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吃货研究所
【用科学来解答一切关于吃的疑问】 撸串喝啥啤酒最配?回复“啤酒”查看; 蓝色的肉你吃过吗?回复“蓝肉”; 想挑到最好吃的水果?回复“水果”; 夏天吃什么最解暑?回复“解暑”; 吃什么能越吃越瘦?回复“越吃越瘦”; 关注所长,多知道点不吃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格吃饱了  ·  它它突然熟了!!最后 300 箱!! ·  1 周前  
日食记  ·  去朋友家做客拿上它,真的很容易被夸。 ·  1 周前  
Foodaily每日食品  ·  挖掘食品创新年度明星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吃货研究所

为什么米其林选出来的餐厅,和你想的不一样?

吃货研究所  · 公众号  · 美食  · 2016-09-21 22:35

正文


今天《米其林餐厅指南》上海版一发布,网络上立马出现了大批人吐槽,“这家凭什么入选!”“这家我刚给过差评凭什么评星?”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评价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啊?我们来理一理餐厅排名背后的逻辑。


主观?客观?

我常看到人说,口味是很私人的,所以无所谓好坏。口味是私人的没错,当我们在评价或推荐餐厅时,通常也会强调个人的范畴。但不探究好坏,那可算是对美味没有追求,这还能算吃货吗?


当我们承认自己的推荐或评价是个人行为时,隐含的就是这份评价是主观的,你吃到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



今天公布的上海米其林餐厅名单中,唯一获得三星的中餐馆唐阁的食物。图:TripAdvisor


那么《米其林指南》的评价呢?今天听到很多声音说这个米其林榜单评得一点也不客观。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评价可以客观吗?其实不能!描述是完全可以客观的,但评价是价值判断,与客观在逻辑上矛盾,所以“评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客观的。


与其它任何审美类似,先驱们从不确定性的泥沼中打下基石,建造城邦,创造出餐厅评价的标准。若是不敢承认主观,不免陷入独断论,反而会妨碍标准的正当性。也正因为这些标准是主观的,所以绝不会只有一种标准,米其林便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之一)。评审们如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餐厅进行评价,那么评价就是公正的。


任何有影响力的标准定然不会缺乏质疑者,这些质疑者也如同康德所形容的那样,像游牧民族一般冲击着王国,有些王国因此而衰落破败;一些新的政权会建立;也有一些王国屹立不倒,可也被迫随着时代自我进化。



今天公布的上海米其林餐厅名单中,唯一获得三星的中餐馆唐阁的食物。图:TripAdvisor




专业性

分工造就了不同领域和专业,专业人士可以给出专业的意见。然而任何领域都不可避免与其它领域有交集和交流,只在孤立的小国度称王,会不会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


作为食客,一方面我尊重许多餐厅排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我也会警惕封闭小圈子的局限。


米其林专注餐厅评论许多年,不可否认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也肯定有很多商业运作在里面,商业化影响专业度吗?我不知道,但其实不一定。


专业的餐厅排名并不只有米其林,其它还有比如World's Best 50等。与Best 50相比,我的感觉《米其林指南》更注重消费体验。也就是说一家米其林餐厅如果突然提价20%而不改变菜单,很可能星级会降。但Best 50很可能不太管这点,它更关注的是对料理的创新性。


这两者同样是非常专业的评选,但标准的侧重点不同。


《米其林指南》除了对评审员本身的要求外,公开的标准只有5条,但没有列出权重:

  1. 出品的质量

  2. 风味和烹饪技术的掌握

  3. 菜肴中展现出来的厨师的个人风格

  4. 性价比

  5. 稳定性


对照这个标准,你觉得这次上海的评选公正吗?


另外《米其林指南》压根也没有说它们要把一个城市所有的好餐厅囊括进来,特别是涵盖了街头食物之后,这个任务换谁也做不到。


而《米其林指南》也没有说它们就认为三星餐厅一定就比二星一星的餐厅在出品的质量上更好,因为出品的质量不是唯一的评选条件。


也看到许多人提到这份榜单完全不符合本地人的口味。但《米其林指南》是一个针对旅行者的指南,本地人不非得看。旅行者也不需要以本地人完全相同的审美去看待食物。本地人有相熟的厨师,吃得比一般人更好这也不用单独拿出来炫耀。且不说评审里并不全是外国人,凭什么外国人对中餐不能有了解呢?不能点评吗?我可还想愉快地点评西餐和日料呢。



完美的餐厅评论之神

开个脑洞,什么样的评审是理想状态下有公信力的呢?我们不妨假设有这样一位完美的餐厅评论之神:


  1. 对某一类食物,吃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北大路鲁山人说:“要想知道食物的味道,不吃绝对是不行的。一直吃下去,吃到最后肯定会对那种食物产生一种厌腻。这种厌腻的感觉出现后,才能明确感受到那种食物的真正味道。”

  2. 对不同地域的食物,吃得越广,越能公平比较。

  3. 同一家餐厅,去过多次的比只去过一次更有发言权。


《米其林指南》在全世界一共大概100家三星,400家二星,1000家一星餐厅(我没仔细数,大概估计是这个数量级,有详细统计的请告诉我)。假设《米其林指南》覆盖了世界上超过一半消费力比较强的城市,一二三星也覆盖了一个城市大部分该有的优秀餐厅。那保险一些,在全世界粗选出4000家最优秀的餐厅进行排名,应该足够了。每家餐厅1个季度去2次,差不多可以算是对其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最低限度每年需要光顾餐厅4000*2*4=32000回,每天吃88顿。



Andy Hayler就是这个人。图:twitter


Andy Hayler是一个去过世界上所有米其林三星的食评家,即便他也离哪怕最低限度的餐厅评价之神非常之远(和我差不多远),更不要说完美了。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在评价餐厅这件事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境。


即便真的有完美的餐厅评价之神,其评价有什么参考价值?你会参考吗?



被认为是创新代表的分子料理。图:123rf.com.cn


阅读原文是本文作者“默识先生”的微博,坚持更新各种吃吃喝喝及感想和推荐,欢迎踊跃关注。


所长说


对于这次上海入选的米其林餐厅,你会去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