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引资内参
原:招商引资内参(ID:zsyznc)。招商引资首席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回应:招聘不存在违规操作 ·  11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分享图片 -20250222212332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引资内参

黄奇帆经典万字讲稿:我国未来开放的核心方向思路?

招商引资内参  · 公众号  ·  · 2024-09-01 07:00

正文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8 28 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先生主讲《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新成就和新任务》,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选取这篇经典万字讲稿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主要讲两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格局, 在新格局下,我们怎样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跟世界合作,向世界开放。在这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第二个内容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 1950 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 状态是 1950 年到 1980 年左右,这 30 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 状态是 1980 年改革开放到 2010 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 GDP 65% 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例 40% 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 1950 年到 1980 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重只有 10% 不到。比如 1980 年,中国的 GDP 2000 亿美元,进出口只占 10% ,只有 200 亿美元,所以这是一个内循环绝对为主的时代。 1980 年改革开放到 2010 年这期间,比如 2006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 GDP 71% ,这就是个外循环为主,大进大出的时代。

最近十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内循环为主的状态,比如我们在 2022 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重,已经降到了 38% 左右,这个 38% 里,进出口的货物贸易占了 32% ,服务贸易占了 6%

我们国家在 2022 年进出口贸易是 6 万亿美元, 6 万亿美元差不多是 40 万亿人民币,占 120 多万亿 GDP 的比重就是 32%33% 。然后我们国家的服务贸易是 8000 多亿美元,整体来讲,差不多也占了 6 个点,加在一起就是 38%39% 左右,这是又一个概念。所以整个中国进入新格局,就是指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在新格局下,以内循环为主,实际上并不妨碍开放。中央提出来的战略,是在新格局下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三个更,好像是个形容词,但在实践当中,三个更不是光说说而已,具体表现为中国这十年的开放形成了五个新的特点,不同于过去 40 年的开放。

10 年的开放和过去 40 年的开放既一脉相承,又呈现出新格局下的五个新特点。

第一个特征, 中国的外贸政策过去是出口导向,鼓励出口推进出口,所以我们的出口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在不断增长。现在我们转变为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对进口不那么在乎,主要鼓励出口,所以最近十年,我们是更多地推出鼓励进口的各种措施。

比如我们在 2010 年,进口关税差不多是 26%27% 。进口关税越高,越是妨碍进口。进口的货成本高了,老百姓买起来就觉得很贵,然后跑到巴黎跑到伦敦跑到纽约买,都会觉得那里的商品比中国国内同样的商品要便宜 50% 左右,那边 100 块,国内可能 150 块。所以每年我们有上亿人出国,背许多外国商品回来,每年老百姓旅游带进来的货有 1500 亿美元。

因为最近两年疫情,中国人到国外带货上千亿美元的现象基本已经消失了,上千亿美元的东西都在国内买了,所以中国在 2021 年超越了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个也和我们降关税有关系。

此外,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个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们从 2018 年开始,每年搞一个月,在上海举办。在这一个月里,上万个外资,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把新产品,都拿到展览馆来推销。以前搞展览会,有出口的,有进出口综合的,但是几十万平方米专门搞一个进口的进博会,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都说明我们很重视进口的事情,希望达到进口出口双向平衡。

第二个特征, 就是中国从过去几十年高度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

比如 2017 年到 2022 年这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每年有 1000 亿美元左右,五年投出去 5000 多亿美元。当然这个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也是 1600 亿美元左右,五年我们引进了 8000 亿美元左右的外资。相对来说,进来投资大于走出去投资。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上世纪 80 年代到 2010 年这 30 年走出去投资没有超过 5000 亿,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走出去投资力度变得很大了,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其他地方,总而言之,我们投资政策是双向驱动的。

第三个特征, 过去几十年,我们开放总是以沿海开放为主,不管是 1983 年启动的中国沿海 27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到了 80 年代后期启动的五大沿海特区,还是 90 年代初启动的上海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等,还有就是 90 年代启动的保税区,到 2010 年前一共批了 68 个保税区,都在沿海。总之,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只要有开放的新政策,总是在沿海先推。

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开放的政策,要么不推出,推出就是东中西同步发展。比如中央推出了自贸区,这个自贸区是我们国家最高水平的跟世界合作的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人员进出就业自由数字流动自由和货物流动自由,实行六个自由。

这样的开放政策一推出来,分为十年五个批次,一共批准了 22 个区域,就是东中西同步。 22 个省里边有 22 个自贸区,其中 7 个自贸区在沿海 7 个省,又有 7 个在中部的 7 个省,

还有 7 个在中国西部 7 个省。剩下一个海南岛你可以算它东,也可以算它中,也可以算它西,这样的话刚好均衡。

所以现在的理念是,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人的观念,和地理位置无关。没有人会认为在西欧内陆的地区,德国的开放度比欧洲的西班牙开放度低,西班牙因为靠海开放度高,没有人有这种理解。但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沿海一定要比内陆要开放,这是我们推动从计划经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过程。现在到了成熟阶段,我们要么不开放,要么东南西北中一起开放。

包括保税区。我刚才说 68 个保税区都在沿海, 2010 年以后国家又批准了 70 多个保税区,其中 60 多个保税区批在中部和西部,沿海只增加了十来个,加起来现在 150 多个,差不多一半在东西部,一半在沿海。

保税区有境内关外政策。原来有个感觉,境内一定是在边境线里边,一般是几公里范围,所以要开放,就在沿海的边境线的边上搞保税区。后来发现,境内关外保税区,税区铁丝网视同境外国外,没有关税。但是这个境内是离开边境 1 公里还是 100 公里,还是 1000 公里好像是一样的。所以思路一打开,不管你是重庆还是武汉,是成都还是西安,都可以搞保税区,思路就解放了。

第四个特征, 在产业政策上,我们过去跟外国合资,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合资的范围就宽,动力就大,或者批得也快发展得也快。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比较谨慎,进展不多。那么现在,不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

比如说过去几十年外资办工业企业制造业,这个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制造过程都很直观。第二个是建筑业,第三个是房地产业,第四个百货商店,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时候对外资办银行办保险搞基金搞各种虚拟的事业,包括证券公司都比较谨慎。外资来搞教育卫生文化,门槛也比较高,管得也比较紧,外资搞服务贸易,这样的案例几乎很少。最近 10 年,外资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各个方面就普遍推开了。

所以总体趋势,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把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开放,政府管得比较严的教育卫生文化行业,也都有了很多开放。

第五个特征, 中国的开放从原来的流量要素的开放,比如说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的数量,这些流量要素上你追我赶来推动工作定目标,转变为更多地向制度的开放。制度的开放就是规则规制体制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这些方面都在推动。

比如 2023 12 1 号,开了一个会。从上午 9 点到 12 点三个小时,讨论一个议题,就是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格局下,怎么让内循环和外循环能够一体化的循环。

什么意思?就是在中国 40 年改革开放里,为了支持进出口,对外循环进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检验检测税收等各种管理方式是一套,这些由商务部外经贸部在管。然后内循环,国内市场的贸易批发零售市场准入税收方式等,是由国内的商业部门在管。就这样几十年两张皮,各管各的,使得我们很多外贸公司做内贸是做不来的,内贸公司要做外贸也做不来。

所以我们做内循环,同样是电子商务的 B2BB2C ,国内城市到城市的 B2BB2C ,比如最近 20 年,做了 20 多万亿的零售额。但是做跨境电商,也是城市到城市的 B2BB2C ,但因为一个跨境,很多的规则就搞不来。

实际上做跨境电商,我们去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做了 3000 亿美元。我们是 6 万亿美元进出口, 3000 亿美元占了 1/20 。为什么国内的电商能够把国内的贸易批发零售搬走 1/3 ,差不多 40% 的业务量,但是一做国外就只搬走 5%

这里边就有两张皮的问题,国务院的会就是专门商量内循环外循环的体制规则规制,循环的土壤营商环境要一体化,要一个样。也就是在十四五到 2035 年期间要实现内贸和外贸同线同质同标。同一个商品同个生产线出来的,就要有同样的准入标准同样的税收。总之要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的环境。国务院用了 3 个小时讨论制定规则这一件事,其实就在说明,我们在考虑营商环境规则规制的开放上,要动更多的脑筋。

以上就是我讲的,中国开放出现了 5 种变化,这五种特点跟过去 40 年开放,本质是一脉相承,但这五种特点体现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更宽领域开放。

那么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又进一步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最终出现了什么成果呢?

大家一般会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相对困难,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环境。因为美国特朗普拜登跟我们搞加关税搞贸易战搞脱钩搞撤资搞小院高墙,科学技术跟你封锁,然后拉帮结派,让世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选边站,跟着美国走,不要跟中国做生意。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般会认为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出口国际商品的加工方式,引进外资肯定都很困难。

我特别说一下,恰恰在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三个更的开放的努力下,中国现在对外发展的三个方面,有重大的基础性的趋势性的好转。

具体来讲,第一个,在出口商品方面,我们 2000 年到 2010 年,中国的出口每年从 1 万亿发展到 15000 亿。其中我们出口产品的结构, 70% 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 30% 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这就是三七开,以至于那时候有一句调侃的话,说中国人的出口是用 10 亿件衬衫换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

最近十年,出口产品的结构出现了基本面的趋势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 2020 年和 2023 年,就是最近两年,我们每年进出口是 6 万多亿美元,比 2010 3 万多亿翻了一番,其中出口是 3 万多亿美元,比 2010 年的 1 万五千亿美元也是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这十来年我们进出口翻了一番。

但是我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和前年来看,我们出口的 3 万多亿美元里, 90% 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装备密集的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 60% ,电子信息类产品占 30% ,加起来占 3 万多亿美元的 90% ,也就是说差不多有 28000 亿美元的产品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所以中国机电产品现在走遍天下,而且大家都非常认可。

去年我们的光伏装备水电子装备新能源的设备占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百分之六十几,锂电池储能装备差不多占 70% 。另外我们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去年生产的贸易市场上销售总量的 50% 。总而言之,各种类型的装备都起来了。

而我们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只占 3 万亿美元出口量的 10% ,也就是 3000 亿美元左右。所以深圳旁边的东莞,原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职工有一百几十万农民工,一栋大楼几万人,三班倒,上下班时间人山人海,现在门口罗雀,很多厂房空了,这些劳动密集型很自然地搬到东南亚,因为那边的劳动力成本是我们中国农民工成本的一半。

别以为这个搬出去是美国人推动的结果,到东南亚的企业, 70% 都是中国企业,这不是美国老板开的厂,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干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们的企业搬过去,所以在越南老挝,你去算他们的外资,外资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中国企业,而且中国从来不阻拦这些企业走,是支持他们的。

这些企业走了以后,还带动了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跟国内产业链上的交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2019 年,中国跟东盟十国进出口贸易 6500 亿美元。到了 2023 年,这三年多的时间增加 50% ,去年已经达到 14000 多亿美元,差不多涨了 4000 亿,涨了百分之五十几。

那么沿海的许多产业叫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成本显得高了,没有太多竞争优势的搬掉,但是中国大市场带来的机电产业制造业的成本综合性的下降,使得中国机电产品装备类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因为中国进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 14 亿人,人均 GDP 超过全球人均 GDP ,所以这个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大市场会降低制造业的科研开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最后还能提升劳动生产力。

这六种制造业综合成本的降低,正好弥补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优势减退的短缺。而且这 6 个成本,如果每个成本降低 5% ,就使得总成本降低 30%-40% 。所以最近十年,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制造业,中国产品比欧美同类产品的成本大体要减掉一半。所以欧美许多企业到中国搞制造,搞产地销,生产了以后销到欧美区,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因为中国不仅有大市场的市场吸引力,还有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低的好处。

有了这个以后,就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趋势性的重要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过三年五年会变回来,而是今后几十年会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个方面, 中国最近十年出现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调整,也就是制造业的加工方式的重要变化。 1990 年到 2010 年之间,在 20 多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一年进出口贸易有 1 万亿的话,那么 50% 是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 50% 是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

所谓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叫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从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然后把它生产出最终产品以后出口到国外,这种贸易叫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叫两头在外,大进大促,就是指我们加工了 100 亿美元的产品准备出口,但这 100 亿美元的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供应链都是由国外供应的。这样我 100 亿出口,比如有 75 亿美元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从国外买进来,那你买进来 70 多亿美元,出去 100 亿美元,统统算在一起就是 170 多亿美元。听起来进出口量很大,但其实增加值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因为零部件原材料的加工,都是带动了国外的劳动力国外的税

收增长,都表现在国外,表现在国内只不过就是百分之二三十。

从这个角度,加工贸易听起来量很大,但其实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力并不那么高。所以 2010 年以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很重要的就是把大量的附加值很低的浅层次的加工贸易转变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 2013 年召开的,那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第七章讲到中国对外开放,专门有一段开放的方针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 是中国要搞自由贸易协定,要推动国内搞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FTI

第二件事 是中国几十年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促,要推动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在沿海搞加工贸易,要转变到中国内陆同样可以搞。第二个转变是加工贸易两头在外,要变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

跑到中国内陆,如果搞两头在外,国外的货运到广州上海就到位了。但是如果到内地,要从上海再把货通过运输 20003000 公里到中国重庆成都西安郑州,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物流成本和极多的不方便。所以只有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才可能做好这件事。如果做不好这件事,这些加工贸易可能都会在今后十年二十年转到东南亚其他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了加工贸易要转变,事实上最近十年,加工贸易到 2022 年,中国 6 万亿美元进出口,加工贸易只占 20% ,而在 2010 年的时候,我们 3 万多亿美元进出口,加工贸易占了 50% 左右。就把它给调过来了。

这是个重大的制造方式的变化,并且让一般贸易做 1000 亿产值的话,有 30%-33% 的增加值是利润税收老百姓收入,而加工贸易只有 12%-13% 。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变化对中国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个重大的变化。而且不是说加工贸易小了,整个进出口小了,而是进出口翻了番,加工贸易减了 2/3 ,是这个概念,所以这是时代的进步。

第三个方面 ,就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变化。大家有时候会感觉,这十年肯定比过去 10 年要少,最近 5 年肯定比以前的 5 年要少,因为这个 5 年遇上了特朗普拜登,地缘政治贸易战加关税撤资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也普遍有各种各样说法,似是而非。比如今年春节以后网上传的最多的一条是一个英国商报记者写的新闻,但是中国人一看,觉得写得是对的,很多自媒体或者网站都在传这条。

这个新闻说什么呢说中国 2023 年引进外资只有 300 多亿美元,以前中国人引进外资一年总有 1000 多亿,所以不仅是腰斩,而是丢掉了百分之七八十,然后存量的外资也在纷纷搬家,这个消息似是而非,影响很大。事实上这条消息绝对等同于造谣,但是它造谣又好像没造谣,它观点是你减了百分之七八十,只是他说 300 多亿的时候,前面用了个净,外资净引进是 300 多亿美元,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明明每年引进外资都是 1600 亿美元左右,而我们在 2022 年,还创造了引进外资最高的一年,是四十年来的天花板, 1880 亿美元,为什么那一年特别多呢因为俄乌战争,欧洲的天然气管道被炸了,天然气供不应求,涨价 3 倍,还买不到。

德国法国许多重工业能源工业,因为没有天然气就停产了,这种产业集群都是几十亿美元,一百几十亿美元的托拉斯集群。所以 2022 5 月,德国的总理带了 100 多个德国托拉斯的老总到中国。 9 月份,法国总统又带了 100 多个法国企业家过来。所以那一年,他们跟中国签了很多协议。因此整个 2022 年,欧共体对大陆投资比 2021 年多 200 多亿美元,所以在 2022 年,我们是 1800 多亿。

这种数量当然有偶然性,是这一年两个总统带来人发生的,那么到了 2023 年就进入了常态,上一年额外的两百亿去掉,,我们也是 1600 多亿美元的外资引进数,也不低的,比哪一年平均说起来也都不低。

然后我们走出去投资呢我刚才说我们现在每年走出去 1000 亿美元, 2022 年走出去的有 1200 亿美元投资。你引进了 1600 多亿美元,走出去 1200 多亿美元,净外资就是 300 多亿美元,这个地方巧妙地用了个净字,说起来他也没说错,但他的解释就不对了,本来每年比引进外资,去年引进 1200 亿美元,今年引进 1300 亿美元,当然是增长。你现在来了个净,跟原来的每年引进多少比,一下就好像腰斩 50%70% ,这就是胡说八道。所以中国政府指出他们是胡说八道,现在他们已经撤稿了。

我讲这一段,就是大家有时候莫名其妙容易相信,中国外资少了,因为疫情,因为美国人跟我们搞贸易战,外资选边战来的少了,实际上 2000 年中国加入了 WT 。,外资开始对中国充满热情。到 2010 年,我们每年引进外资 1200 亿美元, 10 年就是 12000 多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就。

2012 年到 2022 年这十年,我们事实上,每年平均引进了 1410 亿美元的外资,要比前十年要高很多。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个十年 140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