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我那么爱女儿,为什么她会恨我? ·  3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时间就是金钱——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孩子一上学,母爱就消失?”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07 10:5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孩子上学后母爱是否会消失以及家长如何面对孩子学习问题的讨论。文章指出,孩子上学并不应该成为亲子关系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家长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文章提到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出现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学习压力和兴趣减少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保持积极心态,理解、接受并帮助孩子面对学习压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孩子上学并不应该成为亲子关系的对立面。

家长需要调整心态,面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

关键观点2: 家长在孩子上学后的负面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学习压力和兴趣减少的影响。

家长需要保持积极心态,理解、接受并帮助孩子面对学习压力。

关键观点3: 家长的努力方向和心态很重要。

即使是对孩子小时候没有引导好,现在开始引导也是好的开始。家长需要意识到之前忽略的亲子问题,慢慢修补和更正,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和困难。


正文

《从心理解孩子》25春季班应该是春节过后开始招生。请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disclaimer: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用了“妈妈”,“父母”或者“家长”,会令一些人不快,因为育儿是全家人的事。如果是英语就很容易,caregiver, adult就行。以后请大家自动代替,在文章里,都是 “照料者”或者是这一家的“成人”。

我之前写过,幼升小衔接应该是谁来衔接?链接:
“幼小衔接”应该谁来衔接?
“幼小衔接”这个任务其实应该针对成人。成人自己做好 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学这点内容,可能成人自己准备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学习也会越好。那些心态失衡,传递焦虑的成人,我觉得至少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大家可以试试看,先在自己身上下点儿功夫。

喵酱的眼神又犀利起来³

孩子一上学,母爱就消失?
实在忍不住来评论集里唠个嗑,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 发微信朋友圈的时候,放了一张我疲惫不堪的照片,本意是想调侃一下带娃几年后,老母亲不复往日光彩了,精神头也不如7岁小娃那么强了,这个小玩笑我相信带过孩子的人大概都能get。
但是其中一条回复让我尤其不舒服,有一种很重的割裂感,这条回复是这样说的“随着进入学习阶段,母爱会逐渐消亡殆尽”,后面还有另一个小伙伴回复了这条评论说“进入了对立阶段”。
我看到这两条评论的当下,真的是满头问号???
为什么上学变成了亲子关系的拦路虎?陪写作业有这么难吗?到底是上学才出现相处的问题,还是其实本来就有相处的问题,只是上学以后种种事情摆在眼前不得不做的时候,让问题爆发了???
随着孩子上了小学,生活节奏肯定会变得与原来不同,需要完成的任务难度也比幼儿园时期的高,当养育者和儿童都在共同经历一个重大的生活改变时,双方既有各自的压力,也有互相磨合的压力。
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不是因为陪孩子作业才产生的,是本来就存在,只是因为生活中各处的压力都在增加的情况下,那些原本被掩盖的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已。
校园里的学习只是学习这件事情的一部分,而学习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回顾“整体与局部”这个事情,当我们和孩子在生活中的相处模式是互相信任、互相体谅以及互相帮助的模式,这个一直运行着的模式会延续到孩子的校园学习里。
孩子在上学后,依然相信父母是能够理解自己、愿意帮助自己的,而不是生活里相处得好好的,突然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变得故意为难自己、想着法子惩罚自己。
所以上小学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我们和孩子变成对立关系的因素。如果孩子上学以后变得战战兢兢,和父母的相处变得不顺畅,那我觉得父母有必要反思一下之前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就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感受不到父母在突发状况下有主动帮助自己的意愿。
米小粉(4岁) 回复   喵酱的眼神又犀利起来³
我围观了好几个同事,他们确实都在娃上小学之后开始变得暴躁了,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同事之间的内部合作。我知道其中原因,以前经常会直言相劝,要尊重,接受和理解孩子啊,不要觉得平平无奇的自己能走大运,孩子不用教就什么都会啊,这种思想很危险啊!当然,没人能听进去我这么陈述事实,渐渐地,我懒得说了。
孩子面对学习压力,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家长不能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恐慌焦虑,就很难能接住孩子。家长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减少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率下降,家长面对越来越学不动的娃会更加恐慌焦虑,这是一个负面循环,极速熵增的过程。
我妈今天跟我聊天,说狸仔基本上都准备好了,后面学习能跟上就没什么太操心的了。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像是一个资深老师说出的话。娃能不能跟上学习好像是命中注定,但我们不是一直说要有发展的眼光嘛!我又仔细想了她的话,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我妈教了那么多学生,她说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事实,孩子会不会学,跟老师和家长努不努力关系不大,看起来就像是已经确定好了一样。但实际上,我发现很多家长看似努力,例如我那最暴躁的同事,实则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学习,而有些家长,什么都不管,实则让孩子独立自主安排生活和学习,给了孩子均衡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孩子学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