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增开银发旅游列车,给更多老人“诗和远方” ... ·  6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让DeepSeek充当“恋爱军师”,入戏别太 ... ·  13 小时前  
CHINADAILY  ·  中国非遗热度高涨,满满全是知识点! ·  2 天前  
CHINADAILY  ·  Editorial丨Youth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锐评】世界遗产数量全球第一,下一步该怎么走?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9 19:51

正文


保护世界遗产,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大自然的恩赐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

继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之后,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2个,位居世界第一 。如此之多的世界遗产,该以怎么的面目传给后代,如何守护历史文化记忆?类似的问题开始进入公共空间。



中国申遗的心态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申报长城、故宫时,是希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随后丽江、张家界等地申遗成功后的旅游开发,则更看中背后的商业价值、品牌效应,一些地方甚至将世界遗产看成“摇钱树”,引发了对过度开发世界遗产的批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突出的普遍价值”作为评选世界遗产的主要依据,如何保护这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使之有益于全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或将是今后我们更应思考的的问题。


世界遗产不是一地一国的遗产,而属于全人类 。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受益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恩赐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园林景观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演绎得浓墨重彩。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