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后,我发现电影里尤其打动我的,是那些非常具有“主体性”的台词,温暖又犀利,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清爽感。“月经又不是屎,怎么会弄脏呢?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
很多网友看完后,称这部电影为自己的“精神布洛芬”,被深深地治愈和安抚了。我们从电影中的3位女性角色——王铁梅、王茉莉和小叶的故事中可以发现:在心理学上,“主体性”指的是: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都能够独立于他人的状态,有一种“坚定的自主感”。哲学家马克思曾这样定义主体性:主体性是与人的实践密不可分,包括对实践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意识性、自为性、创造性特征,指引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的结果。但我们不是生来就是完整的自己,而是在行动和体验中,在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慢慢成为自己的。就像尼采说的:“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根就深入黑暗的地底。”电影中有许多透露着温柔而强大生命力的场景,让很多被生活压制的人,重新感受到:原来这才叫“生活的主人”。今天,壹心理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剧中最具“主体性”的5句话。希望在你感到人生被卡住的时候,能帮助你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同样是老洋房的租客,她比王铁梅每月多缴2000元房租。但只因房东给她送了点月饼和青团,她便觉得“情谊无价”,心甘情愿做冤大头。在恋爱中,她为了讨好不想谈恋爱的胡医生,谎称自己是出轨的已婚妈妈,跟他“臭味相投”。哪怕胡医生从不主动找她,见她时总是穿得很随意,她也给他找借口:虽然小叶一直和王铁梅强调,自己在感情里是“更勇敢的那一个”。但王铁梅告诉她:“恋爱是两个人的决定,一个人叫倒贴。”的确,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两个人都应当是主体,独立且主动地参与到关系中。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里,3岁小孩就已经具备自主性了。自主性,指个体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自我调节并且独立于外部控制而行动的能力。如果能做到,就会积累强韧、坚定的意志;如果做不到,就会感到很羞愧,对自己产生怀疑。由于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叶在感情里也表现得非常缺爱,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对方身上,不然就没有安全感。就像人在最脆弱无力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小叶总是试图通过努力得到一段关系,来驱逐内心的不安全感。美国心理学家Peg Streep博士在《刻薄的母亲》一书中提到:缺爱的小孩最可能具有的特质之一是“缺乏自我信任”。一个人从小缺乏关爱,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力掌控一些事物,头脑里都是“你不够好”“你没有价值”等声音。但就像王铁梅说的:“爱男人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一个人想真正感到自己有掌控感、自主权,始终得通过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来实现。比如:尊重自己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关心除了爱情和异性以外其他有趣的事。她在天台上和王铁梅说,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不知道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你并不需要为自己的伤痛感到羞愧,因为需要跟你说对不起的,是制造伤痛的人。在心理学中,道歉对被伤害者有着一定的心理修复作用。或许我们也跟小叶一样,一直在等待某人的一句“对不起”。但如果始终没有人跟我们说“对不起”,我们又该从哪里寻找慰藉?就像我自己,时常会在想起伤痛时说:“算了吧,都过去了,别计较了。”我们依然渴望与自己之外的群体做深刻的情感连接,在关系中所受的伤,最终还是需要在关系中得到疗愈。学者Baumeister认为:关系自我是主体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主体的功能和目的,都包含与他人产生联系。就像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会因为咨询师的一句“不是你的错”,泪流满面;想起电影里有个很触动我的情节,小叶的妈妈会因为她的眼睛长得像自己,对她说:“别看我,我讨厌你的眼睛。”而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听她说完这段往事,却认真地看着她说:“我喜欢你的眼睛,我喜欢你看着我,怎么看都没关系。”是的,我们不一定能得到“对不起”,但仍然要努力去爱,去联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愿意看见你的伤痛,理解你的脆弱,但依然愿意爱这样真实的你。搬家之后,单亲妈妈王铁梅一直在忙工作、接孩子、做家务……日子连轴转,压力越来越大,快扛不住了。但学者Baumeister认为:自我调节才是自我存在和行动的核心。理解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然后掌握能控制的,接纳不能控制的。电影最后一部分,王铁梅问王茉莉:“为什么你总是写悲观的东西?”王茉莉说:“正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认清这个世界的全貌,好与不好尽收眼底,但仍然用好的视角看待外界,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执着于尽善尽美,而是过滤掉那些不想做、做不到的部分,保留自己想做、能做到的部分,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别人的游戏规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意识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游戏。能做到60分,就足够好了,剩下的40分,你尽量做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班级演出,她被老师安排在舞台下鼓掌,理由是她“鼓掌鼓得特别好”。妈妈鼓励她去学打鼓,一开始她拒绝了:“我不喜欢演出,我喜欢做观众。”但在大家的再三鼓励下,她学了架子鼓,还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完成了演出。本以为王茉莉会继续打鼓,享受舞台,没想到她在作文里写道:“我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表演,但我没有特别高兴,只觉得做完了一件事。我还是喜欢做一个观众。”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不想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可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王茉莉很幸运,妈妈能理解她,支持她做自己。小叶也羡慕她“你是全上海最幸福的小孩”。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遭遇很多否定、打击、不理解,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创造性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会受到奖励,TA们就会专注于别人希望TA们说的话、做的事,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视为人本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大部分想法都能被外界很好地接纳,内心也深深地接纳自己。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吉利根把这份创造性理解为:“我要这样做,但我内在某个部分关闭了,或焦虑,或害怕。”通常人们认为,面对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最佳解决办法,就是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内在感受。但这会让你与真实的自己“开战”,让你非常厌恶自己内在的这个部分。或许,创造力是你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诸多外界的声音扼杀了。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不管是当观众还是主角,只要是你热衷且享受的就很好。王铁梅和鼓手小马互相喜欢,小叶对王铁梅说:“他配不上你。”她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好东西”:撇开优劣、高低、对错,能取悦自己的,就是好东西。一个东西到底好不好,我们心底其实很清楚,却常常掩饰本心,用外界的评判标准来替我们做出决定,选择那些贵的、高的、有钱的、华丽的……明明内心不喜欢、不愉悦、不满足,却告诉自己“这就是好东西”,说明我们心底并没有诚实地对待自己。在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体系里,“自为性”包含了人的独立性、探索性、建构性等要素。答案越清晰,我们越能认清自己,把生活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模样,长久地滋养我们。如果你的生活找不到方向和出路,去找到真正能取悦你的“好东西”,准没错。“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物和稳定的生活之间,我只选择了前者,并不太考虑后者。但是我发现当坚持前者的时候,后者自然就来了。”所以,在生活中迷茫困顿时,尽管去选择那些让你感到开心的、平静的、幸福的“好东西”吧。[1].陈志霞.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1.[2].Baumeister, R. F.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M]. 梅凌婕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4.8.[3].马斯洛, 亚伯拉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与人格[M]. 吴张彰等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2.8.
人生这场电影里,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需要掌控自己的人生,照顾好自己心里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感觉不够了解自己,总是忽视自己的内在需求,不够爱自己,想要给自己更多关爱,那么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你可以放心向咨询师倾诉烦恼,你能透过当前生活的困境追溯童年的创伤,从而疗愈内在小孩,重新看见自己。咨询师会陪伴你直面心理问题,找回人生掌控感。通过心理咨询,你能够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