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人智库
千人智库致力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专家资源,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和分析,为各类客户提供独立且有见解的智力支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千人智库

一个海归工程师眼中的中国制造“七宗罪”

千人智库  · 公众号  ·  · 2018-04-24 14:22

正文

导读

刚从海外回来时,我也是踌躇满志,满腔热情,一心以为先进的科学思想、世界领先的技术能真正为处于弱势的中国制造做出一番贡献。可事实证明,当初的想法是如此幼稚。


转载自全球创新论坛(ID:bdqqcxlt)




最近的中美贸易大战,让中国的制造业站到了风口浪尖。美国对中兴的制裁更是让中国看到了科技实力对于一个制造大国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幡然醒悟—— 最核心的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此时,从这位海归工程师眼中,笔者看到了中国制造业严峻的现状,其实这些“罪”不止存在于制造业,很多行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忧外患下,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自己了。



作为一个长期为中国制造业服务,尤其是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高级研发技术人员,我与中国制造“形影不离”已近十八年。刚从海外回来时,我也是踌躇满志,满腔热情,一心以为先进的科学思想、世界领先的技术能真正为处于弱势的中国制造做出一番贡献。可事实证明,当初的想法是如此幼稚。

原罪一

不重视核心技术、太过重视营销


制造及制造的结果——产品,追逐市场,获取市场占有率,获得市场尊重本无可厚非。但任何事物一旦过了,走向了极端则有了大问题。


几千年来,有了商品交换,其实中国一直存在着市场经济,不过市场经济的特质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界定的“这番模样”罢了。


自古以来,好产品之品牌大多靠积淀,靠市场传播力。景德镇的陶瓷,西湖的龙井难道不是市场经济让您和世界知晓的吗?景德镇的瓷器,西湖的龙井赫赫有名的知名度,难道不是靠核心技术及质量取胜,一个又一个,一斤又一斤的卖出来的口碑吗?

请不要过度的渲染所谓的市场化,请勿过度的依赖所谓的市场营销。当营销人员漫天飞的时候,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的货真不怎么样了。


哪一家百年老店不是依赖核心技术与品质取胜的?即便新科技,新技术的产生,同样无法离开品质。


否则,这样的新技术和新科技不会被人们尊重,最后还是一场空!本末倒置,最后还得回到原来。根本就是根本,枝叶就是枝叶。

原罪二

被“管理死的”中国制造


本人在国外是从事先进制造研究的,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大大小小的供应商见过无数。有一些供应商规模千人、万人,有的供应商几人、十几人。


我走遍了世界最先进的制造大国、强国,也没有在中国供应商那里听到的一个词汇多,这词汇便是所谓的中国企业家们挂在嘴边的“管理”。

在德国和日本,优质的零件和部件制造商,工厂、公司的领导、干部并不多,即便赫赫有名的整机厂商也没有那么多人浮于事的管理人员,也不会机构重叠,部门林立,一堆部长、经理,还有这总、那总的。


在制造强国,技术是最被尊重的,对技术的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备受尊重的。


你让公司产品很好卖,不需要推销的就很好卖,你的薪酬一定比别人高。你发明某一种工具让产品生产质量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产量大幅度提高,国外企业老板敢把获得利润的一半与你对分。这是尊重事物本质的表现,这表现相当好。老板会算计,假若不是你,他这一半利润也就没了影子,干嘛不敢分呢。

而我们的中国制造企业呢?一堆的管理干部,人浮于事,没边没谱的管理学可以不负责的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好好干活的人,谁愿意被管理?有创造力的聪明人正忙着优化您的产品,想着下一步新产品如何更加受市场和客户欢迎。

原罪三

企业和员工互不信任


企业和员工的劳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均是矛盾体。但多数工业国家之间的劳资关系并未像中国企业这样说不明道不清。


在中国制造型企业,跳槽和不忠诚现象举世罕见,老板和领导对下属和员工不信任同样举世罕见。


中国制造很难聚集成群有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招募来大部分是为了饭碗的打工者,所以以日本企业来评判中国制造企业, 中国企业团队更像赶集赚小钱的一群农民,而不能说是训练有术的产业团队。


在中国制造企业里,为了多两百元,可以将一份好好的工作顷刻之间甩掉,看到企业有困难,没有几个人愿意挺身而出,用信仰和信念支撑自己与企业共同前行。 当恶习成了规矩,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企业的一贯性,完整性,技术积淀性,毁掉的还是一批又一批制造人的精神家园。

工业尤其是大工业一定得强调连贯性,计划性,技术队伍的提升性。


因为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式的思维方式在主导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所以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业团队的创新创造能力方面,面对工业强国的优质产品大多不堪一击,只能靠质次价低抢夺低端市场。

企业管理阶层的问题更多,他们对企业员工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当然换不回员工对企业最基本的认同和信任,对人才视而不见,对未来没有信心,做企业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


招聘条件近乎急功近利到了极致,大多强调现在产品行业经验,根本不想对员工做出潜能的挖掘和连续的培养,国企如此,私企更加如此。

原罪四

惯坏了采购人员


中国制造还有很多可以让人痛恨的坏毛病、坏风气。最应该鞭挞的是采购和采购人员的素质极端低下问题。

或许中国制造因为产业低级,客户难得,把一些稍微有市场垄断能力的,有品牌效应的企业采购人员惯坏了。


一些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老板们,愿意从家族中间或亲信中间选拔采购人员,美名其曰防止腐败。一些国企领导甚至有意将采购工作交给自己的亲信,还告诉:“这事肥缺,你要好好干,要悠着一点哟。”

你的员工老张老李可以吃回扣,搞腐败。难道你的小舅子,小姨妹就不是人了吗?是人就可以是贪婪的,就可以是重利忘义的。


为了防止腐败,就搞招投标,结果是越招投标越腐败。 把使用者和技术人员排除在外的招投标,对招投标没有监管的假公正,只会让腐败穿上合法的外衣。

原罪五

对知识产权不尊重


深入到中国制造的病毒还远远不止这些因素。倘若,不给予排毒治疗,今后的中国制造依然不会好转,脚痛治脚,头痛治头的方式无法解决中国制造由来已久的根本恶习。


我在此要特别指出: 中国制造的仿制问题、山寨问题、投机取巧等问题,其实归纳到底就是对知识和知识产权的严重不尊重问题!

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原创技术的漠视,对技术方案的不尊重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老牌技术公司已经被骗怕了,通常不会当真,不给钱不干活儿是唯一准确的选择。


可新成立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设计公司一看大公司青睐于自己,谁敢怠慢?熬更守夜几个月的详细技术方案从邮箱里一发出去,后来的五年再无任何消息了。还能有什么结果?被骗技术方案了。这样的场景,我想很多搞研发和设计的朋友均遭遇过吧?

原罪六

牵强的民族主义


我海外生活和学习了十多年,跑遍了近乎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家和科技国家。纵观世界工业强国,再也没有哪一个工业国家如中国这般爱打民族悲情牌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