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时候,曾经有一个朋友,好得钻一个被窝,吃一碗面,混穿彼此的衣服。
无论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和对方分享,甚至同时喜欢一个男孩子,都彼此谦让。
别人见到一个,就会问:怎么你自己,她呢?
原以为可以这样好一辈子,没想到,高中毕业后,便渐渐失去联系。
去年闺蜜的女儿考上了某部委公务员,我陪她去商场买生活用品的时候,竟然遇到高中同学。
激动的寒暄拥抱之后,说起闺蜜女儿的事儿,她羡慕之余,脱口而出:“你们家背景很强大啊......”
我说了句“其实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真的很透明很公正啊”,不料,却引起了她的各种吐槽。
听着她对生活的种种不满与偏执的理解,我忽然不知道说什么。
脑子里闪过一句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却无法靠近你。
临走加了微信,看她的朋友圈,基本是各种促销活动求赞,偶尔给我发个砍价的链接。我默默帮她砍了几回,没说话。
当你成为飞鸟,翱翔天空,当我成为游鱼,潜入海底,我们,就成了你和我,横亘着鱼与飞鸟的距离。
难怪陈奕迅唱:“为何旧知己,到最后变不到老友,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好朋友为什么逐渐疏远?有一个高赞回答: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瞬间戳中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曾经形影不离,后来却渐行渐远;
曾经无话不谈,再见却相对无言;
说好同甘共苦,如今却海咸河淡。
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彼此都觉得了累,也曾试着想挽回,却更觉心力憔悴。
其实,如果一段感情维持地很累,那就不要继续了。
爱情是这样,友情更是如此。因为好的关系,都应该是舒服的。
2
学生时代读鲁迅,最喜欢的就是他和闰土的友谊。
两个人是少年闰土跟随父亲给鲁迅家帮佣时认识的。由于年纪相仿,很快玩到一起,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闰土健康活泼,教给鲁迅捕鸟、抓兽、看西瓜,还告诉鲁迅好多高墙大宅内见不到的新鲜事儿,让鲁迅羡慕不已,亲热地喊他“闰土哥”,两人情同手足。
后来,帮佣结束,闰土父亲要带他回乡下时,急的少年鲁迅大哭,闰土也躲到厨房里不肯出来。
两人再次相见,已经是中年。鲁迅吃过饭正在喝茶,闰土忽然来了,鲁迅激动的站起来说“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此时已经有六个孩子,而且接替父亲,成为鲁迅家的帮佣。
他体态臃肿,一脸沧桑,望着鲁迅,半天嗫嚅着,本能地喊了一句:老爷......
曾经两小无猜的好朋友,真情还在,中间却已经隔了一条河。
这条河太宽,里面隔了岁月,盛满了人生酸甜苦辣,再也无法逾越。
就像《半生缘》里顾曼桢对着昔日的恋人说的那样,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情形,我们也曾经遇到:
曾经睡在上下铺的兄弟,一起翘课追女孩不分彼此的好友,毕业十年、二十年后,人生也已经大不相同,有人在北上广横刀立马,有人在海外拿了绿卡,有人却下岗失业一团乱麻......
同学会重逢,除了一起回忆过去,就只剩掩不住的尴尬。
往日真情犹在,只是生活环境大不相同,我可能再奋斗十八年,也无法轻松地坐下来与你喝杯咖啡,曾经两小无猜的我们,终于活成了不同的阶层。
3
梵高与高更是同时代的艺术家,而且有过一段“同居”岁月。
那时候,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的高更一直是
梵
高向往的对象。
向往到极致,35岁的
梵
高邀请40岁的高更来自己的小镇上同住。
基于艺术家的相互欣赏,高更欣然答应。
梵
高喜不自禁,为了迎接高更,他画了《房间》,并按照画中的情形布置房间,还画了那幅著名的《向日葵》,挂到房间墙上......
梵
高对高更这个朋友,包含着热情与期待,敬畏与嫉妒,复杂的情感,使得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并不愉快。
除了艺术上的分歧,高更很快厌烦了
梵
高的过分的体贴与讨好,觉得友谊不应该是这样的。
而
梵
高对高更的迷恋已经近乎疯狂,那段日子,高更经常半夜醒来,被床边凝视他的
梵
高惊出一身冷汗。
友情是平等的,情谊的天平一旦倾斜,就无法维系。
在
梵
高近似疯狂的举动中,高更落荒而逃。
梵
高发现高更离去后,绝望地割下自己的耳朵寄给高更。
想一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朋友,会不会也心惊肉跳地逃走?
有句话说得好,友情生于共鸣,毁于分歧。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觉得不舒服,那么大概率是要快刀斩乱麻的。
4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有一个好友叫炎樱。
张爱玲的很多文章里都有她,而且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炎樱是无法替代的。
张爱玲的两次婚姻,炎樱都是证婚人。
后来张爱玲与胡兰成闹分手时,胡兰成还曾经求炎樱斡旋。这么好的两个人,后来,却老死不相往来。
我大概能想得出她们友情发展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里,张爱玲是主角,她才华横溢,风头正劲,炎樱是作为配角存在的。
后来,张爱玲去美国后,生活落魄,多亏炎樱帮助。
但是,炎樱有意无意在交流中谈及自己的优渥生活与一场场爱情,让敏感、缺爱的张爱玲很失落。
换了我们,大概一个朋友天天在身边秀优越感,也是不爽的吧?
所以,后来张爱玲与炎樱渐渐疏远,甚至身后事也是交代给远在台湾的宋琪夫妇,而不是同在美国的闺蜜炎樱。
除了感谢宋琪夫妇在她窘迫时的无私帮助,很大程度上,宋琪夫妇是懂得交友之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