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稀罕同学应召出镜拍摄育学园神秘“大片”,同行的还有个小她4个月的女宝宝。在影棚里,那位小妹妹乖得像个小猫,对比之下,稀罕简直是个风一样的女子,虽然还不会走路,但并不妨碍她各处探索——这位同学会执拗地指着想要查看的地方,要求你带她过去。
转移注意力之类的办法对她根本不好使,简直就是用生命在保持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拍摄基地偌大无比,稀罕利用休息时间仔细查看了每个角落,大半天下来,小编感觉自己身体已经被掏空,整个人像被煮过一样。
这种感觉,让我想到了几天前看到的一段文字——
“如果你也有一个倔强的孩子,而你每天都为此头痛,以前的我和你也一样。对于我来说,情绪上的疲劳比身体的疲劳要消耗得严重地多,我有时会坐在地板上,盯着地上的玩具,面无表情地想,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那么听话,家长说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偶尔闹闹脾气,也那么容易说服,那么容易转移注意力。而我的孩子却是另一个极端,他有强烈的意志,似乎决不妥协。”
(引用内容摘自文章《感谢上天给我一个倔强的孩子》·公众号:科学饲养宝宝)
朴实的几行文字,深深引起了小编的共鸣。面对倔强的稀罕,更折磨人的,的确是情绪上的疲劳,小编时常会在深深的自我怀疑之间,夹杂着许多疑惑——
为什么稀罕会缺少女孩本该有的柔顺,她究竟是生来倔强,还是由于我的“纵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该怎样面对这种倔强?是继续满足她的需求,还是强行压制?
包容、尊重孩子和宠溺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包容、 尊重与宠溺的尺度把握不好,稀罕会不会慢慢变成个自私的熊孩子?
面对她的倔强时,我该如何在疲累之下好好控制脾气?
稀罕马上就一岁了,教育问题需要提上日程,对于这些问题,好像需要认真想想了。
小编想到了文章的作者——邓妍,她是我的高中同学,高二时去了英国,从此 “失联”,多年后再联络时,她的宝宝已经6个月,想来正经历着文章中所说的“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的时期。
而今,邓妍的儿子2岁6个月 了,她显然已经找到了和倔强孩子的相处之道,在文章中,她说:“ 两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我现在再也不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了。我爱我倔强的孩子。这并不是妥协,而是,我摘掉了家长的帽子,我临时放下母亲的身份,我看到一个独立、聪明的孩子,即使他如此弱小,却从不妥协。”
于是,小编带着自己的问题,采访了这位昔日的同窗——
妈妈: 邓妍,八零后,旅英十三年。在伦敦金融业工作五年后转为自由职业者,从事摄影与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私人助理和翻译等工作,现居美国纽约。
在育儿、工作、发展自己爱好之余,还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号:科学饲养宝宝(ID:baby-power),并在荔枝FM开设了自己的育儿节目:《Baby Power:宝宝有话说》。
宝宝: 朱小弟,一枚英俊“少年”,2岁6个月。
你认为,倔强的孩子和熊孩子有什么区别?
在讨论这二者的区别之前,我觉得我们需要先说说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管教方式 。
插播一句,在英语里,stubborn(倔强)是个贬义词。所以大多数外国人会说孩子是 strong-willed(意志强烈) 。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孩子天生都是意志强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从特别小有通情达理的天分。(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赶紧给他个拥抱感谢他吧!) 余下的大多数,一部分被严格的管教吓怕了(看似听话,但长大后会逆反地厉害) ;一部分在合理的教养方式下变成了毅力超人的 CEO;还有一部分在“假性包容”的教养方式下,在五六岁后变成了真正的“熊孩子” 。
先来说“严格管教”,任何方式的严格管教都只会backfire,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都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而头疼,其实这大多源自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孩子出生后,我们是孩子心中的神,他做一切事情都要靠我们;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的独立意识会觉醒,他发现,原来父母都是凡人,原来妈妈做饭并不好吃,原来爸爸的职位很普通……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坚持严格的管教,孩子长大后非常容易backfire,演变成特别叛逆的孩子。
那么何为“假性包容”呢? 这么说吧——
有些孩子很倔强,为想得到的东西可以坚持很久。父母为了让孩子高兴(或者为了让育儿更轻松) ,当孩子发泄不满时,会马上满足孩子。这并不是包容,这是一种假性包容,因为往往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某个东西,而是情绪的输出: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个太高级的概念,他们只能通过提要求或哭闹来表达还不能用语言组织出来的不满。
“过分压制” 和“假性包容” 这两种方式,在对待意志强烈的孩子时,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父母并没有接受孩子的情绪,而是打压或躲避孩子的情绪。
所以,倔强的孩子和熊孩子有什么区别?
大多数孩子都倔强,但熊孩子是:倔强孩子+假性包容方式培养到五六岁后的产物。
包容、尊重孩子和宠溺的界限在哪里?
我觉得包容、尊重和宠溺并不是同一层次的。宠溺、示弱、忍让、发怒和惩罚等等,都属于同一谱系:不尊重孩子。
这里的不尊重是指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心情。然而“共情”正是如今的父母非常希望引导给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没有做到,孩子更不会接收到,如此循环,便造就了熊孩子。每个熊孩子都有深层次的成因,也许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阻碍了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宠溺不是包容,宠溺是躲避教养职责!
包容不是默许或忍耐,包容是有技巧的,包容是接受。我认为,判断是否为包容的标准是:包容让双方都开心。如果你觉得你在某件事上包容了孩子,但自己心里感觉不是滋味,那就不是包容,而是忍让和软弱。
而尊重,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
“宝宝,你好喜欢吃冰淇淋,你还想要吃,我知道”,这是validation(确认) ,我听到了你的诉求。
“但是我们吃完了,不能再吃了”,这是在简单地告诉孩子你的选择。这个环节其实最容易出差错,因为父母常常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或能从自己的解释中领会学习精神,但是由于孩子在这方面认知的局限,他们是做不到的。很多时候,说得越多,越糟糕!
接着,给孩子提供一个分散注意力的主意,不管孩子是否接纳,都不要再说更多的话。微笑着站在他身边,让他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你,我们在这,别怕。(但那样做就是不行)
最后,如果孩子要去做危险的事,父母要自信并不带负面情绪地把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
一个最常见也是最自然的误解就是,父母遇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往往,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的解决方案。孩子需要的是你在他身边,理解他的情绪。他们还不懂得逻辑和道德,但他们有满箩筐的情绪——这是我们面对状况的关键:情绪没有得到理解,而是被压制或堵住,你是什么逻辑和道德道理都灌不进去的。
如何在疲累之下,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发脾气?很简单。你只需要意识到三件事。真的,意识到、记住就行了,你甚至什么都不用做!我是反对那些治标不治本“育儿小伎俩”的,我更相信,要改变,就从根源做起:
Lower your expectation(降低期待)
也许你会很惊讶,其实大部分人对于幼儿的期望都是不现实的。一些著名的儿童实验证明了,孩子在六岁以前的某些认知能力是远没有达到大多数家长的预期的 。例如,大多数3-6岁的儿童,看到一个球形橡皮泥被捏成了长条,他们会认为长条更大,虽然这是同一块橡皮泥。或者,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我无意在此讨论实验的结论,只说实验本身) ,70%的四岁孩子都冲动地吃下第一颗棉花糖,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去等待更高的奖励。
因此,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lower your expectation。在孩子哭闹时,父母常常会想,如果我不做点什么,不管教他,他以后就会怎么怎么样。但心理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同时,大多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憧憬是成功(let’s be honest) ,因此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孩子只要努力就能够做到听话,只是孩子选择不听话。实际上,在情绪面前,孩子没得选。所以,从现在开始,lower your expectation,你和孩子都会快乐 。 快乐才能清醒地成长,正能量的人格才能走向 CEO 之路(如果这是你的育儿目标哈哈) 。
不要试图“解决”哭,要自信地站在孩子身边一起面对挫折
你只有给了孩子信任,孩子才会聆听。我是从来不骗孩子的,其实很容易做到——不要害怕孩子哭闹 。家长骗孩子无非是让孩子停止哭闹,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再相信你。我们育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
哭是孩子的本性,哭是健康的,但哭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负面的。这世上没有一个成功的 CEO 是没有遇到过挫折的。挫折使人进步,我们父母的责任就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和他站在一起面对挫折,而不是替他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做的第二点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哭,不要试图“解决”哭,要自信地站在孩子身边做他的后盾。
你必须明白,没有完美的父母
当你做到前面两点,你会发现,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相信你,听你的指导,即使在你很累的时候,他也会等你。但如果你需要休息,请休息。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每个人都会累。而最累的莫过于给自己过高的要求,或在道德上给自己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你产生情绪,即使你忍着,孩子也能感知到,对你和孩子都不好。你的压力也会潜移默化地转移给孩子。
这些认真的回答,也引发了小编的思考——
的确,稀罕的看似过分的需求,其实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强烈意愿而已。也许,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这些意愿有些不应该被满足,但那是基于我们价值观之下的,而这种拒绝和阻止,对于一个还不满一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于是,就会出现对峙——我阻止,她坚持,双方都疲累,情绪都糟糕。而有时候,尝试换一个角度相处,事情好像就真的会变得简单一些。
举个栗子
昨天,稀罕对餐桌上一包香蕉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定要我打开。起初,我拒绝了,因为她不能吃这个;因为她会拿在手里玩弄得到处黏糊糊;因为她会把它弄撒搞得一地狼藉;因为……总之,我有“一百个”理由拒绝稀罕,然后我开始尝试讲道理,但是她仍然执拗。
如果是原来,我很可能会动用“武力”解决这个问题——从她手里抢走香蕉干,然后把她抱离餐桌边,虽然我知道这样一定会以她的哭闹收场,可是不能这样纵容她啊,否则会让她觉得自己想干什么都可以。
不过,小编最后没有这么做,因为自从和邓妍聊过后,我开始有所反思,同时我也有点儿好奇:这个孩子到底想干什么?于是,我帮她打开了那包香蕉干,她看了看,从里边抓出一块,送到了我嘴里,然后特别开心地笑了笑,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
讲真,那一刻,小编真的特!别!特!别!庆幸,面对执拗的稀罕,我没责备她,没哄骗她,也没动用“武力”,而是尊重并满足了她的要求。否则,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伤害了稀罕,做了一次“坏妈妈”。
讲这个例子,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孩子是需要我们理解的,如果你愿意花心思从他的角度出发去读懂他,满足他那些虽然在成人世界里看似不合理,但既没什么危险又其实对他人无害的要求。 比如:
不肯梳小辫就要出门;
一定要再听三个故事再睡觉;
就是不肯穿这条你喜欢的红裙子;
坚持要去厨房看一看;
非要打开一包香蕉干……
那么,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倔强(或者说意志强烈) 的小孩,是那么的可爱。
关于这一点,邓妍也在采访中跟小编讲到了——
越是看似无理的要求,背后越有被忽略的感受
父母有三十年的生活经历,自然会忽略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三十年的经历足够告诉我们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而孩子只有几个月、几年的生活经历,他们还不能判断什么是小事,什么是大事。也许所有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天一样大!
也许很多倔强孩子的家长遇到过这种情况:“我拧不过孩子,只好满足了他的要求。可谁知从此他变本加厉,每次都要这么闹一下。我们试过不再满足他的要求,但最终两方都实在太痛苦。 ”如果家长经常忽略孩子情绪上的诉求,不管是无视、打压还是躲避(为了孩子不哭马上满足) ,孩子自然会积累更多的情绪,于是变成了你看到的“变本加厉”。
因此,在孩子即将“无理取闹”的时候,第一时间理解他的情绪,告诉他:“宝宝,我看到你不开心/我看到你很想吃这个零食/我看到你很想玩那个玩具 。”让他的情绪通过你得到释放,不要积压。
顺便说,孩子真的是在无理取闹吗?
在四岁以前(对于一些发展较晚的孩子,五六岁以前)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很正常的。 很多人看待孩子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孩子当成了“小大人”。孩子是小,但是孩子可不是小号的大人。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我们很不一样,这也是成人觉得孩子可爱的地方。当孩子认真地说了一些违背常识的话后,大人会觉得这个孩子好天真好可爱。当孩子被告知不能再吃冰淇淋时号啕大哭,哭个不停,大人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劝不动呢,听不进去大人说话呢。
其实,这是同一个孩子,同一个大脑。在四岁以前,孩子的 prefrontal cortex(前额皮质) 没有发育完全,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冲动难以控制 。也许他并没有想造成混乱,但是他忍不住去拿别人手里的玩具;在妈妈说不后,他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可下一次还是会犯,因为他们的行动都围绕着“the moment(眼前这一刻) ”,他们无法像大人那样看到全局、事情发展的前后因果,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
认识到孩子在认知方面的局限后,我深信,在四岁以前,没有熊孩子。 孩子想做什么、得到什么,他们会提出简单的要求。但大多时候孩子不会止于此,即使得到了满足,他们还会继发哭闹、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其实这些早就和最初的要求无关了,而是积累的情绪的发泄。
他们需要这种发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frustration(挫败)无处不在:非常想独立但很多事还是要依赖父母。到最后,你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惹到他了——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这种情绪的validation(确认)。他们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和说教,他们的哭闹实际上是在拼命地尝试让父母去接受他们,理解他们。说实话,这并不直观,但这是他们这个年纪唯一能做的。
To所有人:请珍惜你的“倔强”孩子 !
当一个孩子看上去很懂事很听话时,你并不知道他是真的懂了,还是在试图逃离你的追问和说教。但倔强的孩子可不是这样。他们不妥协。正是这种坚持自己立场和要求的强烈性格,导致了亲子矛盾和冲突,又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让我意识到,这不是办法,我要换一种思考方式。如果我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强烈的个性,我是不会重新审视幼儿这种生物的。我也许还在把孩子当作小大人,甚至自满于孩子的配合,而忽视了他心中的真正诉求。如果你也有一个“倔强”的孩子,请珍惜他!
最后,给大家讲个来自我朋友的反例——
有一次,晚上十点孩子还想玩,爸爸不让玩,坚持让他睡觉。孩子哭了两个小时,哭到十二点,爸爸无奈妥协了,于是陪他玩,但是孩子也并没有很开心,别别扭扭,最后还是哭着睡着了。
大家可以想想,整件事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首先,不要和孩子产生power struggle(权利斗争) 。这种较量是没有赢家的,它不但伤害亲子感情,而且不会传达教养。所以,爸爸不要马上否定孩子的要求,也不要威胁(如果你不怎样怎样,我就没收你的玩具等等) ,不然你会发现你即将陷入一场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你曾经在和孩子的 power struggle 中取得胜利,请不要再这样做了,因为你很可能一直忽视了孩子被打压的内心,那是一种会窒息的无声的痛。
告诉孩子,我知道你还想玩,那么我们再玩五分钟,五分钟后睡觉好吗?孩子需要时间来处理信息。这不是让步,这是亲子间的协同合作。很多父母无法放弃自己的威严,可实际上这个情景并不涉及威严,孩子并不怕你,不是吗?
要让孩子在五分钟后乖乖去做他该做的事,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练习的。没有一步登天的“育儿小伎俩”。如果这是你第一次用这个方法,而你之前一直在采用强硬的态度,孩子可能对你缺乏信任,或者积累的情绪一直没有得到解脱,那么陪孩子玩到他高兴为止——你们的关系会慢慢好起来,一段时间后(几天或几个月,取决于孩子) 他会慢慢积累对你的信任,更有效地释放情绪,让你们之间可以有高效的沟通,甚至用不了五分钟。
和邓妍聊过之后,加之那个“香蕉干”事件,让小编开始重新思考和稀罕的相处方式,开始思考,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去做到包容和尊重这个需求明确、意志强烈的孩子,也开始尝试去“共情”,去从稀罕的角度理解她的需求,满足那些“无害”的部分,即便这件无害的事我认为不该做。
对于那些原则上坚决不可以的,我也开始抱着“我懂你很不开心,我很遗憾,但这件事真的不可以”这种心态去和她交流,而不像从前那样,只是单纯的制止和拒绝。
当然,小编知道,从明白道理到做好再到处理起问题游刃有余和稀罕相处愉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开始积极接纳她的情绪,我和稀罕磨合的总会越来越好,而终究有那么一天,我也会爱上稀罕的“倔强”,不再期待一个“温顺”的孩子。
这些感悟,只是小编个人的思考,并不能说它是个完全客观的结论,也不能说是育儿的标准。每个人在陪宝宝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观点,也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家也有个高需求的意志强烈的宝宝,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你觉得该怎样和宝宝相处、怎样教育他呢?
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呗。
这是稀罕候场时,难得的安静时刻,小编觉得她可能在背台词……o(╯□╰)o
猫猫君还聊过这些,你也一定感兴趣~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