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国际智库
凤凰传媒集团集中资源打造的国际化研究机构,主方向为国际局势研判和企业国际化服务。国际问题方面:拥有先行军、战略家、与世界对话等文字栏目及大国小鲜视频栏目;企业国际化方面:拥有凤凰全球日报、凤凰全球内参、凤凰指数等资讯产品和月度沙龙凤凰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城新媒体  ·  就在今天,21时53分! ·  20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超级碗30秒广告800万美元##Open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国际智库

谁创造了印度的上海?

凤凰网国际智库  · 公众号  ·  · 2019-08-03 17:14

正文

凤凰国际智库

国际视野·政商内参

点击右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300多年前的一天,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人生第一次踏上了英格兰的国土。不过她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当新娘的。


在母亲和英国首相的安排下,她将嫁给刚刚复辟的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正牌王后。


查理二世与凯瑟琳(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

(图片来自wikipedia@"F. H. van HOVEN)


嫁闺女是件大事,葡萄牙王太后为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公主喜欢喝茶,带来了大量从亚洲运来的茶叶,为英国人开启了下午茶时光的新世界;英国王室需要盟友,葡萄牙送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同盟条约,允许英国商船借澳门与大清国贸易。


英国和葡萄牙联姻背后是有政治考量的

英国需要殖民帝国盟友以制衡西班牙

葡萄牙则需要英国的军事保护


最后,葡萄牙还赠了一批100多年前从印度土王手里半买半骗来的土地。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公主陪嫁的这片土地,会成为当今印度的第一大城市。


印度第一大城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国王被骗,公司得利


英王查理二世拿到这份嫁妆单的时候着实高兴了一会。由于葡萄牙人没有写明白这个印度究竟是西印度(加勒比海地区)还是东印度(南亚和东南亚),他还以为这白给的领土是在新大陆的。英国当时在新大陆拓展不算顺利,急需新的岛屿扩充实力。


美洲大陆的最初殖民大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英国当然希望自己也插一脚,尤其是在富饶的加勒比

不过葡萄牙的殖民主要在巴西、非洲、印度洋


等他派人按图索骥找到这地方之后才发现高兴得太早了。这原来是阿拉伯海东岸,南亚次大陆西海岸的一串不名一文的小岛,一共有七个,分别叫科拉巴岛(Colaba)、老妇人岛(Old Woman's Island,又叫小科拉巴)、孟买岛(Bombay),马扎贡岛(Mazagaon),帕雷尔岛(Parel),马希姆岛(Mahim)和沃利岛(Worli)。


孟买位于今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西海岸

知道他是印度第一大城市的人多

其实其历史并不那么悠久,崛起亦颇为传奇


岛屿看上去不少,但其实加起来面积还不到50平方公里,不仅远离印度西海岸,互相之间还分得很开,交通只能靠摆渡船,岛上也没什么原住民。对于英王来说,这样的土地实在是没有什么殖民价值。所以没过几年,英国政府就将这块土地以每年10英镑的象征性租金借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


孟买七岛,其实都是很小的一只

(图片来自wikipedia@The British Library)


这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来说倒是成了一针强心剂。因为他们至今都还没有找到在印度西海岸的落脚点,基地设在更偏北的苏拉特(Surat),那只是一个内河港口,而且位置太偏北,难以帮助东印度公司南下与荷兰人、法国人争夺市场。而这七岛的条件则正合适,不仅是一个外海深水港,位置还偏南,方便转运。能用半卖半送的价格拿到这样的土地,对公司发展自然是百益而无一害。


印度东西海岸港口众多

即使光看西面的马拉巴尔海岸

可以成为竞争对手的港口也非常多

北部的往往控制在英国、葡萄牙手中

南部的往往控制在荷兰手中


所以在让七岛扮演了一段时间转运港口之后,没过几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把总部从苏拉特迁到了岛上。


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诞生了。这些岛屿放在南亚贸易的大环境下虽然条件出众,可是在内部小环境上,小岛林立,交通不便。英国东印度公司若是想把孟买发展成在印度西海岸举足轻重的商业城市,就必须扩张。


没有陆地,那就只能造陆了。


在东印度公司的操作下

这些港口城市的贸易都蓬勃发展起来

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么大,没有土地怎么行

(印度向欧洲出口纺织品量,参考wikipedia)


谁来修长堤


造陆并非东印度公司的突发奇想,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造陆是一种非常流行而且相当成熟的技术。其中的先行者就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不过两者在技术路线上还有些区别。


低地三国、德国北部、英格兰都是海拔较低的地区

不过造陆对于英国人是致富,对于荷兰则是求生

(水位上涨66米的淹没假设图)


荷兰人擅长围海,通过在关键节点筑坝拦截海水,用风车把被拦住的海水排回海里,再用活水冲洗被围住的地,可供耕种的沃土就出现了。


荷兰人造陆可以说是相当强悍了


英国人擅长填海,在英格兰东部进行过大规模的砂石填海工程,用堆土在浅滩上造出陆地。


而孟买七岛的地理条件,正好符合英国擅长的工程模式。七座岛之间在退潮的时候,有浅滩相连,最早殖民此地的葡萄牙人则已经修筑了一些长堤验证了堆土的可行性。这些小岛上又都是山地,把山炸开丢进水里,既节省了原料运输费用又能抹平地形便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七岛是孟买的起点

虽然他们现在只是大孟买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google map)


填海造陆,可谓一举三得。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连接孟买岛西北角和沃利岛的大堤坝。这是七岛之间最长的一条连线,而且面向外海,水文情况不稳定,在早期的尝试中工人伤亡率很高。当时的英国官员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哀叹:“我们已经进行了彻底的调研,但我们发现要弥补工程难度和工人死亡之间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所以填海工程在整个17~18世纪中期,一直修修停停。到了后期,人们甚至启用囚犯去做这项几乎是送死的工作,终于修通了贯穿孟买岛和沃利岛的长堤。


先把七岛内的部分都填上

七岛外的部分是下一步

(图片来自wikipedia@The British Library)


另有一批华工也参与到了孟买填海的工程中。据孟买大学历史学家玛丽亚姆·多萨尔(Mariam Dossal)研究发现,当年的孟买市政公司聘请了很多中国石匠。这些人薪水要求不高,却技艺精湛,最擅长开山凿石。这很有可能是在清代中后期人地紧张矛盾下向南洋流出的中国人,在异乡继续贡献自己的手艺。


其实不光是从事石匠行业

中国很多行业的移民都为英属印度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工程进度还是不算快,在完成了长堤之后,在堤坝中间地带始终没法快速造陆。而到了18世纪末,孟买已经实在是人满为患,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港口贸易活动。英印总督威廉·霍恩比(William Hornby)终于批准了新的填海造陆方案,要求加速进程。


这一系列工程,也因此被称为霍恩比填海工程(Hornby Vellard)。


孟买不缺资本,也不缺有商业头脑的人。既然有了政策肯定,大量私营公司也参与到了填海工程里来。据统计,1863年到1865年期间,填海业务上下游相关的公司登记数量占到了总公司登记数量的95%。这是真正全城疯狂搞基建。


光是七岛连成的部分已经不够了

向陆上扩张势在必然

(图片来自wikipedia)


到了1893年,孟买七岛已经基本连成一体,并和印度的大陆部分也快要合龙了。


但新难题也随之产生了。


“女王的项链”


随着孟买向海要地的扩张进程越来越快,七座小岛上的山体已经不够用了,要填的海也越来越深,而孟买的扩张脚步却似乎没有要停下的迹象。比如最南边的科拉巴岛和孟买岛主体的通道还很窄,有很大的拓宽空间。


从孟买主岛连接至科拉巴岛的部分

是孟买的南大门,也是印度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下图左侧即为著名的巴克湾(Back Bay)

(图像来自google map)


所以1860年代,孟买市政公司转而向大陆求助,希望从附近城市的丘陵搬运石料,同时通过挖泥船挖掘底泥为填料腾出空间。最终,他们预计获得一片弧形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新土地。他们把这里视为孟买的后花园,给它起名巴克湾(Back Bay,意译为“后湾”)。


也就是这个位置

(图像来自google map)


结果正式开工时人们发现,底泥的硬度超出预计,挖泥船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这样工期一定会大大延迟,预算也将超出市政公司的承受范围,只能作罢。


此后,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对包括大清国在内的其他新“殖民地”产生了兴趣,后来又深陷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沼,只想从印度榨取更多资源,对基建的投入明显不足。孟买填海连通工程没有了下文,城市空间的拓展也长期停步不前。虽然还有私人公司在进行建设,但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最热火朝天的时代无法相提并论了,留下了不少烂尾工程。其中也包括了没有修完的这处后湾。


1905年的巴克湾(Back Bay)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它美丽的弧形海岸还是给所有到访孟买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也就成为了孟买最重要的地标之一——海滨长廊。在路边全面电灯化以后,夜间闪烁着璀璨灯光的海滨长廊还有另一个动听的名字——“女王的项链”。


如今的巴克湾(Back Bay)沿岸

(图像来自google map)


60年代,稳定了局面的印度独立政府终于能腾出手来管理英国人留下的填海烂摊子了。但这些烂尾工程基本都没有进行公开招标,进行建设的却都是些私人建筑商,当中的暗箱操作究竟有几何相信就不用说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