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言飞语
好的产品总是充满善意。好的文章亦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节课  ·  自从用上DeepSeek,我现在强的可怕! ·  昨天  
三节课  ·  分享5个DeepSeek免费使用工具 ·  11 小时前  
91产品  ·  2025年全球外贸商机日历 ·  1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言飞语

知人与自知——2019 年刘飞的阅读清单

刘言飞语  · 公众号  · 产品  · 2019-12-25 19:07

正文





人与思考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心若菩提》


这两本书都是理解大人物思考方式和思维路径的佳作。


毛泽东很喜欢阅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有些甚至只是一些标注,但标注也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在梁漱溟提到问题不是革命而是文化自救时,毛泽东就连画了三个问号,表示莫名其妙:



恐怕表情也是这样的:



在各种书籍的笔记和评价里,能够看出毛泽东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能够看到他对许多细节敏锐的捕捉。


笔记精讲一共有四本,分了四个大主题: 《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 我最喜欢的不是政治历史相关的,反而是《文学卷》。 从毛泽东少年时读书写的评语来看,他对文学极有兴趣,也得到了极佳的文学修养,自己撰写的诗词颇有帝王之气。 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性的语言和旁征博引,在后期政治斗争与管理中简直如虎添翼,是不是会用古人的案例来做比喻、以古人的名言来做点评,让人印象深刻。


他很喜欢读古典小说,有一些思考认知,放到现在都没有逊色。 比如点评《金瓶梅》的几段话:
“《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金瓶梅》的作者是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的。


“《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写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


而对比来看,《心若菩提》则是一本叙事书,也同样可以看到曹德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曹德旺,在个人成长和职业成长中的遭遇,以及这些遭遇中的思考。


这本书我曾经单独写过一篇读后感,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建议学习曹德旺



人与生活


《尸检报告》
《数字黄金》


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 书籍和电影是可以拓宽我们人生的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发明。



我们每个人能经历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但这个世界在发生的、距离我们遥远的事情,却可以通过书籍和电影触达到我们,让我们能够看到世界无数的可能性。 有时看过一部精彩的电影、读过一部精彩的书,都会有参与其中、恍若隔世的感觉。


《尸检报告》是一个尸检工作者对工作日程的详尽描述和思考(并不是法医,严格来说,是 APT,即解剖病理学技术员)。 既能满足某些人对解剖尸体这种工作的猎奇心理,也能揭示在这背后关于生命、死亡和社会的思考。

《数字黄金》则讲述数字虚拟货币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裹挟或者引领这段历史的那些有趣的人。这段历史里,有 神秘的中本聪,有以贩毒为主的“丝路”网站、有极端无政府主义者、有唯利是图的商人、有奉为“神明”的比特币耶稣...... 他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属于虚拟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隐藏在显示屏和键盘背后的世间百态。


这一类的书籍未必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深入思考,也不会提供很实际的方法论。 更多的,就是刚刚说的,让我们的生活体验更丰富些,或者哪怕,只是在我们枯燥,且无味的生活中,增加一些趣味。



人与世故


《水浒传》


《天龙八部》



《水浒传》和《天龙八部》当然是之前都已经读过的名著了。 今年某些机缘下再次重读,又有许多新的体会,更多的,就是对其中“人”为视角的兴衰荣辱、人生际遇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过去对林冲、武松、鲁智深在后半部里的悲情并没有太大感受。 这次重读,却很容易读得感伤,吃着饭,手里的鸡腿都不香了。


在既定规则和既定利益追求的社会关系中,想要仅凭热血和正义,与世界对抗,是不会有善果的。 这时候的选择,就是要么接受成为既得利益者,要么拒绝去过隐居清苦的生活。 “改变世界”终归是杯中月雾里花。


金圣叹评宋江是下下等人,但也很难单纯判定他就是个好人或坏人。 这才让《水浒传》的悲情变得不是“坏人做坏事”那么简单,而是“谁都无可奈何”的悲凉。 顺便提一句,最悲凉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逵了。 楼塌了、人散了之后,宋江临死前,还不忘把李逵毒死,怕“坏了梁山名声”。


《天龙八部》的萧峰当然也是少见的金庸小说里悲情色彩浓重的主人公。 明明是绝世武功、明明是江湖大侠、明明是情智双全,却被身世搞得一塌糊涂。


段誉和虚竹的际遇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故事。 每个情人都是妹子,很苦; 想老老实实念佛做和尚,却被卷入各种打打杀杀,也很苦。 他们身上,甚至都看到了韦小宝的影子:全都是命。

除了人物命运,还有诸多小时候读不会在意的对话细节、行为举止,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为人处世的海量案例,值得反复品味。



人与心理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感觉理工科生是被理工科的教科书吓大的,总是对教科书有刻板印象。 比如我读这两本书之前,看到评价都是学校在用的经典教科书,心里先凉了半截,觉得是不是都是需要背诵的概念、公式、定理。


虽说已经买了好几年,真正静下心来读这两本,是今年入冬之后了。 在此之前,对于心理学,经常读的是小册子的畅销书,或者只言片语的公众号文章。


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就是: 悔不该读这么晚。 浪费了大好时光。


首先,教科书之所以成为教科书,自然不是因为古板和无趣,而是因为知识点有机的串联和框架建设。 读罢未必能立刻运用自如或者成为领域专家,但可以对学科有全貌的理解。


再遇到相关的问题,可能知道,哪些属于心理学范畴,哪些属于社会学范畴。 属于心理学范畴,哪些又是社会性问题,哪些是生理问题,哪些是感知问题,哪些是认知问题,等等。 有助于有我们自我认知框架的建设。


其次,这两本书的内容,一改我对传统教科书无聊无趣的印象。 许多内容简洁易读,有大量事例解释、思想实验,还给出了许多跟生活强相关的建议,哪怕当作是床头的趣味读物也未尝不可。


最后,社会学和心理学,不仅是产品经理理解世界的根基,更是我们作为独立个体认知我们与世界关系(心理学)、我们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以及大家与社会关系(社会学)的重要知识来源。


过去环境的浮躁会造成我们更多在观察和学习外部世界,想着怎么解决外部课题,却经常忽视我们自己,不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认知、变化,会经常烦躁焦虑和抑郁。 学习它们,将是一种解法。



人与产品


《俞军产品方法论》

《幕后产品》

书的内容就不展开讲了,说说我的感触。


我一直讲,很希望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尤其是掌舵人和产品大佬们能多出来分享。 不少产品经理的基本认知是被培训班、百度百科、网上参差不齐的文章塑造的,通常不靠谱(包括我自己入行时),往往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会不到真正的产品经理工作和价值。


俞军老师之前坦言,很遗憾没有在百度鼎盛时期传播一些产品经理方法论。 这在互联网行业是具有显著社会价值的。


而不愿出来分享的原因,更多就是有心理包袱。 连已然封神的张小龙都有一亿人教他做产品,何况其他人。 我身边不少产品经理朋友,总结的方法论很出色,工作经验也优秀,但对外始终低调,连讲座分享都不怎么参与,大都是曾经受过伤害。 (想想虎嗅、知乎、脉脉职言评论区的那些键盘产品经理)


得到的联合创始人/产品负责人快刀青衣老师就在给我新书的推荐语里直言:


想对产品经理质疑时,你甚至都可以在不看原型图的情况下,直接一脸痛心的表情说: “我觉得你并没有理解用户想要什么。

不但其他岗位会 diss 产品经理,更多的时候,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竞争。


毕竟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产品经理嘛。


因此今年能够得到这两本出色的产品掌舵人的书,堪称是业界幸事。 王诗沐老师的成书经历并不了解,但俞军老师的书我曾经参与过,他起初对成书是很排斥的,只想在头部公司(滴滴、美团、字节跳动、快手等)内部做分享,这样在产品经理共同语系下容易理解。 不过在我们持续推动建议下,俞军老师最终认可对圈内的长期价值,终于愿意出版了。 其实能够轻易预见可能的键盘产品经理的恶评,但作为作者势必要克服这种心理压力。


如果国内的产品掌舵人都能够讲讲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国内产品经理的水平恐怕能跃进好几个层次。





公众号文章清单


完整的书读得不多,今年算下来可能只有 20-30 本。(戴雨森老板读书很多,很钦佩,可以看看这篇: 2019年新读书150本,这里是全部书单

粗估下来,估计 80% 的阅读量都在公众号里。今年的公众号文章,由于用“看一看”的朋友多起来了,所以多了一个筛选的好渠道。


对于公众号文章,我也做了个简单的清单,提供今年对我启发帮助最大的 10 篇,供参考。 排名不分先后。



真实与下沉-马伯庸的2019阅读书单


马伯庸的书单,对我启发很大,也已经都收藏在读了。


逻辑混乱的“四大论证方法”


对小时候语文教育里的一些逻辑论证方法一直有些疑惑,这篇文章算是做了解答。 是每个在国内受教育朋友的逻辑思考解药良方。


1000万被挤上卡车的女人


讲述陪作为卡车司机的丈夫一起工作的女人们。 正如前文所说,这篇文章揭示了全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艰难而充满着人情味。


成功学大师和他的78个弟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