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暴力、药物、奴役:泰国“娱乐业”盯上日本风俗 ...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1-1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1-1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1-1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1-1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新一轮H1B抽签开启!今年可能是最容易中签的一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568|没有人等你准备好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4-05-19 14:41

正文

2024年5月3日的海南文昌(沐朵)


从我读书到考试那么长的时间里,有个深刻的感受:
凡是我感觉非常充分准备的考试,几乎没有一次是如意的。
似乎是一种对自信的捉弄,某个单元,某个阶段觉得自己学得非常扎实,准备很充分,甚至考完都觉得还不错,自信满满说说大话时,打击往往不期而至。
而在人生那些非常重要关口,怀着忐忑和紧张拿到试卷,因为准备没那么充分却又调动了全部注意力的考试,却多有意外的收获。
这并不是对“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开脱,而是想说,对于人生的命运,绝大多数情况我们很难“准备好”,而我们以为的“好”和真实的“好”,也可能不是一个概念。
准备不好是常态,准备“好”则可能是意外。
你可以每天都投入的去准备,但永远不要觉得自己会“准备好”,或者说,很多事情都要等“准备好”了再去做。
真实的世界不是基督山伯爵,等你有了金山银山,然后逐步完成计划。
就像年轻时发的那些誓言:“等到我XX时候,或报仇或报恩”,其实都是虚幻的。
真到那个时候,往往 物是人非, 你的心境也变了。
读者群里也常常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大部分时候都在做自己以为的“准备”,也是在默默的努力,也在每天看书,也在很“上进”的追寻某个目标,但,可能从一开始就偏离的航向。
昨天和一个读者朋友聊起来,我问他怎么样了,他说最近在准备司法考试。
好在我对他有点了解,知道他的工作性质与之并不相关,而且工作几年了,为什么突然要去考司考。
他描述了一下,大概是觉得这个能对工作有帮助。 说等到考过司考了,就有更好的资历可以更好去实现另一个目标。
但,我直接就告诉他,在他们那样的单位,任何类似的职称和证书都是没用的,那就是领导说了算的地方,他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另一些方面,而不是像还在大学一样靠考各种证书来“证明自己”。
然后他才恍然,赶紧打消了这样的“准备”。
我们很多人,觉得 上岸了、考过司考注会了、考过口译专八了、签了大学青椒的,就怎么样怎么样,似乎童话里公主和王子在一起就代表是美好的结局。
可真到了那个山腰,才看到遥远的层峦叠嶂。
你要认为某个准备好的尽头就意味着成功,成功就意味着幸福,那其实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这里有三个层面,缺一不可。
第一个层面是路径的认知。
我们首先要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有个基本的了解。
比如体制内看重的是什么,衡量标准是什么,体制外看重的是什么,竞争力是什么,比如国外白领阶层是什么标准,上流社会的真实情况,蓝领阶层的优劣在哪里。
然后在路径上,就知道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无用功,不要任由自己的想象和执念支配自己。
你会把25-35职场这最重要的十年安排好,结合自己的性格、天赋、家庭背景、当下职业情况,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 每日精进, 就像走迷宫一样,寻找距离最短的出口。
而不是不停的试错。
第二个层面是正确看待机遇和准备。
从25-35之间,每个人大概都会有2-3次重大机遇,如果你意识不到什么是机遇,那首先就失败了一半。
有很多人,在机遇走到面前,他(她)心里是完全没谱,也不敢动的。
潜意识里会怀疑自己:“我行吗”?
别人去抓,你还会鄙视,觉得他似乎还不如我呢。
但四五年后,可能你和别人的差距就已经拉开了 。
在美国大厂工作的同学经经常抱怨印度人特别讨厌,明明自己不行,吹得天花乱坠,我也经常提醒他,你要行你也要上,他们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总觉得自己“没准备好”,虽然已经在美国业内都是业界翘楚,所以这便是过不了自己那关。
因为不论走在世界什么地方,不仅仅是在中国,在绝大部分场景下,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远大于所谓的“专业技能”。
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不需要对专业技能特别特别精通,那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应该学会在抓机遇过程中给自己加压,去准备,那种成长要快得多的多,而不是总觉自己自己要具备某些技能再干什么。
当然,在无人问津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反倒是应该锻炼自己的素质,去发自内心的积累和学习,而不是单纯为了取得某类证书或学历。
对用人单位来说,你是不是博士头衔不重要,你在工作中能不能体现博士的水平、能解决问题更重要。
等机遇来了,不要脸地去抓,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去把事做好。
第三个层面是两个比例。
1.在掌握信息的40%-70%间做决策和行动。
2.用50%的精力琢磨人。

之前《
进化 》里提到的思维模型,有一个就是 告诉你,在40%-70%间做决策和行动,我觉得很有用。
当你需要做一个决策时,如果完全没有调研和信息之前做决策,那是盲从,失败的几率很大。

但是,如果等所有的信息都汇聚了, 你也就失去机会了。
比如,搞经济的都知道,今年夏季的用电量一定会很大,未来AI也是需要电,那么,有没有机会呢? 做判断的人应该是在去年秋天后,实践布局则应该是在冬天,等到新闻铺天盖地的时候,就是离场的时候。
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要你不是钱学森那个等次,如果你真的想在中国做点事,50%的精力需要去琢磨人,去布局人际关系。
不是说你天天要跟人喝酒无效社交,而是,与你工作本身相关的人,你都需要去留意细节,注意说话方式,尽可能形成一个效率更高、阻力更低的力场,尽量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去做好一件事情。
而不是去争吵和打压,耗散力量。
我不是完全赞同冯唐说的这些,但有的思考角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市场不会等你准备好,别人也不会等你准备好,学会先了解路径再做决策,先做人后做事,
在压力中适应,在无人问津时使劲,在喧嚣中沉寂,人生会顺得多,也平静得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