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体育力量,把握产业脉搏!体育大生意第1071期,欢迎关注最好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导语:威途体育是国内首家专业赛事评估公司,从业十几年,连续多年评估了众多大型商业体育赛事。近日,威途体育发布了多份关于体育赛事的评估报告。体育大生意将作为独家合作媒体,逐一呈现。
性别篇(上)——赛事的性别特征是否明显且稳定?
朋友供职于国内一家知名的赛事管理公司,旗下拥有多项国际顶级赛事,是威途体育的重要客户,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记得是去年四月的时候,闲聊工作之余,他问我:“你们在赛事评估领域深耕12年,肯定积累了很多原始数据。除了为客户服务,难道就没想过让这些数据发挥更多的价值?”
其实并不是没想过,公司理念就是“评定价值,创造价值”,因此无论是早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这些年来向客户提供的评估报告和数据解读,我们始终都在坚持“让数据说话”。只是评估数据涉及赛事主办方的商业机密,因此分析结果一直以来都是仅供内参,概不对外。
但朋友的问题提醒了我,数据是虚幻、强大、密集、宝贵而又未经提炼的,就像原油,只有经过挖掘和处理后的数据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价值,若被长期束之高阁或秘而不宣,实在是可惜。
于是,我们决定进行一点数据研究并尝试发布。在此,首先要感谢这些珍贵数据的提供方:久事赛事、东亚体育、东浩兰生、海南环岛赛公司、青海环湖赛组委会。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们把发布的主题确定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的结构特征。
为什么是现场观众的结构特征呢?
球迷朋友们看足球比赛时,尤其是射门那一刻,一定会有“目空一切”的感受:眼睛里只看到奋力拼抢的球员,其他仿佛都不存在!事实上,球场上可看的内容还真不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看台上的观众和看台下不断变动的广告牌。
“懂行”的朋友一定知道:越是成熟的足球联赛,商业化程度就越高,场边广告就越顶尖多样。而企业如此青睐在足球场边打广告,看中的正是赛事观众人群,这其中包括了亲临现场的球迷朋友和坐在屏幕前收看比赛的观众。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广告受众的定位应与球赛观众一致,广告的诉求应与球迷的兴趣及需求一致,因此了解和预测赛事的观众规模和特征就成为投放广告的必要条件。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引进或创办一个赛事,也必须了解赛事可能的观众规模和特征,这将有利于形成城市办赛的合理观众结构,同时也是构建合理赛事群的重要因素。早在2013年初,上海市政府已将引进“环球马术冠军赛”列入市政府当年的工作计划。上海作为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世界上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已有超过80%的家庭消费情况达到“小康”及以上水平,这让马术这项优雅高贵的体育赛事在上海有了发展壮大的可能。因此,上海市政府才会不惜投入巨资引入赛事,并花费高额运营成本,旨在打造上海新一项精品国际体育赛事。
除此以外,大家也都知道,观众规模和特征对于赛事主办方、媒体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啦。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观众的基本特征通常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五个方面。威途君将按上述顺序,以七个赛事的调查数据为依据,推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结构特征的解读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个中奥秘吧!
世界上有两种人:男人、女人(也有三分论:除男女外还包括第三性人,本文对此不作讨论哦)。所以,当统计数据显示男性比例超过1/2,我们就可以认为男性观众比女性观众多。但要做出“七个体育赛事现场观众具有以男性为主的特征”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事物的特征必然伴随这个事物而产生,或者这个事物的特征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所以为了对种种猜想做出严谨的判断,我们将通过以下五点进行探究:
◆ 了解数据基本面。包括七个赛事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现场观众性别又有什么表现;
◆ 证明特征存在的稳定性。事物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反映其“特征”的数据应该具有稳定性,不能有太大的浮动。但这相对比较复杂,因为“特征”已经隐含了它相对于其他事物的差别;
◆ 观察数据的发展趋势。一种长期存在的“特征”,自然是在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后,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挖掘赛事间的特征差异。虽然七个赛事的性别特征总体上较为相似,但仍然存在着差别,所以有必要了解这些差别与赛事的哪些特征有关;
◆ 猜测特征形成的可能性。通过与其他体育现象的数据比较,说明七个赛事的性别特征可能还与哪些体育现象有关联。
除此之外,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体育赛事的性别特征能否从七个赛事引伸到所有赛事或某类赛事。因为七个赛事的代表性相对而言仍有欠缺,这也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赛事加入进来,共同完善赛事现场观众特征的主要原因。
先来了解一下七个赛事的基本情况:
接着再看各项赛事现场观众的性别构成,这也是进行分析的基础。其中,蓝色数据表示男性观众比例。
√ 结论:除上马的个别年份外,男性观众占比均高于女性。
√ 猜测:现场观众的性别比例具有特殊性,因赛事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上数据显示,七个赛事中除上马的个别年份外,都有“男性比例>女性比例”的特点。但是要得出“男性比例>女性比例”是七个赛事的特征,就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其与“一般”进行对比,因为“特征”必然具有相对于其他普通事物的差异性。同时,特征不是随意波动的,因此要证明“男多女少”这个特点是长期稳定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证明。
Part 1 ——对比全国人口的性别特征,赛事现场观众“男多女少”是否还成立?
根据现居地划分,现场观众可分为本地观众(赛事举办地)和外地观众(非赛事举办地)。当然,国内体育赛事的现场观众仍以赛事举办地观众为主。
沪上的重磅赛事——F1中国大奖赛每年都会吸引五湖四海的车迷们汇聚于此,即使F1的现场观众来源地最多样,其外地现场观众比例也不超过观众总数的2/5,而更多赛事的这一比例都在1/10以下。
因此,我们将给出举办地城市与全国普查的性别数据,并与举办地同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例进行比较。此外,赛事历年数据存在一定波动,为避免随机波动对数据的影响,再加上举办地数值与全国数值差异很小,且统一比较对象和标准更易于对比赛事差异,所以我们选择了各赛事性别比例的均值,与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男性占51.03%)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上海市、海南省、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2012-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威途体育
注:2013年全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03%。《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3》
√ 结论:七个赛事的男性平均比例都高于常住人口的男性比例,其中差距最大的超过25%,最小的也高出1.48%。
√ 猜测:男性比女性更喜欢观看体育比赛。
那么,接下来需要探究的是不同赛事不同年份相对于其均值的波动,进而了解不同赛事间数据的稳定性。
Part 2 ——“男多女少”的特点稳定吗?
就像提起美国大家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像一样,它长期存在着,并且具有稳定性,所以,可以称之为美国的“特征”。
为了探究男性观众是否长期多于女性,我们将七个赛事历年的男性比例与其均值的绝对值进行比较。由于均值有高有低,因此最大偏差的相对变动幅度能更好地反映这种波动的大小。
偏差分析:探测数据现状、历史记录或标准之间的显著变化和偏离。表格法是进行偏差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灵活、适应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表格处理可借助于计算机,大大提高速度。比如下表中的大师杯赛,2006-2008年男性比例依次为58%、55.5%、51.8%,均值55.10%。各年偏差=|当年男性比例-55.10%|,依次为:2.90%、0.40%、3.30%。平均偏差:2.20%。相对偏差变动幅度:2.20%/55.10%=3.99%。
各年偏差=|当年男性人口比例-历年男性人口比例均值|
平均偏差=各年偏差的平均值
相对偏差变动幅度=平均偏差/历年男性人口比例均值
√ 结论:七个赛事的现场观众性别比例受年份的影响不大,整体非常稳定。
√ 猜测:多年统计数据的稳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外界因素,如国民经济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甚至赛事的比赛精彩性、赞助商的变化、赛事服务质量的变化等;二是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信度较好。大家都知道,信度检验就是采用同一调查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并考查多次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我们积累的赛事评估数据多则7、8年,少亦有3、4年,在这样长的时期里,多年的调查结果更能说明数据的稳定性。
性别篇(下)——性别特征数据可讲的故事还有很多
三、未来赛事现场观众的性别比例会有怎样的变动趋势?
2015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天才少年”Judd Trump首轮登场,主持人在开场前环顾观众席后调侃道,“我发现今天的女性观众特别多,看来Trump靠颜值就吸引了一大批女粉丝啊。”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热爱运动、热衷观赛,这对体育营销人员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转变。那么,体育赛事的“她经济”时代是否真的到来,未来现场观众的性别比例又会怎么发展呢?
研究现状正是为了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里,引入一个叫做“最小二乘法”的数学优化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大堆看上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一定规律,拟合成一条直线来反映数据趋势。
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得未知的数据,使之与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早在18世纪,就有天文学家运用最小二乘法准确计算出第一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目前这个方法也经常应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根据评估年份,我们将七个赛事分成了两类,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了以下趋势图。
● 评估年份在5年以下的赛事
(1)呈上升趋势,但变动幅度不明显的赛事:
(2)呈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不明显的赛事:
(3)呈下降趋势,且变动幅度明显的赛事:
● 评估年份在5年及以上的赛事
(1) 呈上升趋势,但变动幅度不明显的赛事:
(2) 呈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不明显的赛事:
√ 结论:
评估年份少于五年的有三项,这类赛事因为数据少,暂时看不出趋势。其中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男性比例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只举办了3年,这一趋势是否会得以延续,就不得而知了。
评估年份在五年及以上的四个赛事,从最小二乘的线性趋势看斯诺克大师赛(8年)男性比例有略微增加的趋势,8年间从最初2008年的76%降到2012年最低的72%,后上升到2016年的84%,年均增长约1.25%。而网球大师赛和上马则处于平稳趋势。
√ 猜测:
结构相对于规模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因素变动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提到三大球就会想到足球篮球排球,虽然如今体育项目丰富多样,且发展态势迅猛,但是没有哪项运动可以撼动三大球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女性在社会活动参与度的提升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一发展规律并未在这七大体育赛事中得到体现。
网球是一项高雅的贵族运动,马拉松的最大魅力在于全民参与,赛车代表了激烈冲撞和血脉喷张,而斯诺克则是一场心思缜密的安静较量。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体育赛事风格迥异,那么赛事观众的性别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引入一个统计学分析方法: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差异:这是一种有量度的或然性评价。比如,我们说A、B两组数据在0.05水平上具备显著性差异,这是说两组数据具备显著性差异的可能性为95%。两个数据所代表的样本还有5%的可能性是没有差异的。这5%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造成的。
以下是不同赛事性别比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示有显著性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七大赛事之间男性观众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们猜测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运动项目的不同是造成现场观众性别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
男女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决定了体育运动中的优势不同,力量、速度、耐力的差别让绝大部分体育运动都“男女有别”,这也是大部分赛事都区分参赛运动员性别的主要原因。例如斯诺克和F1,其实赛事规则都没有明确规定参赛选手的性别,但正是由于女性在这两类运动项目中天生的生理劣势,才使得男女选手实力差距明显而无法同台竞技。
(2) 比赛场地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赛事是否销售门票。赛事观看的门槛不同,也会带来现场观众性别结构的差异。
以下是赛事间不同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示有显著性关系)。
√ 结论:
斯诺克大师赛的男性观众比例最高,上马男女观众差距最小;
不同赛事性别比例的显著性差异存在区别;
运动项目对性别比例有较大影响。此外,公路赛与场地赛、是否售票、运动员的性别构成也会对观众的性别比例产生影响。
√ 猜测:
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技术型的比赛。因此,观赛无门槛(无论是竞赛规则,还是无需买票)的马拉松赛——上马,其现场观众的男女比例最为接近,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女性稍多于男性的现象。
那么这些赛事现场观众的性别特征还可能与哪些体育现象有关联呢?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两组比较。
比较分析一:现场观众VS电视观众
多年的评估让我们也积累了不少赛事的收视数据。于是,我们又将现场观众与电视观众的性别构成进行了比较。
● 根据2014、2015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CCTV5收视数据,每场比赛的电视男性观众比例均超过60%,巅峰值甚至接近80%。
● 根据2011-2015上海网球大师赛全球收视数据,该赛事的全球电视男性观众比例也维持在60%左右。
● 此外,根据禹唐体育《2015年体育电视市场分析研究报告》,2015年体育电视市场男性观众比例高达65%。
● 而七大赛事现场观众的男性观众占比区间为55%-80%。
比较分析二:现场观众VS体育人口
尼尔森《2015年中国体育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参与运动的人很大程度上(超过8成)也是体育赛事观众。因此,对体育人群的性别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预测未来体育赛事观众(无论是电视观众还是现场观众)的性别结构。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2000年我国16-70岁的城乡居民中, 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2.5%,女性占37.5%。
√ 结论:目前国内体育人口、电视观众人口、现场观众人口均以男性为主。
√ 猜测:体育人口、电视观众是现场观众的潜在人群,可以预计未来男性观众比例较高的现状仍将持续,并且较难改变。
写在最后的话:没有哪个特征可以孤立地存在,现场观众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每一个独立的元素都可以帮我们更完整的勾勒出目标受众的形象,就像我们热衷的刑侦美剧中常会出现的“侧写师”一角(Criminal Profiler,侧写师通过对作案手法、现场布置、犯罪特征等的分析,勾画案犯的犯罪心态,从而进一步对其人种、性别、年龄、职业背景、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乃至下一步行动等做出预测,以便警方缩小搜捕范围,及时制止犯罪行为的延续。),颇有“不明觉厉”之感。通过“侧写”现场观众,实现人群识别,发现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这就是本系列推送真正的价值。希望看完文章,能让大家有新的感悟。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年龄”的解析,请大家继续关注。
最后,再次感谢本文数据的提供方:久事赛事、东亚体育、东浩兰生、海南环岛赛公司、青海环湖赛组委会。
注:本报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公众号: sportsmoney
产业资讯 | 体育营销 | 体育创投
最好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联系我们 欢迎爆料投稿或各种合作
客服微信:tiyudashengyi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www.sportsmone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