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圈外孙圈圈
孙圈圈,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本号反鸡汤反鸡血,反对盲目努力。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因为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薪人薪事企小薪  ·  想开后的职场人,都有哪些特征? ·  昨天  
智联招聘HR公会  ·  携手共赢,智联招聘与HR伙伴共赴未来 ·  昨天  
HRTechChina  ·  立春 ·  4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从“北漂”到潮玩店主,一位80后的回乡创业路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圈外孙圈圈

中国式教育欠缺的一课

圈外孙圈圈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3-16 08:28

正文

圈圈:做了思维训练营之后,对国内教育体制“关注答案、不关注思考过程”给我们思考带来的障碍感慨颇深,朋友霍老爷的这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我觉得还不错,推荐给大家看看。霍老爷跟我的文风差异甚大,然而三观极正,看看也挺有意思的。




希腊著名诗人埃斯库罗斯有句名言:记忆是所有智慧之母。罗马辩论家也把记忆术作为修辞学的五大法门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九缪斯的女神是尼莫西妮,她老人家是掌管记忆的神祗。


前一段时间,一个叫武艺姝的少女凭借记忆术刷屏了,许多网友说她满足了才女的所有幻想。




记忆被神话,是资讯不发达和缺乏知识有效复制手段时代的产物。在我们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最好的记忆达人也不会超过一个硬盘。所以,惊叹于一个少女的记忆才能则罢了,如果就此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背诵,那么就未免可悲了。


我们无须苛责武亦姝,一个愿意背诵2000首诗词的少女,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是因为对诗词有着不一样的热爱,她一定会尝试更高形式的诗词创作,何况她才只有16岁啊,一个16岁的少女有着无限的可能。


我们今天讲的是记忆和教育的关系。


我们尊重记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记忆。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把可以在书里能查到的知识记到脑子里,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认为爱因斯坦不会学习。


中国队的史书中,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聪明人的标准就是看他记忆力好不好。最好的是过目不忘,《三国演义》里张松其貌不扬,看到曹操的《孟德新书》,翻看一遍,全文背诵下来,同是聪明人的杨修惊为天人,立即上报曹操。


曹操听说蔡家有很多古书,就问蔡文姬是否记得。蔡文姬说:“家父赠我古书四千多卷,我因颠沛流离,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能背诵的也只有四百余篇文章了。”曹操说:“我派十个书吏听夫人口授作笔录。”蔡文姬说:“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还是给我纸笔,让我书写吧。”于是蔡文姬将四百余篇文章写就,呈给曹操,竟一字不差。


古来的才子才女,都是跟过目不忘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不是确有其事,只要公认的才子和聪明人,都必然有一段与记忆有关的神话。明代公认的聪明人,解缙,过目不忘,清代公认的大才子纪晓岚,过目不忘。


为什么崇拜记忆?因为曾经知识是被垄断的。书是一种稀缺品,而且翻阅起来非常麻烦,秦始皇批阅奏章,每天要翻阅二百斤左右。正经的知识,其实是被几个学术世家垄断的,普通人很难得窥真正的书,也很难去反复翻阅,所以过目不忘的人就很占优势了。


高祖刘邦有个故事,他崇信戚夫人,喜欢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就想另立太子。吕后就找智囊张良出主意,张良告诉她别的事自己尚可劝谏,这种事劝说不了。吕后强逼,张良才告诉她,你去找四个人,绮里季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位先生是秦始皇时的70位博士中的四位,请出他们,你才能保太子安宁。太子果然请出四位先生,刘邦真的就不在提废立太子的事。


为何刘邦对开国功臣的话都不理,对四个先生却要另眼相看。因为当时的知识就是被这些人垄断的,一个博士就是一段经书,就是一种经书的解释权。



所以在那个时代,记忆几乎等同于知识,等到印刷术普及,科举考试又开始出现,明清的科举就是以四书为基础,考的是对经书的理解,本质上还是一种记忆能力。


记忆力成了所有中国教育的核心,从民国很多受过私塾教育的人来看,中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核心就是一个字,背。私塾先生是不负责解释的,背错了就是一戒尺,不管理解不理解,先背下来再说。


极端的情况,一个人很可能把所有的诗文都背的滚瓜烂熟,但都不理解,这就是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的坏处就是没有创造力。


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这种机械记忆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呢?因为创造力是危险的啊。


对于中国帝王们而言,创造力是很危险的。


周王室的两位功臣,周公和姜太公曾经有段对话。


姜太公被封在齐国为齐公,当时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不向周王臣服,也不结交各路诸侯,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很贤德。太公前后三次派使者征召他,这个华士始终不来,于是太公下令把他杀了。周公(问太公)道:“这个人是齐国的高人啊,为什么杀他?”,太公回答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我能让他臣服我,跟我结交么?不能!一个不能臣于我和我结交的人,就是弃民;三次征召他也不来,就是叛逆。如果放任他,让他作榜样,使得整个国家的人都学他,谁还会认我做一国之君呢?”


这就是统治者的思维,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是,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最好杀掉,有创造力的人是最危险的。 这些人会独立思考,因为这些人很难适应刻板僵化的体制,是统治者所提防的人。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其实并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一种统治的方式。负责让有才有创造力的人,在四书五经的背诵中,在八股文的写作中,消磨自己的才华。



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他的路径,而人类社会都是有路径依赖的。中国的教育也是有路径依赖的,建国以后的中国教育,学过苏联,后来又学过英美,但在骨子里,教育方式都是中国式的,最终都落在记忆上。


这种教育体系有个特点,它并不是为天才设计的,它是为考70分的人设计的,就算你是少年天才,对不起,在这个体系中,你必须等等进度。因为教育的课程设计,都是为70分做准备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一般和一般偏下的人,他们能在反复的刻意训练中成为这个教育流水线的合格产品,而很多可以拿90分甚至100分学生,最后在这个流水线的终端也是以70分的产品出现的,因为这个流水线的最高分是70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