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疯子与书
知名读物博主 我在假皮沙发的中央把梦做成,就像一具尸首躺进棺材想象来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书评  ·  石新雨|得让大卫·林奇活着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编辑即背叛”?一场关于出版编辑的伟大冒险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清醒的女人,最好看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正在消失的中国火锅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千万别对孩子说“考不好没关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疯子与书

《符号帝国》(德)韩炳哲在劳动强制和生产强制下,我们日益荒废掉游-20250122201103

疯子与书  · 微博  · 读书  · 2025-01-22 20:11

正文

2025-01-22 20:11

《符号帝国》

(德)韩炳哲

在劳动强制和生产强制下,我们日益荒废掉游戏的能力。我们还很少用到语言的游戏性一面,而只是让它劳动。它的职责只是传达信息或生产意义。因此,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它那些光彩熠熠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媒介,诗歌没有任何魅力,它不具有诱惑力。即使诗歌也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式构造物,它为自己发光。诗歌往往什么都不传达。过剩,堪称过于丰富的能指,使它们与众不同。我们首先享受的是它们完美的形式。语言在诗歌中游戏。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如今几乎不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神奇仪式。诗性原则同意义生产的经济学一刀两断,从而将快乐还给语言。诗意并不进行生产。因此,诗歌是一种“语言对自身法则的反抗”,那些法则为意义生产服务。在诗歌中,人们享受着语言本身。劳动状态下的、为信息服务的语言,则无法被享受。劳动原则与享受原则势不两立。

康德称玩笑是“头脑的奢侈品”。在诙谐中,语言把自己交给了游戏。因此,它是“欣欣向荣的”,“就像开满鲜花的自然似乎更像在玩游戏,而果实累累的自然却像在做买卖”。这个笑话不能简化为一个意思明确的表述。它是一种奢侈,也就是说,它偏航了,偏离了意义生产的“买卖”。它是一种语言的形式建构物,意义,即所指,对它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意义生产构成了语言的智慧,那么在笑话中,这种生产似乎把自己变得愚蠢:“对语言来说,笑话表达了一种可能性,它能把语言变笨,能让语言摆脱自己的辩证法和意义关联,从而陷入一连串胡言乱语。……笑话清楚表明,语言是为无-意义而生的——前提是它被自己的游戏所吸引。”笑话之所以可笑,是因为能指而非所指,所以你很难去解释一个笑话。一连串胡言乱语就是其诗学原则。能指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溜进各种关系之中,而不在乎所指为何物。

如果符号即能指完全被意义即所指占据,那么语言就会失去所有魔力和光辉。它会变成信息。它劳动,而不是玩耍。语言的雄辩力和优雅也要归功于过于丰富的能指。只有过剩,即能指的过于丰盈,令语言显得神奇、诗意、充满诱惑力:“这种过剩的能指统治下的秩序是神奇的(也是诗意的)。……把所指和能指相结合的漫长劳动,也就是理性的劳动,可以遏制并再次占有这种致命的过剩。必须减少甚至消除对世界的神奇诱惑,这只能出现在每一个能指都得到它的所指、一切都成为意义和现实的时候。”神秘的不是所指,而是没有所指的能指。咒语也不传达什么意义。它们就像空洞的符号,因此,它们就像通往虚空的一道道门那样神奇。

即使仪式性符号也无法被赋予明确的含义,所以它们显得很神秘。语言的功能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减少了过剩的部分,即过度的能指。语言就这样被祛魅了。纯粹的信息不产生任何魔力。它们不会施展诱惑。语言之所以神采奕奕,令人心醉神迷,只归功于丰富的能指。如今,我们生活在一种所指文化中,这种文化将能指,即将形式视为外在之物。它既是快乐也是形式的冤家对头。

能指的过剩也是仪式的标记。罗兰·巴特将整个仪式化的日本理想化为一个符号帝国,一个能指的礼仪帝国。即使日本的短诗,即俳句,也由过剩的能指所决定。他们很少考虑所指。它们不交代任何事物。它们纯粹是在做语言游戏,玩能指的游戏,不生产任何意义。俳句是语言的典礼:“在俳句中,对语言的限制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烧脑对象,因为它不在于简洁的表达(也就是说,在不减少所指的密集程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简洁地领会能指),而是相反,它关乎意义的根源,以便确保意义不破土而出……俳句并非丰富的想法——那种想法会被简化为一个简短的形式,而是一个简短的事件,能一气呵成地找到它的适当形式。”

一种浓烈的形式主义和审美主义,可以概括为仪式的本质特征,它也主导着日本的日常仪式实践,如包装。日本人把每一个小玩意儿都装进绚丽的包装里。在罗兰·巴特看来,日式包装的特殊性在于“物不大,但包装精致,二者不相称”。用符号来表达就是:能指(外壳)比它所表示的也即所指、内容更为重要。华丽的能指将可能不重要的所指推后。它首先为自己发光,不依赖真实,不依赖它所包含的东西:“日本人乐此不疲地到处运输的东西,终究不过是空洞的符号。”空的礼仪结束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日本人的包装没有显示出任何东西。它把人们的目光从物上移开,首先转向它华丽的外壳。因此,日本的包装与商品截然对立,商品的包装纯粹是外在的。包装的目的只在于被快速拆开。和服也是如此,它将身体包裹在过剩的能指里,包裹在色彩和形式的游戏中。作为能指载体的身体,与色情的身体截然不同,后者没有任何包装,只现出赤裸裸的所指,因此是淫秽的。脱离能指的色情身体,只指向赤裸裸的所指,指向赤裸裸的真实,即性。

在日本的茶道中,人们服从于一连串细致的仪式动作。这里容不下心理学。人们通常被去心理化。因此,成功的手部运动和身体运动具有图表式的一目了然。没有心理学,没有灵魂让他们不安,演员们沉浸在仪式姿态中。这些创造了一种不在场、一种忘我。茶道中没有交际。没有什么要交代。有的只是一种仪式性的沉默。交际退场,留下的只是礼仪姿态。灵魂归于沉寂。人们在寂静中交换手势,产生一种强烈的共在感。茶道的有益效果是,它的礼仪性沉默与如今的交际噪声、没有共同体的交际是如此迥然有别。它产生了一个没有交际的共同体。

对巴特来说,日本人的眼睛不是灵魂的家,它是空的。它不信任西方的灵魂神话:“西方人的眼睛受制于一整套灵魂神话,那套神话塑造了中心且不为人知,它的火焰从保护眼窝的空间辐射到一个感性、热情的外在世界。”日本人的眼睛是扁平的,没有强度。瞳孔并没有因为深陷的眼窝而变得戏剧化。黑格尔也紧随西方的灵魂神话。根据他的说法,眼睛应该被凸起的眼骨包围,这样“眼窝里加重的阴影给人一种深沉感和专心致志的内在性”。“刀锋般的眼骨”凸显出深邃的灵魂。因此,眼睛不能“把自己往前推”,“就像扔到外部世界一样”。东亚人的眼睛更像用画笔画在脸上,而不是深陷在眼骨里。面对东亚人那些扁平的眼睛,黑格尔会如何评论呢?

在符号帝国里,没有道德所指照样一切好好的。统治这个帝国的不是法律,而是规则,是没有所指的能指。礼仪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支撑它的不是美德或良知,而是对规则的热情。不同于道德法规,这些规则没有被内化。它们只是被效法。道德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灵魂,和一个致力于完善它的人。这个人在道德的路上走得越远,自尊就越强。这种自恋式的内在性是礼貌的伦理学完全缺乏的。

规则基于一种一致性。它是由任意符号的内在联结所形成的。因此,它没有深刻的真理性,没有超越性。它没有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基础。法律则预设了一个超越性的权威机关,如上帝,他行使约束或宣布禁令。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快乐,与守法或违法的快乐不可同日而语。它归功于对游戏和规则的热情:“为了理解仪式形式的强度,我们无疑必须摆脱那样一种想法,就是以为所有的快乐都来自欲望的满足。相反,游戏和游戏的领域向我们揭示了对规则的热情,对规则的陶醉,源于仪式的而非欲望的权力。”资本主义基于欲望经济学。因此,它与礼仪社会不相容。礼仪形式归功于对规则的热情,它催生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快乐形式。

礼貌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它没有任何意图。它是空的。作为一种礼仪形式,它没有任何道德内容。它是一种符号,一种与“心灵的礼貌”截然相悖的能指,后者将是一种道德所指:“如今我们将道德法则置于符号之上。传统形式的游戏被认为是虚伪和不道德的:与此相对的是‘心灵的礼貌’,甚至是欲望的极度无礼……的确,礼貌(以及全部礼仪活动)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礼貌作为一种礼仪形式,没有心,也没有渴求,没有欲望。这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艺术。纯粹交换礼仪姿态,将礼貌消解。日式礼貌的拓扑结构,作为一种礼仪形式,没有内在,没有那种能使它退化为纯粹外部礼节的心。内与外的对立恐怕不能描述它。它不居于外在,因为跟内在相比那里纯粹是表象。相反,一个人是完全的形式、完全的外在:“为了赠送礼物,我跪下来,几乎以头抢地;作为回应,对方也对我做同样的事情。一条折线连接着赠礼者、受赠者和使用这个标签的盒子,盒子里可能什么都没有,或者只装了一点点儿东西。”一个“图形形式”被强加在交换行为上,“它把一切贪婪都驱逐出去”。礼物仍然“仿佛悬浮在两个消失中的事物之间”。作为有能指无所指的礼物,是一个纯粹的中介,一个纯粹的赠予。

在符号帝国里,灵魂和心理学都被剔除了。没有任何灵魂会感染到仪式游戏那神圣的严肃性。取代心理学的是对规则的热情、对形式的热情。这个符号之国与如今的灵魂之国泾渭分明,后者裸露自己,永远在自我生产。符号的礼仪之邦使另一种生命形式、另一种社会得以被设想,那里没有自恋,因为自我沉入了符号的仪式性游戏之中。对规则的热情,去除了自我的内在性。

如今,道德说教不绝于耳。与此同时,社会正在变得残暴。礼貌正在消失,对本真性的崇拜无视它们。美好的社交形式越来越少。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对形式怀有敌意。道德显然并不排斥社会的日益残暴。道德没有形式。道德的内在性不依赖形式而生。甚至可以说:一个社会越是道德化,它就越没有礼貌。针对这种丢弃了形式的道德,我们要保卫一种美好形式的伦理学。

(选自《仪式的消失》,安尼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