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古玩网
网罗鉴藏知识,藏界趣闻,行业内幕,历史揭秘,文化知识等诸多内容。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是文化爱好者,古玩爱好者,资深收藏家的必备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古玩网

2003年与非典殊死搏斗的45个瞬间,倒数第7张何其相似

中华古玩网  · 公众号  · 古玩  · 2020-02-08 17:30

正文

点击蓝字↑中华古玩网,关注艺术信息!


2003年离我们17年前,17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是历史好像也就在昨天,那场与SARS的殊死搏斗让多少人记忆犹新,说起2003年我们不会记得别的,唯有"非典"。



"非典"已经成为2003年的代名词,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与疫情做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场疫情也让我们明白要学会敬畏自然,人的这张嘴巴不是什么都可以吃。 人是富裕了,为了寻找刺激的生活,胡吃海塞,结果SARS找上了我们。


人是容易遗忘教训的动物,毕竟17年过去了,"好了伤口忘了疤",教训的记忆已经逝去,骚动的肚皮又开始寻找刺激的美味了。


最终你懂得,现在这个家伙找上了我们。


一起看看17年前那一幅幅照片,揭一揭我们曾经的伤疤,也许能让你我长长记性。



2003年2月16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南山(右)与其他专家一起医治一名非典病人。


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一家药店贴出"口罩已售完"的告示。 雍和/摄。


2003年4月5日,香港,一家商场的扶梯上,一对戴口罩的情侣相拥而吻。 Vincent Yu/摄。


2003年4月9日,北京一家同仁堂药店中,人们购买据说可以预防非典的中药。


在北京晚报报道了某中药可以预防非典后,这家药店一天之内卖光了三万副。


2003年4月17日,北京大学的校医院,为师生发放预防"非典"的中药汤剂。 廖文静/摄。


2003年4月20日,北京,一家已经关门的药店在电子屏幕上打出"口罩到货"的字样。 笑云/摄。


2003年4月23日,杭州,市民抢购口罩。 傅拥军/摄。


2003年4月25日,北京,一名警察保持一段距离,询问一名被群众举报为疑似非典病人的妇女。 Str/摄。


2003年4月25日,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被隔离的非典患者透过栏杆向外张望。 Greg Baker/摄。


2003年4月26日,厦门中山医院副院长张振清向国务院督查组汇报防治非典工作。 姚凡/摄。


在谈到年轻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将年幼的孩子放在家中,一心扑在工作上时,泣不成声。


2003年4月末,北京地坛医院,一位非典患者痛苦地煎熬着,两天后离世。 与他同患非典的妻子数天前已先他而去。


2003年4月27日,北京,泰国留学生撤离北京语言大学。 Frederic J.BROWN/摄。


2003年4月27日,香港,参加芭蕾舞课程的孩子们戴着口罩练习舞蹈。 Vincent Yu/摄。


2003年4月28日,北京公交车上,戴口罩的乘客。 任晨鸣/摄。


2003年4月29日,北京,通往天安门广场的桥上巡逻的工作人员。


2003年4月30日,北京煤炭医院在决定接收非典病人后,护士长向护士们训话。


没有收治传染病人经验的护士们个个情绪低沉。 这家医院在决定收治非典病人后,已有7位医护人员辞职。


2003年5月1日,北京小汤山高速公路设非典专用车道。 王丽南/摄。


2003年5月1日,广州,人们排队洗手。

2003年5月1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非典隔离病区外,执勤的武警。 Ng Han Guan/摄。


2003年5月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门可罗雀,一男一女席地而坐。


2003年5月6日,北京煤炭医院,住院的非典患者取午饭。


为防止传染,这个取饭窗口在非典期间临时改建为双层玻璃。


送饭人员打开窗户将饭菜放入平台,关上外面玻璃,患者才可从里面打开窗户,再取走饭菜。


2003年5月,北京小汤山医院,里面的"非典"病人。


2003年5月6日,杭州老城区的一个胡同里,两位"膀爷"站在警戒线外与隔离点内的邻居叙旧情。 傅拥军/摄。


2003年5月6日,北京宣布四处为非典隔离区,市民开始抢购生活必须品。 这家超市的货架已是空空如也。


2003年5月,湖北省首例非典患者——黄冈中心医院内科医生张宏病重,妻子丰慧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高宝燕/摄。


2003年5月7日,北京科技大学的门口处,校园被封闭,情侣只能穿过大门的栏杆拥抱在一起。


2003年5月7日,北京郊区,小汤山医院。 Frederic J.BROWN/摄。


从4月23日开始的,短短8天时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这座全国最大的非典专科医院。


2003年5月10日,一位刚被送到医院的非典患者在心理上不愿承认自己患有非典,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医护人员在他的病房内做他的思想工作。


2003年5月11日,武汉市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过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节,护士沈勤半个多月来第一次看到6岁的儿子。


2003年5月14日,杭州市中医院发热门诊部,就医的两位感冒患者正急迫地察看自己的X光片中有无肺部感染的迹象。


2003年5月,一个乡村设立的临时隔离所。


2003年5月15日,北京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居委会代表王大妈正在社区巡视。


2003年5月,河南省嵩县黄庄乡沙沟村口,一名返乡人员被拦下检查。 张晓理/摄。


2003年5月15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医护人员摘下鞋套。 Greg Baker/摄。


2003年5月23日,河南省洛宁县罗岭乡韩沟村村口,值班人员警觉地察看走向村口的人 。


2003年5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裕中小学一间教室内,老师为余玄上课。 潘松刚/摄。


2003年4月23日,北京市宣布全市的中小学从24日起全面停课,确保疫情不会在校园扩散。


余玄因家境贫困,无法在家中收看空中课堂,学校就每天派人把她接到学校来看,老师还在课后为她一个人辅导。


2003年5月,河南省洛阳,村口的检测点。 王豫明/摄。


2003年5月29日,北京人民医院,因护理非典患者而感染不幸去世的护士王晶追悼会在此举行。 贾国荣/摄。


2003年5月30日,一位妇女乘坐地铁时用棉纸垫着握杆以避免感染SARS病毒。


2003年5月30日中午,广州一名疑似非典病人私自出逃,至农林路与东风路交界处被火速赶至现场的警察抓获。


2003年6月8日,一辆专车将一名女考生送到北京154中学高考考点,该考点只有她一名考生。 张炜/摄。


这位考生所在的住宅楼发现一非典疑似患者且已死亡,全楼处于隔离中。 高考时给她专门设置了一个考点。


2003年,非典时期的中国乡村。 张晓理/摄。


2003年,重庆一名患者在出院时,向医生鞠躬道别。


2003年5月,重庆,一所医院的隔离病区外,一名医护人员的丈夫举着鲜花,为在隔离区内奋战的妻子庆祝生日。 重庆时报/图。


2003年7月2日,北京紫金城附近,一名环卫工在清扫道路。 Str/摄。


2003年9月16日,香港,一位母亲带着女儿迅速离开曾为SARS医院的玛嘉烈医院。 Laurent Fievet/摄。


此时非典疫情已经结束,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进入曾经做过非典患者治疗的医院。 心有余悸,害怕的心理还是存在的。


17年后这两个孩子现在应该有20多岁了,她们对这一年的记忆应该是模糊的。


很多70后和80后的童年都有一本连环画。


夏日午后,软磨硬泡要来几毛钱“巨资”,叼一根冰棍,再租上一本小人书,在树荫下,在蝉鸣里,一篇篇地翻阅。

这些连环画,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国学”的启蒙方式: 孙悟空的神通、关羽的忠勇、王熙凤的泼辣、林冲的无奈……生动的画作、动人的故事,不仅是迷迷糊糊的童年,还是以后积累的作文素材。


小巧的体积,小小的篇幅,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寓意,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孩子最“中国范”的国学启蒙。

上世纪,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 ,风靡一时,重印达千万次之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这套48册的小人书,有 7000多幅画图 ,其绘画队伍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所有优秀的国画家。中国画大师贺天健先生书写了每一册的书名。

1976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左起:贺友直、赵宏本、顾炳鑫、郑家声、刘旦宅。

每一册连环画上形态各异的鲜红印章,皆出自篆刻家都如冰先生之手。


这套《三国演义》创作阵容之强,影响之大,在连环画史上可谓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国连环画的一张名片,也转换成一个时代的 文化符号 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可惜的是1979年的原版《三国演义》连环画 已经 绝版 ,也使它的身价与日俱增。目前的收藏价格至少也要5000元,可见其在一代人心中的艺术地位和收藏价值之高。


庆幸的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经过精心整编,全新修订,尽可能的还原这部作品的初始面貌。新推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修订本,让这部经典佳作 重出江湖

书可以复印,但经典 无可复制

沧海桑田,

它都是一套值得 珍藏 的好书。

毛泽东也爱看小人书《三国演义》。主席的警卫员曾经回忆道:“一天,我叫他(毛泽东)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


我说:主席你还迷小人书啊?

他翻着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他还鼓励身边的人“ 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