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可能最重要的消息,就是在5月24日发布的上市公司坚持新规落地。
减持新规发布的同时,废止了7年前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
新旧规定的变化很大,在新规升级之后,之前很多减持场景都会受到限制。
比如之前市场比较普遍的几种减持方式,都在新规里面做了比较严格的限制。
大家熟悉的利用强平坚持,利用离婚减持,利用融券卖出减持的漏洞都被堵住了。
还有就是从上市公司股价和发行价、净资产以及分红的角度也在新规做了限制。
1、股价低于发行价的不能减。
2、股价低于净资产的不能减。
3、连续3年分红低于同期净利润30%的不能减持,当年净利润为负的要除外。
新公布的这个减持新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了。
因为资本市场这东西和商品一样,价格趋势往上还是往下走,本质上也是供需决定的。
之前每年上市的新公司很多,上市时候相对估值又比较高。大股东自己都觉得不值这么多钱,所以上市就有减持的冲动。
要知道这些新公司上市时候首先估值就很高,甚至很多公司上市当天就是估值最高点。
再加上这些公司上市的时候,往往又会对财务报表做一些美化。上市以后两三年内还可能给财务报表洗个大澡,暴露之前的问题。
所以在上市之后的两三年,我们往往有很大可能会看到,会面临估值和价格的持续双杀。
我们自己除了偶尔的短期投机,原则上基本不看上市两年以内的新公司就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因为这些公司上市的时候就估值很高,所以公司的大股东也有很强的减持冲动。
毕竟相比辛辛苦苦做实业生意赚辛苦钱,在估值比较高的时候减持获利可是快多了。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看到,很多公司的大股东上市以后,就持续不停地减持手里的股份。
有些公司减持的速度甚至快到,让人觉得公司大股东都不想干了,不然怎么能这么卖。
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一边是上市以后大股东源源不断的减持,一边是每年新进场的增量资金数量就那么点。
从供需的角度看,减持部分带来的供给部分,必然是远大于增量资金带来的需求部分。
以前外资机构不是感慨说这市场上的卖盘买不完,根本买不完就是这个原因。
在这种减持持续不断的背景下,自然我们也看不到市场会出现趋势性的上涨。
更多的是指数趴在那边原地不动,存量资金持续的交易性博弈,最终带来了板块的快速轮动。
这些板块之所以会出现轮动,也是因为消息刺激之后增量资金涌入,改变了板块的短期供需,从而带来了短期价格的上涨。
理解了这个供需的底层逻辑,你就能理解为啥每次搞救市都会出现暂停IPO这个动作。
本质上这是在减少供给端的供应,如果市场上赚钱效应起来带来了增量资金,那么供需逆转之后指数的趋势性上涨就来了。
我们前两天公布的这个减持新规,本质上也是在供给端减少供应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监管对市场呼声的重视。
根据
东财Choice 数据,截止到5月24日共有3160家上市公司触发减持规定而不能减持。
这个占比差不多接近上市公司总数的60%,
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减持新规暂时没办法减持。
从供给端的角度看,全市场供应差不多又回到股权分制改革前的状态去了,等于短期减持被限制住了。
不过你要知道,减持这个事情是天然冲动。尤其大股东是民企的,更是这种情况。
因为如果你是一家传统企业三十倍市盈率上市,当下的估值减持意味着可以一下子拿回三十年的利润。
即使上市以后估值持续回归,从三十倍的估值高点回归到十倍左右,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数值。
而且对于大多数民企上市公司来说,虽然短期限制了减持的供给,但是拉长时间并不是没办法解决。
比如减持新规规定了几点:股价低于发行价的不能减,股价低于净资产的不能减
如果你各项条件都符合减持新规,只有股价差一点的话,想想办法基本就能做到。
再比如新规限制了连续3年分红低于同期净利润30%的公司,是不能减持的。
解决这个事情也很容易,上市公司可以前两年不分红,第三年同期利润分红50%。
假如公司利润是一百万,只要分五十万就可以减持了。而且分出去的五十万,大部分是给大股东的。
所以从中长期角度看,这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冲动依然还在,不过这个是两三年以后要考虑的事情了。
目前这个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对资本市场的供给端进行了改革。
因为短期能减持的公司变少了,意味着短期市场上的供应数量变少了,后面要看需求端的变化了。
在这段供给侧被限制的时间里,可能需要密切观察的是市场的盈利效应和增量资金的变化。
就像我们在今年一二月份的时候,观察《
尾部杀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