圣人,和孔子差不多,是圣人一流的人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