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早报  ·  演员郑恺,被起诉! ·  昨天  
南国早报  ·  演员郑恺,被起诉! ·  昨天  
今晚报  ·  刚刚,陈晓陈妍希宣布:离婚 ·  2 天前  
今晚报  ·  刚刚,陈晓陈妍希宣布:离婚 ·  2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王祖蓝突然宣布:“10年婚姻要结束了” ·  3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王祖蓝突然宣布:“10年婚姻要结束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民委

千万游客见证!各族同胞共绘“家在上海”新春图景

国家民委  · 公众号  · 社交 旅游  · 2025-02-16 0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上海市在乙巳蛇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乐游上海过大年”活动,旨在让市民和游客体验民俗年、文化年、时尚年。文章介绍了上海通过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文中提到上海利用旅游景点,如豫园、外滩、田子坊等,举办灯会、庙会等传统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上海各区也举办了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吸引本地市民和来沪各族群众参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文章还提到上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社区活动,以及志愿服务与互助活动如何增进各族群众的归属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上海市推出“乐游上海过大年”活动,让市民和游客体验民俗年。

上海市在春节期间举办了100余项活动,旨在让市民和游客体验民俗年、文化年、时尚年。活动期间,到沪游客数量增长,显示出活动的受欢迎程度。

关键观点2: 上海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利用旅游景点如豫园、外滩、田子坊等,通过灯会、庙会等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各族群众参与,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关键观点3: 上海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

上海以节日为媒,通过文体活动的举办,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此外,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观点4: 上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社区活动。

上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沪剧、昆曲、剪纸等。春节期间,上海举办多种非遗展示活动,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技艺。同时,社区活动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关键观点5: 志愿服务与互助活动增进各族群众的归属感。

春节期间,上海组织志愿者为来沪各族群众提供节日慰问、生活帮扶等服务,同时各族群众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奉献回馈社会,增进彼此感情。


正文


花灯亮、龙狮舞,年味儿在烟火气中升腾;新春市集、民俗表演,上海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海派年味。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推出100余项“乐游上海过大年”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沪体验民俗年、文化年、时尚年。到沪游客达1777.84万人次,同比增长6.08%。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选择到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族群众不断增加。上海以节日为媒,通过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



以旅游景点为依托,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


首个非遗春节,上海积极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以豫园、外滩、田子坊等标志性景点为依托,打造“文化+”春节体验。


▲2025上海豫园民俗艺术灯会上,人们在生肖蛇年主题灯组前留影。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豫园赏花灯、走九曲桥,是不少人迎接新春的祈福仪式。作为2024年度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豫园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灯会、庙会等传统活动,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剪纸、糖画、皮影戏等,吸引各族群众参与,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人们在豫园商城的凝晖路赏灯。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今年豫园灯会以“万物美好,众生奇妙”为主题,继续演绎“山海奇豫记”,用变幻的光影呈现生肖蛇与山海林木间百鸟百兽灵动和谐的场景,还利用现代科技,推出AR互动体验,各族群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


外滩作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不仅是游客的必到之地,也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春节期间,外滩通过举办灯光秀、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走进田子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彤彤的喜庆世界。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弄堂的上方,中国印、中国结、春联、福字贴满门窗,处处都是对新春的美好祈愿。


田子坊作为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汇聚了众多民族特色店铺和手工艺品。春节期间,田子坊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展销、民族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感受海派文化的同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成为各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的新纽带。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


糖画的香甜、书法的墨香、瓷刻的脆响……在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作为该区“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之一,设置了京剧脸谱、版画制作、书法艺术、剪纸技艺等七大非遗文化展位,让孩子们通过互动体验,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上海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春节期间,上海各区举办了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写春联、包饺子等,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参与,也吸引了大量来沪各族群众体验。各族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文化归属感。


上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沪剧、昆曲、剪纸等。春节期间,上海举办多种非遗展示活动,邀请各族群众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技艺。长宁区“非遗体验日”,有千人参与剪纸、糖画;浦东社区“邻里一家亲”活动,500名各族群众共包饺子、写春联,加深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上海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春节期间也纷纷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介绍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开设书法、国画等体验课程,让各族群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其中,参加上海图书馆春节专题活动达到万人,外来务工家庭参与度提升60%。


以社区活动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在上海的街头,现代与传统交织,历史与未来相融。作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动脉,上海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家,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徐汇区举办的“沪上民族风”联欢会上,藏舞、傣戏与沪剧同台,展现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魅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


杨浦区“民族团结杯”篮球赛,20支队伍以赛促融;静安区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日,2000人参与蹴鞠、射箭项目,来沪群众参与组队率达70%。以体育赛事为平台,上海各社区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生态。


通过志愿服务与互助活动,增进各族群众的归属感。春节期间,上海组织志愿者为来沪各族群众提供节日慰问、生活帮扶等服务,各族群众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奉献回馈社会。在你来我往中,各族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上海市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将通过持续推动文旅项目创新、社区服务提质,探索“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社会共建”的长效机制,让上海打造的民族工作品牌——“家在上海”成为各族群众跨地域、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