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岁,已经不发朋友圈了”
文| 亦行 图 | 来自网络
昨天,不常联系的姑姑给我打了个电话。
本以为是什么大事情,没想到姑姑只是问我怎么好久没发朋友圈了。
听到这里我一愣,我以前是个多爱发朋友圈的人啊,吃火锅要发朋友圈,买了口红要发朋友圈,吃多了也发朋友圈……有时候一天甚至能发五条。
姑姑即使不联系我,也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到我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我的上一条朋友圈还停在两个月前。
最后姑姑说:二十多岁,本应是张扬的时候,怎么连朋友圈都不发了?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不发朋友圈了呢。
25岁的我们开始瞻前顾后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朋友圈里分享音乐没几个人点开,但你发了一组自拍却有很多人点赞。其实周围的人都只关心你的外在,不关心你的喜好。
有时候想发个抒发心情的朋友圈,在编辑框里改了又删,删了又改,多次忖度考量后才会发出,想讨些可怜或者安抚,用来疗伤或自我肯定。
本以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会在乎自己的小心思,可是发送之后,收到的点赞很少,评论更少。
而看到我朋友圈后私聊我的,除了父母,人数寥寥。
现在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
真正关心你的没有几个,大部分人只是看热闹、瞎起哄而已,并不会理解你。
甚至有时候,你过得好,他们并不会为你感到开心;你过得不好,他们说不定还会内心窃喜。
所以,也没什么发朋友圈的必要了,有什么心里话,找知心好友聊聊天就够了。
25岁的我们开始变得内敛
常听人说:“成年人了,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话听的多了,就真的成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看看周围每个人,都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按部就班地“情绪稳定”着。
不会大喊,不会摔门,甚至不会哭,只是看似平静地过完一天又一天。但其实,平静的背后都是波涛汹涌的难过。
记得两年前刚去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在外,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工作压力让我喘不过气,可以说是人生低谷期。
有天晚上加完班,妈妈跟我视频,在屏幕那边唠叨着让我不要熬夜,不要老点外卖,小心翼翼的问我过得怎么样。我在屏幕这边使劲掐着手心,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说着“挺好的,没事儿”。
挂掉视频以后,看着暗下去的屏幕上浮现出自己布满泪痕的脸,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成长吧。
不再跟小孩子一样肆意,变得喜怒不形于色,不管有多少委屈和心酸,到了嘴边,只化成了一句“没事儿”。
有人说,当你问一个人“没事儿吧”的时候,如果对方一脸茫然的看向你,回答“啊?”,那是真的没事儿。
但当对方回答你“没事儿”的时候,往往是真的有事儿。
有时候,这些“事儿”,这些千万言语,准备发朋友圈,字都打出来了,然后默默的按了取消……
那些不再发朋友圈的人,习惯了把情绪隐藏起来,独自消化。
二十五六的我们,工作不上不下,感情不温不火,工资卡里余额不多,本以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却总有一瞬间让我们长大。
想起前段,闺蜜和我借钱,原来是她妈妈忽然生病了,她说:看到妈妈憔悴的面容,她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父母正在逐渐衰老,开始小病不断了。
当她在医院里,一个人站在人群中排队交钱时,看着账面上的金额,和银行卡里仅有的两千块钱,又想
起自己快要透支的信用卡,突然一下子意识到身边已经没了能够依靠的人,自己要学会承担了。
她开始努力工作、省钱,中午只吃一个便利店的饭团。
结果自己也开始生病发烧,满身虚汗地醒来给妈妈送饭,不敢和父母讲,因为父母需要她。
再见到闺蜜是几天前,精神满面的她和前段时间判若两人,她的妈妈痊愈了,她也痊愈了。
她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样一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从痛苦到痊愈,每次都觉得要熬不过去了,事实上你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