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公元前660年的朝歌,是彻头彻尾的人间地狱 ·  1 周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时空中的大陆 ·  1 周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张学良临终前,说出蒋介石的一个丑事,蒋介石曾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07 00: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要想真正搞清楚电视新闻里每天究竟都在说些什么,你其实没必要天天盯着热点新闻,最有效的工具应该是几本历史书和一张地形图(不是只简单标出国境线的那种)——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是研究国际政治的基础,搞清楚这些,你甚至可以预先知道几天以后的新闻将会报道什么。


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自2015年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式介入叙利亚内战以后,俄土关系一度变得异常紧张。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军方击落一架俄军苏-24战斗轰炸机并导致一名俄军飞行员丧生,由此两国关系跌到了谷底。


依照当时的紧张气氛,即便俄军真把土耳其境内的什么目标给轰了,恐怕人们也不会感觉到太意外。而不久之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态度转变之快同样让人始料未及,埃尔多安不仅在态度上对俄迅速软化,甚至提出可以向俄军提供军事基地。不久之后,土耳其爆发了针对埃尔多安的政变,而这一次俄国人选择了支持埃尔多安,其态度要比欧美国家明确得多,甚至有消息称,关于土军方发动政变的情报,最早是由俄罗斯情报部门提供给埃尔多安的,这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俄罗斯对埃尔多安的支持则是显而易见的……


要想把这种乱糟糟的关系搞清楚,我们恐怕要把时间退回到1453年。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正在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经过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攻入城内。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守城战中战死,两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投降。由此东罗马正式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至此,欧洲基督教文明开始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兵锋之下。


君士坦丁堡被围城

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和她的父亲却成功逃了出来,并且一路跑到罗马寻求庇护。1472年,罗马天主教教廷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已经成年的索菲娅公主嫁给了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


对于公主本人来说,这在当时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时候莫斯科公国在西欧人眼中的形象,就类似于我们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国家看秦国——就是一个介于“蛮族”和“文明人”之间的存在。而且伊凡三世同意联姻的条件是索菲娅公主未来所生的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要知道母凭子贵可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这位公主却很痛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相对于在天主教的地盘上寄人篱下,这位公主显然更愿意去“荒蛮之地”重振家族的荣光——老实说,这段历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的游戏》里“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或者《芈月传》上去,抑或说是两者的混合物。


罗马教廷之所以要促成与莫斯科公国的联姻,本质上还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压力。东罗马帝国被灭后,土耳其人很快又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这也为五百多年后的南斯拉夫分裂埋下了伏笔,此时罗马教廷所处的意大利半岛已经岌岌可危。


如果能让伊凡三世率军南下,向土耳其人开战,那么这个危机就可以得到缓解。


此外,罗马教廷还有另一层心思:东罗马被灭之后,东正教文明圈就只剩下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的诸城邦了,如果罗马的天主教教廷促成了带有东罗马最后血脉的索菲娅公主与莫斯科大公的联姻,那么教廷与东正教城邦的关系就会变得密切起来,那么未来没准就可以结束天主教和东正教长达千年的分裂状态,使得后者重新归附于罗马教廷。


而伊凡三世在迎娶索菲娅公主后,从法理上说也就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者,后来“沙皇”这个称谓其实就是俄语中的“恺撒”,而作为东罗马皇室标志的双头鹰,也就成了沙皇俄国和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徽。而俄罗斯学者则一直认为俄罗斯是“第三罗马”(西罗马为“第一罗马”,东罗马为“第二罗马”)。

伊凡三世在迎娶了索菲娅公主之后,自然没有如罗马教廷所希望的那样,傻呵呵地去和土耳其人拼命——以当时莫斯科大公国的实力而言这基本等同于自杀。但是伊凡三世却充分利用了这次联姻所带来的“势”,既然莫斯科公国是东罗马的继承者,那么莫斯科当然就应该是其他信奉东正教的城邦的首都,伊凡三世就应当是罗斯诸城邦共同的国君,那么由莫斯科大公国来完成对东正教诸城邦的统一,在道理上也就名正言顺了。


索菲娅公主到达莫斯科时,还带去了大量原本收藏于君士坦丁堡的典籍,其中除了文化内容之外(所以俄罗斯文化确实传承了一部分拜占庭文化),还包括官制和礼仪制度。伊凡三世借此进行了一轮政治改革,打压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后面的事情因非本书主线,所以就不赘述。简而言之,伊凡三世借此机会一路开疆扩土,在他去世之前,“莫斯科大公国”变成了“俄罗斯”,版图足足扩大了6倍。而与此同时,索菲娅公主经过一系列宫廷政治斗争,几经沉浮,最终让自己的儿子瓦西里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瓦西里三世。换句话说,伊凡三世最初的布局还是被自己的王后给破了。继位后的瓦西里三世继承了老爹的遗志,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从16世纪中后期伊凡雷帝时代开始,俄罗斯开始大举扩张领土,到公元17世纪,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帝国终于开始了正面碰撞。对于俄国上层而言,“南下”几乎是一个永久的战略命题,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再具体说,俄国的南下战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直抵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数百年来,这一战略几乎从未变化。


至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南下战略思路开始变得越发清晰起来,已经不再是居于苦寒之地的民族的本能反应,而是有明确的地缘战略目标: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俄国的南下战略,最终是为了获得温水港,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即便俄国人真能得到一两个温水港,也很难靠它们来挑战欧洲强国的海上霸权。相反,如果俄罗斯能够南下控制“世界岛”的中央区域——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那么完全可以凭借陆权来挑战西方的海权。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当时俄国南下所面对的对手,正是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公元17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与土耳其在241年里打了11仗,平均不到19年一战,第11战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土分属对立阵营。十月革命之后,多国干涉俄国内战,这其中也包括土耳其军队,这样算下来,俄土之间大战共计12次。


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逐步转入颓势,面对俄罗斯一直是败多胜少。通过200多年的不断交战,俄国人将与土耳其交战的战场逐步从乌克兰推到了西亚地区,他们从土耳其手中先后夺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且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