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都开汽车,那马车夫怎么办?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see eye to ... ·  4 天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电子书 2024 年度书单发布! ·  5 天前  
知乎日报  ·  CES 2025 开幕在即,这份看点前瞻等你查收! ·  6 天前  
知乎日报  ·  有哪些带给你极大震撼的书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影视|这片子连玩笑都牢牢扎根现实,编剧最怕观众说他瞎编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0-07 18:29

正文

题图来源:The Wire

美剧《火线》(The Wire)背后有什么故事?

知友|胡不知

The Wire 的伟大之处源自于其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创作执着以及其背后充满社会使命感的创作理念。

谈起 The Wire 就不得不谈起其创作者 David Simon,一手缔造这有史以来最受褒奖的美剧之人。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影视圈,在政界引起了波澜。

最喜欢 The Wire 的奥巴马在白宫接见他讨论社会问题,国会邀请他讨论新闻业界现状,芝加哥大学、哈佛和加州大学伯克利等高校邀请他演讲座谈……


1991 年身为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的 David Simon 根据跟随巴尔的摩警局杀人案组采访的经历出版了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一书,随后于 1993 年开始以制片人和作者的身份制作了 NBC 上名为 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 的剧集。


这个剧当年 Peabody 和 Emmy 拿了不少,还捧红了 Andre Braugher。

David Simon 在制作过程中与 NBC 的管理层产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他们觉得这剧太消极了。

于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他选择了 HBO 来作为继续自己创作的平台。

在 The Wire 之前,他与 HBO 合作拍摄了迷你剧集 The Corner(街角),同样是根据 David 与 Ed Burns,一个巴尔的摩杀人案警探合作书写的一本同名写实书籍创作的。

2000 年迷你剧集艾米得主

大家已经可以看出,David Simon 的这两部作品都与毒品、命案、警察和社会底层阶级密不可分,而且全部题材和灵感都源于他与同事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

话题回到 The Wire,从它身上可以看到 David Simon 之前两部作品的影子,其中一些角色和事件可以直接在 Homicide 里找到。

与 Ed Burns 再次合作,David Simon 又一次把他热爱的巴尔的摩搬上了银幕。


The Wire 的创作中是带有明确政治议程的,每一季当中都着重讲述了巴尔的摩这个城市的一个切面以及其背后的政治问题。

第一季是毒贩与警察系统,第二季是蓝领码头工人和工会,第三季则是政治系统内的勾心斗角,第四季是贫困区的学校系统,第五季是媒体和大众对媒体的消费。

而对于这些问题,David 都愤怒无比。比如说道警察系统里面的犯罪数据造假时,他这么说:

In my city, every single effort to quantify progress was an effort of somebody trying to advance themselves.

在我的城市里,每一个试图量化进程的努力都是一些人试图为自己谋利的努力。

他 1982 年开始当记者时监狱里的暴力犯罪者是 34%,他 1995 年离开新闻工作时这个数字变成了 7%。

警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缉毒上,为了逮捕率和侦破率舍弃了对传统重罪的监管,导致逮捕的人变多了,城市却变得更加暴力无法。

而第五季的媒体系统中的问题更是让曾是记者的 David 痛心疾首。加入记者行列时学校的老师告诉他说新闻行业正在蒸蒸日上,很快报纸的信息量就会变得和杂志一样,政治家们做决策都要听取记者的意见。

结果事实恰恰相反,追求谋利的报社就算取得了寡头优势也还是开始裁掉有经验的老记者,减少深度的调查报道,在自废武功之后被互联网的到来冲得东倒西歪。

David 所就职的 Baltimore Sun 在 80 年代有 500 多个记者,1995 年他让报社买断劳务合同时剩下 400 多个,如今只剩 100 多个。

而 David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却整整一年多没有一个记者负责报道刑事法庭,并愤怒地发现一些这个城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居然将会在自己制作的一个电视剧里被第一次报道出来。

2015 年巴尔的摩因为 Freddie Gray 死后的暴乱而实施了晚上 10 点之后的宵禁,而你大概不知道,十几年前一个巴尔的摩市长为了竞选州长也在黑人区实施过随机宵禁,为的是强行降低犯罪率。

10 点过后街上的黑人搞不好就会被被抓到监狱后呆一晚上,如果不签一份同意不因非法逮捕起诉市政府的文件的话就要多关几天才能出来。

The Wire 剧组里的黑人,比如第一任助理导演 Anthony Hemingway 有时拍戏拍到夜里回家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被抓到监狱,而剧组里的白人一次都没遇到过。

时任市长 Martin O'Malley 的逻辑就是,街上没人了就没法自相残杀了。

2015 年的宵禁出来时,David Simon 在采访中愤怒地称 Martin O'Malley(顺带一提这是个民主党人)是「穿在警务程序心脏上的木桩。」

因为 O'Malley 的一系列政策,警察的公信力变得一文不值,黑人区的大陪审团甚至比周围其他地区都不愿颁布起诉状,因为作证的警察穿的就是天天因为莫须有的原因把人抓起来的那些警察的制服。

而 David Simon 在拍摄 The Wire 的途中发现,连问为什么某个区域的大陪审团较为不愿起诉的记者都没有。

于是以 Martin O'Malley 为原型的 Tommy Carcetti 就诞生了。

Martin O'Malley

Tommy Carcetti

另一个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角色就是众所周知的 Omar Little。他的原型叫 Donnie Andrews:
右为 Donnie Andrews

如果看他比较眼熟是因为 Omar 入狱的时候他作为被派来帮 Omar 的打手客串过一回。

Donnie Andrews 是 70 和 80 年代活跃在巴尔的摩街头的「抢劫艺术家」。

专抢毒贩的他从不伤及无辜,在染上海洛因毒瘾后接受委托谋杀了两个人。

在负罪感的驱使下他向当时还在当警察的 Ed Burns,也就是 The Wire 的另一个作者自首,并穿戴监听器帮助警察取得了其他凶手的罪证。

被判无期徒刑之后他数次被拒绝假释,但他仍不放弃,继续研究并结束了对海洛因的依赖。

他在狱中给 David Simon 提供了很多有关巴尔的摩犯罪的信息,并在包括当初指控他的检察官之内的众人帮助下成功于 2005 年出狱,在那之后成立基金会帮助青年人避免暴力犯罪。他于 2012 年去世。

第四季中讲述的学校的故事也是曾经执教七年的 Ed Burns 所熟识的。一整季中把学校是怎样在 no one left behind 这样刻板的体制下逐渐失去生气勃勃的学生,让他们流落到毒品贩卖的街角去的故事讲得淋漓尽致也离不开对现实的深刻理解。

这一部颜值平平,甚至在一些人看来缺乏戏剧性的美剧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甚至每一个玩笑都牢牢地扎根在现实之中。

最后说一下叙事。整部 The Wire 五季当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旁白,而且一共只出现过两次极短的 Flash Back(倒叙镜头)。

在各类影视作品角色动不动就放着幻灯片一勺一勺给观众喂故事,或者干脆直接看着镜头跟观众说话的今天,这种讲故事的态度实在是太令人喜欢了。

最最后说一下 David Simon 其人。他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名牌高校演讲时经常自嘲。比如在 Berkeley 的时候说凭自己的成绩永远进不来。在哈佛大学的时候几个学界权威向他提问的时候受宠若惊,结果问题却是……你为啥把 Stringer Bell 写死了?

但他却在多年的记者工作中发展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政治见解,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面对复杂的问题必须透彻研究,不能用简单的答案以偏概全,不能先入为主,要以事实为重。

听过他在国会有关传统媒体的听证会上的发言就知道他的写作和思辨水平高。虽然很多人说他左,但他不按屁股站队,对左派的错误批评起来毫不手软(O'Malley 就是个例子)。

可以说 The Wire 的成功是他个人能力的一个体现,而从奥巴马与他的会谈以及他在诸多名牌高校的演讲来看他也是一个极有能力的政治分析家。

The Wire 的成功虽然难以复制,但并不是一个巧合,David Simon 的作品个人都很喜欢。在这里安利一下 David Simon 在 The Wire 之后参与的作品。


Treme 讲述的是在 Katrina 飓风过后百废待兴的新奥尔良为梦想奋斗的一群年轻艺术家的故事。


虽然名字好像很摇滚,但是是一部讲述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内部问题的反战片。


Show Me a Hero 这是个人相当喜欢的作品,还是 Crash 的导演导演的 = = 讲述的是 Yonker 镇在被法院判决强制要求建设低保住宅之后,所有白人居民炸了窝,然后一个年轻的市长顶着各方压力完成妥协的故事。Show me a hero, and I will write you a tragedy。

突然想到 David Simon 在芝加哥大学座谈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个看过我作品的观众找到我,然后跟我说,你这片子里的东西全是瞎编的。

这句话背后的精神体现在 The Wire 制作中对细节的真实性的注重。

所有演毒贩的演员都要学习巴尔的摩方言,无论是演员还是顾问都找了大量经历过剧集故事里所讲的社会切面的本地人,第二季码头工人藏集装箱的手段也是一帮剧组人马去码头上找当时正在被联邦调查的管理者问出来的。

这部作品真实到什么地步?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在 The Wire 上映之后不断遇到巴尔的摩的警察、律师和社会工作者向他们表达对这部作品真实性的敬意。

继续介绍 The Wire 当中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背景故事。

Avon Barksdale


这个角色也是有现实原型的,叫 Nathan Bodie Barksdale,他的名字被拆开分给了两个角色,一个是 Avon Barksdale,另一个就是 Bodie 了。

此人小时候偷东西被人拿卡车压断过腿,也打过拳击,长大后成为毒枭还据传创造过被枪击 21 发不死的,传奇?有几发还是他被打了送进医院之后被补刀的。2016 年 2 月,刚开始写自传的他死在了监狱里。

Stringer Bell


他的名字是两个毒枭拼凑而成的,而事迹则是参考了第三人——Kenneth Jackson。此人 80 年代贩毒,17 岁时就再一次抢劫中杀了一个商人,然后居然靠神一样的律师通过法律上的技术手段免罪了。

他在几次入狱出来之后开始干正经生意,还搞了政治行动委员会(PAC),专门捐钱提倡有前科的人的投票权。

The Wire 第五季中 Baltimore Sun 报道的夜总会转让也是参考了 2000 年的一篇跟 Kenneth Jackson 有关的真实报道。


回复「影视」可查看「日报·影视合辑」
「阅读原文」
下载「知乎日报 App」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