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孩子是枝繁叶茂还是死气沉沉,关键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虎妈
数学该不该提前学?
小学要不要学奥数?
刷题对提升成绩有用吗?
数学总是不开窍怎么办?
1月13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博士
昍爸
告诉你如何帮孩子锻炼思维,提升数感,告别数学焦虑
▽▽▽
来
源 |
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
“养孩子真的好累啊!”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疲惫。
“母亲节,让我儿子送个礼物,还伸手问我要红包”;
“前几天因为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口角,多问了他两句,他就嫌我烦。”
“你说,我一天好吃好喝的伺候他,怎么就养出了这么一个白眼狼?”
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关系就变成了:要么闭口不说话,一说话全是与父母对抗的心思!
前段时间,侄女因为吵着要一只银手镯居然生出了“不上学”的心思。
侄女今年高一,放假期间,她看中了一个银手镯很想要,就要求妈妈给自己买。
她妈妈觉得她还是学生,不用戴这么贵重的东西,没给她买。
“你一天只顾自己穿好的,我这点要求都不满足,我还怎么好好学习?”
侄女的妈妈一直秉承着“女孩富养”的原则,从小到大,衣服都是五六百一件,衣服、鞋子,样样都挑好的。
侄女虽然成绩很好,但是被养得非常“娇贵”,要什么都必须给什么,不然就发脾气。
指的是因为过多的物质满足让他们习惯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努力和付出,最终不懂感恩,一味索取,变得贪婪、不求上进。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这个“低配”的定义:并不是不给,而是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适度满足”。
孩子想要一件新衣服,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适合孩子的衣服,而不买贵的;
当孩子因为和同学攀比而想要好东西时,父母要坚定地拒绝。
我们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目的不是为了让小孩子沉迷于物质,而是通过“适度给予”,让孩子在没有匮乏感的基础上去创造丰盛,同时让他懂得珍惜与付出,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让他不会被诱惑折服。
引导孩子过“精简的生活”,孩子,也才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耶鲁大学对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曾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研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色:
3岁是培养创造力的一年,他喜欢绘画,讲故事,做手工;
5岁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欢父母的陪伴与赞美;
7岁的孩子在意家庭地位和价值,父母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
11岁处于动态龄,状态不稳定,容易情绪化,需要父母多开导;
12岁进入青春期,需要父母多沟通,让他觉得被在意……
我们发现,孩子每一年的成长都在变化,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父母陪伴。
尤其是12岁以前的孩子,特别需要安全感,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和心思,那么会让孩子出现两种现象:
一种是叛逆,通过做出一些你不认同的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
电视剧《加油!妈妈》中,苏青是一位二胎妈妈,因为小儿子身体不好,她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小儿子身上。
和同学打架、学习下滑、请人冒充父母见老师,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后来,父母离婚让他情绪彻底崩溃,点燃全家福想要自杀,也是这个时候,苏青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忽视。
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女儿刘倚帆是哥伦比亚大学优秀毕业生
。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为了让儿子尽快走出这种困境,刘墉常常带着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虫子、种菜,还好会让他做些扛土这样的体力活。
在陪伴女儿时他更用心,他会给女儿化妆;陪女儿练琴,还会举着乐谱当乐谱架;带女儿做科学实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
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变得自信独立、乐观阳光。
我们要给孩子最真心的爱,一定是花时间、花心思的,这样他才不会变得敏感、自卑。
陪伴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营养剂,是父母不能缺席的“一堂课”。
走进彼此心里
前段时间,一对被喻为“电子爸妈”的中年父母火了起来。
“你别纠结了,这段时间你处理这个问题,我跟妈妈就感觉我女儿处理得非常棒!”……
有藏在生活琐碎里的日常问候,有第一次生理期来临时的红糖水与健康小课堂,有童年坐在超市购物车里接过来的一包零食,有考试失利抑或被工作压力席卷时坚定的肯定与温柔的鼓励……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愿意活在虚拟世界里了,我没有这么温暖的父母;
是啊,“电子爸妈”与“孩子们”的互动没有训斥、没有否定,只有与孩子的情感共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这也在告诉很多的父母:
“共情”是最能抚平伤痕,传达爱意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沟通,那是因为父母也不愿意去解读孩子的情绪。
这种充满训斥和不信任的感觉,会让孩子出现很多问题:抑郁、敏感,叛逆,冷漠孤僻,不与父母沟通。
有人说过:情绪是上天赋予我们和孩子用以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生活因有喜怒哀乐,才显得精彩万分。
简单说就是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同时需要在父母的眼中被看到以及得到赞美,父母允许孩子自由表现自己。
孩子需要把父母想象成完美、强有力的人,并且能够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联系的,借此充实自身作为孩子的弱小感。
孩子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本来的伤心、难过,此时父母需要用一双“火眼”去发现孩子的无助与帮助,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关注与爱。
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的共情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亲子关系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
《最爱不过我懂你》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共情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我理解你”,而是一个完整的情绪融入。
1. 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认知共情。
2. 感同身受:用心体会孩子的情感状态,达成情绪共情。
3. 积极回应:通过实际行动关爱孩子,温暖孩子的内心,行动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