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大爷的杂货铺
来源 | 韩大爷的杂货铺(ID:handaye580231)
有读者问:“到底是应该想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然后再发愤图强,还是暂且先努力着,看最后到底能发展成啥样?”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你得到解答。
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前几天听罗振宇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大约在今年夏天的时候,一位武汉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到罗辑思维实习,被安排到了客服岗位,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接一些电话。
名牌大学高材生到企业实习,只干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工作,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太委屈人家了。
然而比这更“残忍”的是:由于来电咨询的人以用户为主,多半是追问“我买的书为什么还没送到?”,心情焦急,语气也很生硬,每天接这样的电话,真是满心的负能量不断积压。
高材生同学实习期满,准备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在临走那天,他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份文档,这是在没有任何人要求和监督的情况下,他自己主动完成的一项总结成果。
他说:通过这两个月不断的接电话,我整理出了咱们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答?
包括很多话应该怎么说沟通效果比较好,我参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个梳理,大概是 30 页的一份文件,全在这里了,希望能对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帮助。
罗振宇说:“当我看到这份文件时我彻底傻了,我相信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会这样。这就是人才啊,要把他留住啊。
他有多高的学问重要吗?他原来是哪个专业的重要吗?这份文件里写的东西是否尽善尽美重要吗?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由他的知识和能力的存量决定的,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定义问题,并想尽办法将问题解决掉。具备这样的特质,OK,他就是牛人。”
是啊,比所有表面因素更重要的关键与核心是: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人就像一个公司
大约在两个星期之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接受了央视财经记者的采访,当谈及投资银隆的原因时,他“一不小心”又说出了一句网络流行语:不多不多,就五个亿。
我们暂时将玩笑和调侃放在一边,仔细地看一看当时的采访实录,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记者:您为什么想和董明珠一起参与银隆?
王健林:两条原因,第一朋友,第二相信董总,相信她眼光不会错。
记者:那您太义气了。
王健林:这不是义气,你看她把企业做得这么好……而且董明珠,我相信她,没问题。
记者:咱们这次投资部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然后很多轮的讨论过了吗?
王健林:没有没有,什么深思熟虑,就是相信董总。
记者:您准备到这个公司去参观吗?
王健林:我们下边人去看过。
记者:他们是怎么跟您反馈的?
王健林:他们说还行,董总说投我就跟着投,我就没考虑那么多。
看了这段谈话记录,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王总真会说话,手笔也真够大,对合作伙伴恭维有加,有钱人可真潇洒。
然而,我们再看一遍就会发现,王健林三句话不离董明珠“这个人”,反复强调着,促使他在这种风险行为中做出判断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对这个人的信任。
董明珠是富有的,这种富有不仅仅指她的有形资产,更是在于她通过多年的合作经历所积攒起来的一份值得信任的良好形象,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我们都说先做人,再做事,这话不假。
一个人好比一家企业,你的性格特质就是你的企业文化,你的人格魅力便是你的企业形象,你做的每件事都是你的产品,其他人通过观察你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是否与你合作。
决定发展轨迹的是人格
我来自农村,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孩子们都很小,满地跑四处闹的时候,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的长辈们就会无意间对孩子做出一些评价。
有时,你会听到某位叔叔说:这孩子行,我看这孩子挺好,将来肯定错不了。
有时,你会听到某个大婶说:那个孩子不仁义,长大了估计也不行。
现在回想起来,首先,这些评价很多都是无心的,有时仅仅是随口一说的客套话;其次,这些判断都很主观,不够科学和辩证,人哪能一碗水看到底呢?
然而,比较有趣的是,这些“预言”被实践证明,真的有一定的准确性。
多年以来我发现:那些从小就被长辈们评价为“错不了”的孩子,长大后发展得还真都不错,有的虽说没大富大贵,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还蛮顺心。
而那些从小就不被长辈们看好的孩子,仿佛是被下了咒语一样,可能有时看起来还可以,甚至是风光一阵,但总会出现“意外”,要么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要么在那个坑里栽跟头,幸福指数很低。
宿命论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一个人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所培养起来的人格特质,一定会在他日后的工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展现出来,并产生不同的影响。
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岁定八十”,这里说的仅仅是概数,也并非绝对地说人小时候怎么样长大后就一定会如何如何,而是在提醒着我们:真正在根本上左右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轨迹的,不是命运,不是运气,不是外因,甚至不是一时的学历和能力,而是你,具备着怎样的人格。
你是否足够细心,是否足够自律,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愿意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些积极的性格特质,才是你成功真正的钥匙。
一口不能吃个胖子
当今媒介资源很发达,很丰富,我们经常能通过各种渠道听到或看到一些成功人士或各领域佼佼者的故事传说,或是一些个人的奇闻轶事。
当我们面对这些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我们常常会本末倒置。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某位“高人”很客气,很儒雅,待人接物很随和,很有魅力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想呢?我们通常会归纳为: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他们很完美。
但有没有可能是这样,正因为他们的人格很完善,对自我的要求很高,才决定了他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功呢?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有人说:“不对啊,我看到很多性格乖张,甚至从小就很坏的孩子,长大后也特别成功啊?”
嗯,首先说,这里有个案的问题;其次,这里还有一个媒体渲染炒作的因素。
另外,我们相比于了解一个人四平八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更加愿意听到一个人没怎么努力,投机取巧,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最后歪打正着地走向成功。
因为那样的故事更有戏剧色彩,更有代入感,但那都是故事啊,远非生活的真相。
前几天我看了一场人物专访,某名人谈及自己在中学阶段的状态时,不断强调着自己压根就不怎么学习,天天找人打架,是个问题少年,个性张扬,际遇波折。
正讲的兴起,主持人请来了一位特邀嘉宾,正是那位名人的初中班主任,结果很尴尬:班主任老师年过六旬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他这位学生以前有过打架、逃课的经历。
相反,在她的印象中,这位如今的名人,在当年可是乖巧勤奋的很,有时晚自习下课后,还要骑自行车飞奔到某大学图书馆,加班加点地学个通宵。
那位名人当场面红耳赤,最后自己也不禁笑着承认: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想加点与众不同的颜色啊。
你看,没有谁是天生命定的成功者,再有天赋的人,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你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今天早上七点半左右的时候,我收到一封读者发来的私信。
他问我:到底是应该想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然后再发愤图强;还是暂且先努力着,看到底最后能发展成啥样?
这个问题看似很繁琐,但其实万千头绪矛盾核心就只有一个。
我想到了我大学期间的老班长,他好像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只是认认真真地做好一切自己该做的事。
可你知道吗?我们专业的九十多名同学,几乎是所有人,没有不对他竖大拇指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或是短板,大家彼此之间也都不敢轻易说谁未来会过得好坏,但当我们谈及这位老班长,几乎是统一的结论:
他这个人,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去哪里发展,都一定是错不了的。我们为什么敢这么说,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多么光辉还是他有雄厚的物质资源?都不是的,我们认可的是这个人,他身上具备着一个优秀的人应当具备的一切素质和品格。
所以说,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不必过于纠结,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优秀品质和好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人格提升和完善。你的人格完整程度决定着你的发展高度。
安下心来,扎实向前,且行且思,且行且看,我们的路都有很远很远。
同时推荐你阅读这些:
真正牛逼的创新,都是倒逼出来的
年薪100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
顶尖高手是如何突破成长瓶颈的?
谁不是一边哭着挣扎,一边努力生活?
*韩大爷的杂货铺 :简书签约作者。已出版图书:《为你私人订制的烦恼药方》。微信公众号:(handaye580231) 新浪微博:@韩大爷的杂货铺 。
从月薪5000到年薪50万
我只花了两年
学会所有技能和经验
现在全都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