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意见
:
(1)CcAD 是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却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建议对年轻尤其是缺乏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CcAD筛查(Ⅰ级推荐,C级证据)。
(2)目前尚无评估CcAD 的单一“金标准”,对于发生缺血性卒中、TIA 的疑似CcAD 的患者,应首选头颈动脉超声、CT、MRI等无创性检查进行诊断评估(Ⅰ级推荐,C级证据)。
(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中,尤其是中青年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可以作为颈部动脉夹层(
CAD
)的筛查及复查随访手段(Ⅰ级推荐,C 级证据)。
(4)对于颅内动脉夹层(
IAD
),应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MRI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HR‑MRI
)等检查进行综合评估(Ⅱ级推荐,C级证据)。
(5)对于IAD,HR‑MRI与其他检查手段相比可能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Ⅲ级推荐,C 级证据)。
➤
推荐意见
:
(1)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在CcAD 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现有证据显示在发病4.5 h内运用静脉rt‑PA 治疗CAD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安全的(Ⅱ级推荐,C级证据)。
(2)对CAD相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总体是安全和有效的,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Ⅲ级推荐,C 级证据)。
(3)对IAD相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未知(Ⅲ级推荐,C级证据)。
➤
推荐意见
:
(1)推荐在CAD 形成的急性期,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在降低CAD患者卒中发生风险方面,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但需注意监测出血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存在CAD所致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或管腔内血栓形成等高危因素且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更适合抗凝治疗;而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更适合抗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抗血小板和抗凝联合治疗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CAD获得血管再通(Ⅲ级推荐,C级证据)。临床上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由于缺乏在IAD患者中抗栓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推荐在IAD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但需注意监测出血风险(Ⅲ级推荐,C级证据)。
(3)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对抗凝治疗的疗程和药品种类进行推荐。对于CAD导致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抗凝治疗至少3~6个月以预防卒中复发或TIA(Ⅱ级推荐,B级证据)。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都是可选择的治疗药物;肝素治疗时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到50~70 s,华法林抗凝治疗时维持INR 2~3(Ⅱ级推荐,C级证据)。NOACs也可作为CAD患者抗凝治疗的替代药物,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临床上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4)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对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和种类进行推荐。对于CAD导致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至少3~6个月以预防卒中复发或TIA(Ⅱ级推荐,B级证据)。可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也可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Ⅱ级推荐,B级证据)。临床上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
推荐意见
:
(1)在使用最佳药物治疗后仍出现卒中复发事件时,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作为CAD 患者的治疗手段(Ⅱ级推荐,B 级证据)。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IAD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Ⅲ级推荐,C级证据)。
(2)支架植入术治疗医源性CcAD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Ⅲ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IAD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治疗(Ⅲ级推荐,B级证据)。
➤
推荐意见
:
(1)应开展评估和干预CcAD 的危险因素,以提前预防CcAD的发生(Ⅲ级推荐,C级证据)。
(2)避免CcAD诱发因素,如创伤及医源性血管损伤,以减少或避免夹层的发生(Ⅲ级推荐,C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