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药闻  ·  免签再扩容 政策利好激发入境游市场活力 ·  2 天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汤圆(元宵)抽检结果来了→ ·  2 天前  
响水零距离公司  ·  响水年后新岗热招!月薪5000+交五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顶流翻车,骂上热搜第一!他那恶心的厌女嘴脸,终于被撕烂…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 2024-03-29 12:06

正文



前几天,好几个热搜炸了。

关乎一场巨型翻车:《坠落的审判》映后。

导演兼编剧茹斯汀· 特里耶坐了11个小时飞机来交流会,却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说话,反而是主持人陈铭爹爹不休,像是有什么男言之瘾…


董强教授更是爹味冲天,导演在说话,他在台上自拍…


看不懂片子却爹言爹语:如果你们北大学生是这么看电影的,我很失望…


陈铭说话,董强帮腔,被网友讽刺为,boys help boys…

视频来源B站@酷漫404

事后,更是流出了不少戴锦华教授面露难色,无法忍受,非常工伤的表情包。

真·忍一时爹味更浓,退一步爹更来劲…

这场映后,恰好与电影形成讽刺意味拉满的镜像,被戏谑为“最low的审判”。

谢谢网友 又多学会了一句中国话

这部电影,也被网友戏称为,陈铭与董强看不懂的电影—— 《坠落的审判》


天,深山,雪地,小屋。

屋外荒无人烟,屋里一家三口。


他们的儿子,七年前因为一场车祸,视力严重受损。

但所幸的是,在父亲的照料下,可以自理…

他最喜欢的,就是带着一条狗,去雪地里玩耍…


直到有一天,男孩带着狗回来。

突然,发现父亲摔死在雪地里,浑身是血…


荒无人烟,只有自杀和他杀两个可能。

时间回到两小时前。


女人坐在客厅,正和采访的女生聊天。

这聊天,有点诡异。

她总是把话题往学生身上引,她似乎对这个学生,有点暧昧…


楼上的丈夫,有所察觉,放起了刺耳的音乐…

儿子选择了出门…

屋子里当时,只有妻子和丈夫两个人,更重要的是,夫妻俩的关系并不好…


没有目击证人,没有监控,证据在雪地里迅速消失…

底男人在坠楼前,发生了什么?

坠楼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狗血的失足?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今天国内院线上映的法国电影 《坠落的审判》 ,曾命名《坠楼死亡的剖析》,豆瓣8.6。

当时一经上映,狂拿280项大奖及提名,最有分量的当属 第76届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第81届金球奖最佳编剧

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院,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可谓是惊艳四座,拿奖无数…


整部片子的场景非常简单,就在木屋和法庭。

而且几乎是纯文戏,无论是家中争吵还是庭审对白,全是超长篇幅的纯文戏。

极小的切口,风卷残云般掀开漫长的婚姻背后龌龊藏着的藤蔓般的纠葛,暗流涌动的角力与对抗,互害与隐痛…


这一切,全被法国导演兼编剧茹斯汀· 特里耶隐藏在绵密编织的文本里,危机四伏的言语的交锋里,剧本之现代性之深刻,力透纸背…

正如网友所说, 把老白男闭门造车的IP秒得渣都不剩

茹斯汀· 特里耶

主演桑德拉·惠勒,更是奉献出了高段位的表演。

她呈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精准。

你既相信她的隐忍与清白,又会注意到她的世故与野心,既感受到她的真性情,又会有所怀疑其功利,她有对丈夫的爱,但其中又夹杂着无奈与厌恶…


当然最好的演员,当属狗狗:一只哈士奇与边牧的串串。 (好离谱这两个品种杂交 智商忽高忽低的

一只唯一向所有家庭成员输出正面情绪价值的生物,实力诠释《狗好,人坏》。

狗子内心os:哼 人类的把戏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可爱的狗狗鼓掌

是的,连狗都是复杂的品种,正如儿子是法国人和德国人的后代,婚姻是爱恨交织的状态。

一切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多棱镜般复杂的面向。

他们本是一对爱侣。 妻子说,我们认为对方独一无二,我们不一定意见一致,但我们互相分享。

这已经是一种非常高级非常理想的关系了。


片中对于两人曾经的相爱没有多说,你甚至会怀疑他们没有爱了。

但在丈夫坠楼之后,放了一段空镜。


这其实有点违和,人刚死,情况很危急,却放一段没有声音的纯空镜。

但细想又很贴切。

镜头扫去的,是家里堆满的家具,锅碗瓢盆,箪食壶浆,仿佛是他们婚姻里无数稀碎的细节,他们一起度过了那么多的时光,最后却一死一伤…


还有一个细节。

妻子一直很平静,平静到让你以为,难道她真是杀人凶手吗?

但打开冰箱,看着堆满冰箱的食物,她哭了。


冰箱的柴米油盐,是如此极致的日常,吃又是一个如此本性本能的行为,就像爱…

但在此刻,堆满的食物,又是如此的空虚…

一对互相纠葛了十几年的夫妻,已经不剩多少爱了, 但对方的离去,本能上却又难以割舍,爱恨交织让人不知作何表态…


他们为何落到这种田地?

丈夫本是教书的,但一直有写书理想,于是,他放弃了教书,选择写书。


两人收入减少,从伦敦搬到了男人的家乡。

事业上女强男弱,女人写书,一本接一本成功,男人在家带娃,写稿却屡屡受挫。


有人说是性转版的危机。

男人的处境,像极了无数女人,在家带娃,牺牲了自我时间,成全家庭,却不被重视…

当家务与带娃因为金钱短缺的关系无法外包,当两人不愿想方设法协调合作,就会必然成为婚姻的裂痕…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性转版的危机,而是男女都必然会同时面临的难题。

因为说到底,这是一个太卷的社会,它要求人在工作中必然牺牲自我全部时间,全情投入,而相对应的,家务必然存在,另一个人不得不承担起家庭重任…

这不是男性或女性的错误,这是一个共同受害的难题…


但片中男人的处境,比现实中的女人好多了。

作家身份,居家办公,已为他省去了很多麻烦。


男性身份,更是让他在这个男权社会具有先天优势,他大可以出门找一份工作。

而且这还是他的家乡,完全有优势,相反,女人背井离乡,说着并不熟练的法语…


这似乎是导演设置的一个含蓄的讽刺。

女人总是要学会“他”者的语言,才有资格表达自身。

而男人明明无所作为,却连妻子那种翻译的赚外快的工作都不愿意做,因为他们不屑做,他们只是固执地讲着我者的故事…


但造成这样家庭分工的原因,没那么简单。

这关于七年前的一场灾难。

那天,他正在写作,写到有突破时,儿子放学了。

他拜托一位朋友去接, 结果一不小心,儿子出 车祸,视神经永久受损…

这成为丈夫放不下的心结。


七年以来,他不断近乎强迫地照顾家庭,试图弥补…

这种作为父亲的愧疚,让人不忍苛责…


而另一方面,妻子口口声声说,我又没有逼你奉献,你去搞事业吧。

但实际上,她的确没有承担更多,很久没有辅导作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一次送儿子上学,相比于丈夫,她的确是缺位的,两人的家庭分工,是失衡的…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是同行。

同行在亲密关系里,最容易陷入一种关系:竞争关系。

这是亲密关系里最有毒的状态,它意味着对抗,但同时,只有同样高度认可一个东西,才能竞争得起来,这意味着亲密…

这种既亲密又对抗的关系,常常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无法抽身…


而且还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作家。

写得好不好,一看就知,卖得好不好,无法作假。

男人看似过于照顾家庭的背后,是对自己隐隐的心虚,作为同行,他太知道妻子写得好,而自己远不如妻子,却不愿承认…


于是,丈夫似乎是通过做家务占据道德高地,来责备在他看来,妻子这个女性身份“本该”履行却没有履行的家庭义务…

通过与儿子亲密的关系,对妻子的母职身份进行施压…


但最精彩的是,女人跨过了所有社会,身份,性别的藩篱,洞察了一切。

全场唯一一场夫妻双方正面互掐戏,精彩至极。

对于丈夫的母职施压,甚至对于丈夫又拿抄袭说事,妻子洞若观火:

你责备我就算了,我的确是没有做。

但我最讨厌的是,你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儿子身上,认为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收起你的可怜与同情!儿子比你想象的更强大,不如撒泡尿看看你试图逃避却早已腐败的事业与人生!


女人并没有被PUA,反而觉察到:

丈夫无论是指责妻子,还是过于照顾孩子,无论对家人坏或好的背后的本质,都是丈夫不愿承认的自身的中年危机。


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选择的失败,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没有才华的本质,也不愿接受自己的胆怯与害怕…


这就是男人最害怕,最回避的事实,却被女人酣畅淋漓,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禁让人感慨,妻子对人性的觉察与言述的能力,远在丈夫之上…

不愧是写出爆款的女人!


但察觉又如何。

他们已经走到了,不愿解决的地步。

女人把男人写进书里,写怎么杀夫,白纸黑字…


女人出轨,和别的女人有外遇…

国内院线版修改了翻译, 把她是同性恋翻译成她别有用心,把做爱变成亲密,完全隐去了妻子是双性恋这个事实

男人早已有自杀倾向,却故意激怒妻子并录音,收作证据,企图嫁祸…


丑陋,太丑了,丑态百出,一段婚姻,到底要经受多少千疮百孔,藏污纳垢多少的欺骗与背叛…

这何止是一次坠落, 他们早已在婚姻里,死过千千万万遍,婚姻已成无尽深渊,坠楼不过一锤定音罢了…


也正是到了这层,这不再是一个性转的故事,也不再是仅限于对某个性别的打压,它没有完美的受害者施害者,它最终通向的,而是对婚姻本身的反思…

婚姻这种关系,是如此亲近,漫长,琐碎,复杂。

哪怕它最开始是以合作的面目出现,在漫长岁月的畸变下,它太有可能变成一种对彼此的剥削。

经营婚姻太需要智慧,但很遗憾,大多数人并不拥有这样的智慧…


当婚姻的琐碎,被撕成一地鸡毛…

当两个作家,写不清自己的婚姻…

当曾经的亲密,变成了视频,录音,供述,判刑证据…

当真真假假,正反交织的证据迷宫,无法还原出一个真相…


这早已不是一次疑罪从无还是有罪推定的法律问题…

却需要一个最终的审判…

而更为让人难过的是,真正审判的,不是法官,而是孩子…


这是一个过分成熟的孩子。

他安静,聪明,甚至让人察觉不到他的眼盲。

为什么他如此早慧?


因为他亲眼见证过,两个如此亲密的人,是如何撕破嘴脸张牙舞爪,曾经的甜言蜜语,又是如何变成血淋淋的呈堂证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