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市大跌有谁说句话吗?有谁告诉高层管理者,股市这样的跌法会孕育出更大的金融灾难?没有。
纵观当下媒体上的所有言论,最好的说法也不过就是:金融去杠杆了,市场投资者要当心哪。多年来,参加无数金融研讨会,但所有研讨会的共性就是:大经济学家、大金融专家谈到金融就是货币、外汇、银行、创新、衍生,而根本不提股市。甚至谁提股市,轻则招致不屑的白眼,重则被打断发言。
这就是中国股市悲催的表象之一。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金融学家、经济学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美国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他们认为股市不过是操作问题,很低级,根本不是学问,够不上他们心中的高大上。
但我不明白,如果研究中国金融问题不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育,那这样的金融有什么意义?
从实际管理角度看也是这样,金融管理大致可分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央行;第二个层级是银监会;第三个层级是证监会和保监会。
大多数情况是,央行只顾银行和债务相关的事情,而基本对保险和股市无所顾忌。这一点,从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永远只说“银行系统流动性足够”,而对其他金融市场流动性够不够,根本无所谓。
3、在“三会”当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证监会,但实际的“老大”是银监会,因为银监会的一举一动关乎更大范围的市场流动性,而证监会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牵动亿万人心。
但殊不知,除了监管以外,证监会对股票市场走势无能为力,而市场走势更多要看央行和银监会的脸色。现在不就是这样吗?央行拉高货币市场利率,银监会整治借贷市场的杠杆问题,股市不仅晴转阴,而且18天吞掉7个月的涨幅。
4、这样的中国股市还不够悲催吗?更重要的是,股市的悲催显露了“中国金融观”的愚昧。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都懂得资本对经济的重要性,因为它们长期依从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育。
对于中国而言,正是看到资本之于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所以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才承认了资本,确立了资本市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5、但是,近年来金融严重跑偏。
当世界各大经济体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而不断努力推升实体经济地位,并努力聚拢实业资本、股权资本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却快速“脱实向虚”,任由资本市场萎缩,任由实体经济得不到股权资本的支撑,以至于实体企业杠杆率不断攀升而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不错,中国证监会可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但建了市场却没有流动性,证监会解决得了这个关乎市场成败的问题吗?显然不行。
尤其是当央行更加偏好、更加倾向货币投机的情况下,证监会有什么能力让金融市场更加安静、更多地生成资本?
6、5年来,我们无数次强调,当全球经济朴素迷离,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经济继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股票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其重要性不管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但很遗憾,偏偏就是这样的关键时候,一些人却以一种“毁掉股市没商量”姿态鼓励货币投机,为货币投机创造最好的市场环境。现在,开始抑制货币空转套利、制度套利、关联套利,为此不惜采用“过激手段”,而同样导致资本市场惶惶不可终日,股市、债市颤抖不已。
请问,这是治理金融还是摧毁金融?
7、毫无疑问,企业融资成本正在快速上升。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商业银行已经守不住原有存款利率,而开始逐渐调高;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年初到现在,近2000亿元企业债发行告吹,而不得不发的企业债成本已经高达8%以上(票面利率+承销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股票市场快速下跌,公司股票发行必定受到制约,成本必定上升。
当然,银行中长期贷款更是首当其冲,不仅又少又贵不说,一旦被迫增加,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期限错配必定有增无减,杠杆率会越去越高。
8、为什么会这样?出牌顺序严重错误。
对去杠杆而言,首先应当通过抑制货币投机,关闭货币投机通道而促使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资本市场;然后是股市上升而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大对传统产业兼并重组的支撑力度,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股权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同时地方政府加快优质资产货币化,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企业杠杆率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降低,一大部分金融风险则获得释解,这是再逐渐消除金融杠杠,顺理成章。
9、但现在反了。
去杠杆从金融端发起,而且是在紧缩货币环境中发力,其言外之意就是“气碾子压罗锅——身体直了,但人死了”。
我们真要这样做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此时此刻,任何摧毁股市的行为,都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必将摧毁中国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