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突发:新西兰国会“封杀”DeepSeek!微 ... ·  4 天前  
发现新西兰  ·  新西兰脑癌患者用DeepSeek给自己看病,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因为《都挺好》又火了一把的原生家庭论,怎么一不留神就变了味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3-28 20:23

正文

本文字数:2837字

阅读时间:9分钟


在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各种自媒体也纷纷登上了相关文章,而其中从原生家庭角度出发的人物性格分析,迅速成为了网络关注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是,原生家庭论也“沾光”火了一把。


然而这次,关于原生家庭论的各种论调仍然是良莠不齐。偶尔听周围人谈起一些以“都怪xxx”开头的奇葩的观点时,我仍然只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院学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无法辨别伪心理学,而是与周围人聊天的时候难以避免地“被伪心理学”。


《都挺好》的确启发了大众对原生家庭的再一次深入思考,然而这里还是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变味”。比起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响一个人,似乎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


原生家庭的对孩子是不是决定性的



嗯,“决定性”……这种民科气息浓郁,甚至操作性定义不良的问题,显然是个赤裸裸的伪命题,回答就是自己往坑里跳。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逐渐成为了不少父母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家家有本难念的“育儿经”。然而关注点的偏差,也充分折射出目前大众对于原生家庭论的普遍误解。


其实,之所以“变了味”的原生家庭论会“火”,很大程度是父母内心的过度焦虑在起作用。 太多父母之所以迫切寻求一个答案,恐怕只是在为自己曾经的教养方式感到不安,似乎他们都迫切需要一个“释放”或“审判”。


1


原生家庭论热潮的意义与警示

暂且放下种种误解,我认为这一现象总体来讲具有很大积极意义。


首先,原生家庭论的普及,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理念上的反思,这也是理念进步的根源动力所在。 以前有人认为,孩子三岁前是没有记忆的,所以怎么对他都行,然而原生家庭论让大众普遍认识到了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更多父母逐渐懂得了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再围绕自己的意志养育,在教养上对孩子多了更多尊重。


其次,原生家庭论的普及,也有助于孩子个体自我意识增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打是亲,骂是爱”“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观念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此环境下,孩子的自由意志与话语权常常容易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原生家庭论的热潮,将使得这一格局有所改变。


▲社会意识的“冰山”


然而,对于原生家庭论的误解与不恰当的对待态度,同样充分值得我们警醒。


首先,不少人渴望了解原生家庭论的动机存在偏差,而“标题党”们更多是满足了人们的猎奇需求。 网络上一些博人眼球的说法,如“孩子最痛苦的时候就是父母最快乐的时候”,显然从各种意义上都站不住脚,但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显然,过强的猎奇需求让太多人放弃了理性的分辨能力。


其次,大众普遍对于原生家庭论可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其普及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诚然,理解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已经是广大父母的巨大进步,但如果再问再追问一句“到底应该如何做”,父母的了解程度就十分有限了。这就好比一个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却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的学生一样,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2


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响一个人

显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十分复杂,难以一概而论。基于上述原生家庭论热潮的警示,树立正确的“原生家庭影响观”十分重要。不过,我并不试图辩论“原生家庭美好论”与“原生家庭祸害论”究竟哪个正确,而是试图看到原生家庭论的本质。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论的核心在于父母与孩子构建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原生家庭是孩子关系的练习场,在童年时期与养育者的关系模式,会很大程度影响未来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 而基于我有限的了解,原生家庭论的主要观点,不少与新精神分析的一些经典概念关联紧密。其中,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学派强调养育者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因而对原生原生家庭论影响重大。


如今关于教养方式的争论上,我们基本能认可“鼓励式教育”而非“挫折教育”更加有利于孩子塑造良好性格,有利于孩子对自我的肯定,同时对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帮助很大。在客体关系学派中,这被称为 “抱持性环境” ,简单而言,就是 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鼓励,在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给予情感支持


温尼科特将抱持性环境视作好的父母最初给孩子的一个外部容器, 所谓“容器”,即父母能够深深地理解、接纳孩子的种种情感体验,并能让孩子能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表达它们。 在抱持性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逐渐将父母的“容器”内化到自己的心中,从而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接纳并应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形成稳定的自我,其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弹性都将得到增强,因而在面对挫折与逆境的时候会反而能比接受“挫折教育”的孩子应对得更好。


▲抱持性环境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种“中国式的母爱”——“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在折射出我们文化中家庭的“共生”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孩子之上,甚至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仿佛自己了解孩子的一切感受。显然,父母过多的类似行为一定程度将导致孩子不再尊重自己的感受——父母觉得我“冷”,那我就“冷”吧。


对此,温尼科特提出了 “真自体与假自体” 的概念来描述孩子的这种状态。简而言之,真自体的人,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构建,而假自体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温尼科特认为, 如果养育者愿意围绕孩子的感受而转,以此养育孩子,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反之则会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而真自体与假自体呈现在外部关系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信任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否倾向于“取悦”别人。


▲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3


原生家庭论为何会成为伪命题

事实上,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也仅仅原生家庭论的“冰山一角”,原生家庭论其实是一个体系十分庞杂的科学理论。 而原生家庭论之所以在大众的传播中会成为伪命题,是因为人们错把“原生家庭论”当成了“原生家庭决定论”。


之所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无法成为科学的原生家庭论,是因为科学心理学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长,而当前被普遍曲解的原生家庭论仅仅满足大众猎奇与缓解焦虑需求,而忽略看待问题的全面性。然而, 原生家庭论之所以成了伪命题,不仅在于人们用决定论的视角来审视人的发展,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在于人们只看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行为,而没有看到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