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新时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以安徽宁国河沥溪老街为例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6-03 17: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历史文化街区 1 200 余片,其中安徽 37 片。本文以安徽省宁国市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老街保护更新过程中的三个转变,即 :街区更新改造“小”行动,转变为转型发展“大”战略 ;百姓急难愁盼“小”事情,转变为民生保障“大”篇章 ;历史文化保护“小”切口转变为传承发展“大”课题。
街区更新改造“小”行动变转型发展“大”战略
2023 年, 安 徽 省 城 镇 化 水 平 达61.51%,城镇化发展已从外延扩张的“上半场”到提质增效的“下半场”,以增量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时代要求,亟须转变发展模式。盘活存量资源,以场所空间为载体,以场景空间为支撑,以场域空间为链接,是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
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以更新改造为“触媒”,注重多元需求下的空间升级和功能创新。在场域空间上,建立起街区—城区—市域不同层次、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不同类别、多维联动的空间协同体系 ;在场景空间上,统筹城区—街区—社区各级服务设施,完善街区功能,植入多元业态,改善人居环境;在场所空间上,以“厚度”“活态”为切入点,挖掘文化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场所精神。通过上述场域、场景、场所的创生,激活街区活力,打造成为能够代表宁国地域特色、展现宁国人文精神的新型文化经济增长极,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修缮中的河沥溪老街

百姓急难愁盼“小”事情变民生保障“大”篇章
历史文化街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出现房屋质量堪忧、配套设施不全、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河沥溪老街亦是如此。如何让街区内原住居民重回幸福生活?是街区保护更新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河沥溪重点推进了以下“三解”行动。
解“民之所盼”。针对房屋安全问题,街区更新前全面摸排了老街内 380户住房,对其中 149 处(含 1 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2 处历史建筑、29 处传统风貌建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开展“双保”(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历史建筑)行动,抢救性修缮加固,保障居民住房安全。
解“民之所忧”。针对河沥溪街巷空间狭窄,常规管线难以全部下地的问题,街区在更新改造中探索了微型管廊的应用。在正街、新巷子两条历史街巷,采用了不同尺寸的微型管廊,内设三舱室(一主舱、两耳舱),容纳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五类管线,管廊顶部是可开启的盖板结构,盖板上覆青石板,既补齐了街区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又避免了对街区肌理、特色造成破坏。
解“民之所念”。针对老街滨水风貌不佳、常年洪涝等问题,摒弃一刀切的防洪标准,开展差异化的防洪堤改造,在不同地段设置平地面式、矮墙式、固定式、阶梯式四种类型的防洪墙,防洪墙高度随着日常与汛期水位线的不同进行调整,同时满足观赏与防汛的双重需求。此外,在码头入口预留临时防洪闸,汛期采用防洪墙 + 防洪闸 + 防洪沙袋的多重措施,解决老街水患问题。
历史文化保护“小”切口变传承发展“大”课题
河沥溪街区保护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住房保障、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安全韧性等多个维度,但其中的“根与魂”是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守住这“根与魂”,河沥溪老街重点做到“两个坚持”。
坚持价值引领,全要素保护。依托文献查阅、居民访谈、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老街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提炼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特色,以此为先导,挖潜各类历史信息和保护要素,秉承应保尽保。
坚持微更新改造,活态传承。街区更新改造以产权明晰、施工便利,能够起到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为启动区,探寻老街保护更新中的难点和问题,动态反馈,及时纠偏,保障街区更新“不走样”。启动区更新过程中,保留街区各个时期的文化价值和建设特征,结合功能业态和现代生活需要,创造性发展,让老街有机生长,活态传承。
通过上述三个转变,希望河沥溪老街成为新时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的“安徽样板”。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10期

作 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姚本伦;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分院院长 许晓飞

编 辑:袁奂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