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萌生和兴起,都需要小契机的串联和大环境的激活,商业经济发展中通常来说没有绝对的偶然,有些必然我们即便事后能够清醒洞察,也未必就能从容跳脱出这个混沌圈。
节奏发展太快,来不及玩耍就要考虑养家糊口的成年人们都有哪些适用的解压方式呢?
上下班路上追剧
,
打游戏
,
用微信刷存在感
,
在微博里神吐糟
,
线上线下买买买
……
当然,
最过瘾的莫过于花钱消费
,
解压又能获得愉悦感,极大满足占有欲和猎奇心
。时下年轻人热衷挑战未知,“抽盲盒”则是阿呆身边看到的普遍现象,甭管家里有矿没矿,一入盲盒这个圈,小到39元,大到成百上千元的玩具价格,却往往麻痹了很多玩友的底线神经,让人甘之如饴,死心塌地呈上真金白银。如果你不亲历且试水一把,很难想象围绕玩具盲盒建立起来的“娃友会”“玩家圈子”“抽盒交易群”的潮流趋势已经发展得异常风生水起,完全超出很多人的心理预期,甚至是玩具设计者们的初衷与期望。
“
周末休息抽一个
,
下班路上抽一个
,
心情沮丧抽一个
,
欢喜交加抽一个
,
试试手气抽一个
,
减肥成功抽一个。
”
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你动了心念,肉身总会有办法和精力位移动到各种盲盒自助机、潮玩商店里去哒。端上一盒未必就能凑齐某个系列的全套,但会有拿到升值隐藏款的概率。不端盒,呵呵,那即便人品爆发也未必能拼得过“徒手盲盒帮”那不拆包装就能知晓其中何物的精准技能。原本吃饭都要先抢个红包抵心安钱的上班族,在面对3000-5000元花费在买盲盒这个选择时,却异常坚定。
盲盒玩家圈流传着有个金句
:
一入盲盒深似海
,
一盒一盒不停买
。
盲盒并非新近出现,早在1999年叫Michael Lau的香港人就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潮玩玩具,盲盒玩法也随之产生。潮玩资深玩家曾透露,当时香港TOY2R公司推出过一款叫be@rbrick的盲盒,风靡一时。10多年后,这股风潮快速调转风向,刮到了内地。最先站在风口的是一家叫国内某知名玩具公司,旗下签约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及团队、创意品牌等。其中,产品体系众多且知名度极高的当属香港玩具设计师Kenny Wong(王信明)的代表作品茉莉,均已盲盒(基础款+隐藏款)形式推出,且陆续还推出了城市系列的吊卡单品。自2016年起至今,销售数据一路攀升,截止2018年底,茉莉盲盒年销售超过500万个。如此
利好的趋势也让国内更多潮玩创意公司嗅到商机,纷纷加入到“盲盒”市场争夺战中,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有小程序、APP、微信公众号,线下推广有实体店、地铁及商场自助机。
“抽盲盒、抽卡牌”都是一种成年人解压的“随机游戏”
,
既然随机
,
为何还能让人上瘾呢
?
其实,
心理学上有个
“斯金纳箱”实验
对此做过解释
,
即当人们不知道奖励何时出现
,
就会不断地去重复操作
。
盲抽的奖励就是那个抽到概率只有1/144的隐藏款
,它如诱饵一般,勾着人不停购买,还让玩家圈子创造出如“端箱”、“摇盒”、“蹲店”等五花八门的玩法。“像中彩票一样”、“玩的就是心跳”每一个采访的玩家都向我强调抽到隐藏款那一刻的惊喜感。一边是玩家不停地抽抽抽,一边是配合玩家抽不停的盲盒生产商不断推出新的形象。
这种更新频率,几乎可以让所有玩家沦陷
,
即便是资深玩家也会感到应接不暇
。
阿呆这里想借用网络流行语“
氪金
”一词,用来形容盲盒在推新和收集上的疯狂和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