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维 C 是柠檬的 3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短视频里的全民社会实践:算法如何推动知识普惠?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09-23 11:55

正文

   9.23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                   ●                    


两个月前,一颗长蘑菇的苹果在抖音上走红。


6000多万网友围观了这场全民博物知识接力,见证了算法对于知识传播的独特魅力。


故事的起因是,一位浙江网友在黄梅天里发现家里苹果长出了蘑菇,于是她把这一奇观放在平台上与大家分享。很快这一信息被喜欢在平台上观看采蘑菇视频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博士注意到,许博士惊讶地发现这种蘑菇以前从未在苹果中出现,便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希望买下做研究。拿到样本后,许博士马不停蹄开展了研究,并在抖音上向网友实时汇报进度。越来越多的网友聚集在他的视频下,追更起这颗苹果的后续,并纷纷晒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菌子向许博士请教。甚至还有植物学方向的专业创作者从头到尾做了完整科普视频。


2024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短视频平台共创知识传播新生态》报告显示,短视频已经成为学校、书本、线上课程平台、中长视频等途径之外的一大补充学习渠道。95%的受访者会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他们认为自己平均一周有55%的知识来自短视频。


报告提到,短视频正在进一步推动知识大众化的浪潮,更多的知识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促成更多的学习和创新,平台共建“大讲台”,变身为全民终身学习的“超级大学”。


将一场小众的日常发现、变成科研主题、再到全网科普的话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和延伸。作为信息分发的核心驱动力,算法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重塑了知识的传播路径。


算法,让知识快速流动起来


我们身在一个信息过载与信息饥渴并存的年代。注意力琐碎又稀缺。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取优质内容,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


通过多种机制,算法放大了信息的可见性,不断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让知识触手可及、流动自如。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探索未知领域,算法可以高效预测用户的兴趣,推送最贴合需求的内容。


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内容、搜索历史和互动行为,捕捉用户的喜好。例如,用户刚看完一段关于植物养护的视频,算法可能会继续推荐相关的园艺技巧和植物科普文章,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养花小达人。算法不断拓展兴趣范围,让知识的获取变得不再刻板,而是融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


协同过滤算法则像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它通过识别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推荐其他相似用户喜欢的内容。比如你喜欢看航天科普短片,算法可能会推荐给你一些火箭发射现场直播或者航空工程师的日常生活。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当前兴趣,还不断拓展你的知识边界,让你有机会探索新的兴趣点。


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更像是一个“品味鉴赏家”,它不只看你喜欢什么,更关注内容的属性,如文字的风格、视频的画面构图、图像的色彩搭配等。曾经看过一段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随后平台可能会推荐风格类似的其他历史视频,从古代战争到文化遗产,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极大增强,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新知。


此外,知识图谱推理算法则如同一位“智囊团”,利用庞大的知识结构网络,为你提供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推荐。它不仅理解单个信息点,还能看透背后复杂的关联关系。比如,用户在搜索“量子计算”时,算法能推荐相关的基础概念、最新科研进展、应用场景等,让用户不仅看到表面,更理解背后的逻辑和知识体系。


算法不仅满足个体需求,更与社交网络互动,推动知识在群体间流动和扩散。短视频平台上的用户创作、分享和评论构成了巨大的知识生态圈,各类优质内容在平台的算法下得以传播和扩展,形成知识流动的双向互动模式。平台的创作计划、专题运作和跨界合作机制为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各方搭建了知识共创的桥梁。这种跨界的知识推荐在印刷时代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物理媒介的分发通常更倾向于单向流动。


算法还让互动变得充满生命力。模仿挑战、创意改编等形式在平台上大行其道。例如,曾经一度火遍全网的水火箭,在今年的航天科普日上以“我学短视频造的火箭真上天了”话题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11岁自学火箭制作的“小孩哥”、师专院校的女子航模队、被马斯克点赞的动画师,各行各业、不同经历人的创意展示让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激发创造力。算法在背后捕捉这些互动,将优质内容不断分发和放大,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以抖音平台为例,仅2024年1月新生成的知识类短视频内容数量就超过3.37亿个,比2023年7 月增长了30%。既有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等“明星学者”讲授前沿知识,也有众多“知识达人”在各类垂直、专业领域持续耕耘,他们的交流互动共同构成了繁荣的知识网络。


从个体到社群,从内容到创作,算法不仅推动了知识的传播,还在无形中连接了公众、专业人士与知识之间的互动网络。随着算法技术的不断优化,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智能化的知识共享模式,让知识在更高效、更广泛的空间里流动,激发更多人参与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当知识能够自由流动,不同领域的思想和见解得以碰撞和融合。知识的普惠最终将转化为社会的智慧,推动着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为专业人士插上翅膀


算法也解决了专业人士的苦恼。


“忽悠小孩来学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常常开玩笑说起自己做科普的初心。


他提到了物理学科的危机,回忆小时候被告知数理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最优秀学生的首选。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物理学科的受欢迎程度大不如前。他举例说,华东地区的一所高中,报考物理的学生数量极少,仅有五人,他们被戏称为“五壮士”,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人们给他们鼓掌,夸这些孩子勇敢。


“去高中讲学物理有前途、去初中讲物理有用、去小学讲物理好玩,我们恨不得把手伸到幼儿园去了”,魏红祥急切地说道。“科普是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各行各业翘楚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孩子们没有见过科学家,没有见过工程师,没有见过各行各业厉害的人,他对职业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说是错误的”。


后来,魏红祥在云南大山里的招生活动中、校外培训机构的科学实验里都找到了物理的影子。先于人的足迹,算法早已让科学知识在更小的孩子中扎根。


越来越多人通过平台算法与张辰亮相遇,这位生物科普工作者、《博物》杂志编辑在抖音以“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火出圈,并收获超2000 万粉丝。专栏成立至今,依然能每期都有全网4000万左右的播放量,做一期火一期。


这和优质内容的算法辅助必然无法分开,而张辰亮从一开始也清楚为了提升实用性,自己需要从哪个方向发力,“一些东西常见,但大家又不知道什么门道。又浓缩,又独特,这就是我的一个方向”。


在他之前不乏有人在网上鉴定物种,但只发物种名,其他什么都不介绍,评论和转发寥寥。“这种鉴定就没有观赏性”,张辰亮表示。“先写物种名,再介绍习性。最后一句逗个乐子”,是张辰亮在最初接触短视频科普就明确的方向。


受新鲜的博物知识洗礼,谣言被揭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多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偶然的机会中,部分人开始迈向专业领域。张辰亮在母校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次讲座结束后,有十几名本科生向他表达了感激之情,他们表示,正是因为从小受到他科普作品的启发,才选择了报考农业大学。


将专业知识进行结构化重组,让专业人士有更勇敢、通俗、好玩的表达方式,短视频彻底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单向度关系,使得知识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普及化。


“我要挤出最后一点余热”“想跟小朋友们谈谈心”,一些高龄院士专家们表示。他们虽以退休,无法再完成指导博士生、全职科研等工作,但他们的热心、喜爱与责任感无法让他们空闲下来。短视频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开讲,不用被精力所限的同时也收获了最广泛的学生。不是一块黑板前的千百人,而是无数个屏幕后的千百万人。算法让老师找到了他最好的学生,学生也找到了他最好的老师。


拓宽知识的边界


心理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如事实、规律)和隐性知识(如技巧、技能、社交经验)。传统上,知识的传播逐渐被权威机构垄断,形成了典籍、学科和教育体系等官方传播机制。然而,短视频打破了这一垄断,丰富了知识的类型,生活中的“私藏”经验得以直观展示。口语技巧、美食教程、生活窍门、防身知识等主题视频,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大众轻松掌握。


算法时代到来后,此前最为困难的知识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迎刃而解,知识开始进入此前难以进入的空间,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文娟研究员,从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讲到最新发展的农业技术,吸引了近100万的粉丝关注,生动形象地普及了农业技术,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脱离文本的、口耳相传的知识和经验,更突出个体的作用。短视频形式的知识传递,往往更贴近生活、富有温度,能真正触动观众。以“爸爸我该怎么做?”这一系列为例,视频内容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教会他们如何修理汽车、系领带、养护草坪、骑自行车等日常技能。主播每次开头总会亲切地说道:“嗨!孩子们。”这句简单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他与观众的距离,仿佛真的在与自己的孩子对话。


视频下面充满了令人心碎的留言,“我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一定会很高兴看到您帮助他的儿子和许多其他人学习。”、“我希望我父亲能像这些视频一样向我传授知识。他总是在我身边,但从未努力与我建立真正的父子关系”、“我两岁时,父亲去世。过去16年里,我从来都不知道怎么打领带,但现在你教会了我。谢谢爸爸”。人们称主播为“互联网父兄”,看他打领带边看边哭, 主播也会传递一些作为父亲的人生经验,并给予相同的情感回馈,“我爱你们,我以你们为傲”。


这种视频不仅仅是在传授某项技巧,更在无形中传递一种陪伴与关怀,弥补了单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位。这种情感共鸣在传统的文本或课堂教学中是难以达成的,短视频通过简单的演示和温暖的语言让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近感。


同样,“女人你可以”系列短视频也展现了隐性知识的独特魅力,例如修墙补洞、接电换灯等看似“男性专属”的技能,往往由女性亲自示范。这不仅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更为女性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鼓励和赋能。相比男性的讲解,女性的出镜和示范让观众感觉这些技能更易学、易用,具有说服力从而降低了尝试和学习的心理障碍。观众称赞主播为自己的“电子闺蜜”,纷纷感叹“原来比我想象中简单那么多”“感觉自己强的可怕”。这种体验感和代入感是传统知识传播方式难以实现的。


通过这些真实、直观的内容,短视频和算法的结合赋予了知识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自信的提升。


打破时空和阶层壁垒


在算法时代,知识普惠不再是口号与畅想。


一百年前,“平民夜校”和“工人夜校” 等旨在推广平民教育和提高社会底层人士文化水平的教学项目风行一时。尽管办学者已充分考虑底层人士的现实处境,但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项目最终大多未能普遍化和长期化。


一百年后,这种知识普惠的愿景在一种新的媒介技术上生根发芽。针对性的算法推荐、学习内容的碎片化、灵活和低成本,使得这些网络平台成为新的“夜校”,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阶层围墙”。


在现代社会,知识普惠至关重要,它将知识资源平等、无障碍地提供给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以促进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提升和社会公正,旨在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支持终身学习,并增强社会资本。


《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双一流大学公开课覆盖率增长至93.2%, 一级学科覆盖率100%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抖音网友最喜欢的授课高校前三名。院系丰富度提升,覆盖文史哲、物理数学、人工智能、心理、医学、美术、电影等十门以上A+学科。其中高校知识观看者中78%的人超过24岁,17%的人超过50岁,短视频平台鼓励终身学习,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受众的关注视角也在逐步转变。2020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研究报告》显示,观众对新闻事实、科普纪实、职场生活等严肃向内容的关注程度增幅达到16.7%,而娱乐相关内容出现小幅下滑。


我们没有任何时候比当下,更接近这种愿景。


短视频扫清了科学知识与青少年间的物理障碍。2018年中科院物理所便开启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作为第一批科普创作者正式入驻抖音。其负责人成蒙表示,中科院物理所每年招生时都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看了“中科院物理所”账号发布的内容才选择来中科院,“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信息比较闭塞,而现在的新媒体能很好地打破信息差”。


如果说作为科学知识的物理过于阳春白雪,那么活跃在短视频里的成人“识字班”,则彰显了平价知识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


工地上、高速公路边、蔬菜大棚里,在劳作间隙、在孩子入睡的片刻,他们注视着同一块屏幕。碎片化的课程学习适应了劳动者的工作特点,随时随地能进入和退出,让本被教育系统边缘的人群有机会再次接触知识。这些“识字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个人尊严的重建。正如许多人所说,“识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打破了对社会的无助感和对自身的束缚感。这种自我提升的经历,让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勇于尝试过去因文化门槛而不敢涉足的领域。


在校学生、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公室白领……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推荐教育内容,学习培训、职业发展、工作技能、兴趣爱好……不仅提升了获取知识的效率,还使小众而有价值的领域得到关注。智能推荐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不仅促进了知识传播,也保障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除此之外,乡村振兴、网络治理、绿色环保等领域也整合利用了知识资源,知识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地理界限,而是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长远来看,这些“碎片化”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助推社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下滑动可浏览) 

    1.一颗长蘑菇的苹果,引发的抖音科普风暴https://mp.weixin.qq.com/s/YoeUQvsoTwCMXX2T0mRQNg

    2.李淼 & 魏文秀. (2022). 知识普惠背景下的短视频知识传播. 青年记者 (14), 89-91. doi:10.15997/j.cnki.qnjz.2022.14.013.

    3.博物“顶流”无穷小亮,为什么能靠科普出圈?https://mp.weixin.qq.com/s/VINn6LJB1oP5hk5KOYKVyg

    4.直播间里的“成人识字班” https://mp.weixin.qq.com/s/fi3ROSLVnfgVygyKI9ls9A

    5.科普如何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450429

    6.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研究报告https://tool.lu/ru_RU/deck/oy/detail

    7.《农民日报》:短视频、直播可破解农技推广五大难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647666890409140&wfr=spider&for=pc




关注《知识分子》视频号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