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标志是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跨越,为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新阶段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必须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依托,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有快速的发展。农业内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将促进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业劳动力的梯次转移,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水平,也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需求,又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资源密集型农业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也必须通过发展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将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重要的支撑,农业机械化在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推动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机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资源制约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增收问题变得更加重要。为此,中央及时作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重大决策。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高度重视大豆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工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带来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势必对这些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装备和应用工作提出迫切需求。因此,需要树立超前意识,有目标地研究这些领域的机械化生产问题。
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具有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这就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生产机械化工作。
重视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和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充分发挥现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等装备的作用,不仅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加强农机化信息服务,为农民和农业基层服务组织提供农机产品市场供求、作业需求、科研和新技术新机具的信息。
根据外部结构调整搞好自身结构调整。积极抓好大中型拖拉机的更新改造,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增加农机配套机具比例,增强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现有技术与装备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加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服务体系是农机化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也是完成各项农机工作任务的组织保证。加强农机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确保队伍稳定,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逐步探索服务体系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要强化其服务手段,拓宽其服务范围,提高其服务能力,要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障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具有旺盛的活力。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农机化工作的推进作用。深刻领会技术创新的内涵。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把我国科技实力变成新质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从根本上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面向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的研究开发,促进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产业竞争的前沿创新、创业;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和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人才。
必须树立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我国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农机具设备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急需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于技术创新,要抓住全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大好时机,牢固树立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深化农机化科研体制改革。搞好所属科研院所的战略重组工作。深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有利于加速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严格市场准入规则,促进农机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化农机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