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惊人的命运法则: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  2 天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5 天前  
十点读书  ·  孩子有这3种表现,暗示你管太多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8本书了解美国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09 08:50

正文

当地时间4月6日和7日,中美元首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进行了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首次会晤;当地时间7日凌晨,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国军舰动用“战斧”式巡航导弹,对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一座政府军机场进行了精确打击。


看来,特朗普最近真挺忙的。


不过自他上任以来,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美国与别国之间,各种动态和流言就从未断过,这些国际事件也让我们把目光一次次聚焦在特朗普和美国这个复杂且多元的国家。


作为移民国,美国文化非常复杂,这样的文化滋养出的人也带有强烈的“美国味儿”,特朗普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文学的影响不可小觑。就像海明威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一样,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是怎样写成的,以及它们对美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希望能让我们从侧面对美国多一份观察和了解。



撰文   |   张进


1


《草叶集》(上下)

作者:沃尔特·惠特曼

译者:赵萝蕤 

版本: 重庆出版社  2007年12月


在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评论著作《西方正典》中,作者在第十一章给出的标题是“沃尔特·惠特曼:美国经典的核心”。惠特曼之所以能处在优秀作品众多的美国文学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代表作《草叶集》的伟大。


此书初版于1855年,那时,美国文学刚刚走上自己的道路,渐渐繁荣,但主要还是依赖移植英国文学传统;在诗歌方面,更是受到新英格兰学院派诗人的控制,因循守旧的风气严重。为了响应革新派作家爱默生“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的号召,惠特曼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用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开始创造“美国文学”。他的诗节奏奔放自由,挥洒自如,每个意象都取自美国大地。


正如他对自己的代表作《自我之歌》的定义,“沃尔特·惠特曼,一个美国人的诗”。惠特曼用个人视角,依靠自己对美国大自然和人民的热爱,写出了独属于美国的语言。


同时,《草叶集》也写出了独属于美国的精神和物质,包括对自由、身体的歌颂,以及对上层贵族生活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赞扬。这些都是在试图去掉英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而建立适合美国本土现实的文字表达方式。


惠特曼注重描述的事物,因有别于英国传统,加上他精湛的形象性语言,使得他的诗歌极具原创性,对美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他诗歌的崇高性和原创性,影响了T·S·艾略特、D·H·劳伦斯、聂鲁达等著名作家。


2


《红字》

作者:霍桑

译者:侍桁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2月


与惠特曼一样,霍桑也在思考着“美国”。不同的是,霍桑用他的经典著作《红字》所思考的,是美国的宗教和道德,是对罪恶的讨论。

 

本书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波士顿,当地居民以清教徒为主。故事主角海丝特·白兰因与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而被关进监狱,并必须在胸前佩戴烙有猩红色的“A”字以示耻辱。白兰宁死不肯说出通奸对象,强忍痛苦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两人共同的女儿小珠儿。白兰忍受着唾弃和耻辱,通过苦行和行善进行自我救赎,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牧师——这个在众人看来最接近上帝的人——最终因承受不住心灵的折磨自杀而死。

 

这部心灵罪恶的忏悔录,深刻影响着后世美国人对“罪恶”的看法。白兰与牧师犯下罪恶,两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哪条路才是救赎之道?人类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霍桑给整个美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就像有人说,“A”可以代表“通奸”,也可以代表“天使”,也可以代表“美国”(America)。另外,书中带有的女权主义思想对19世纪中叶的美国也产生了不小的震撼。

 

正是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实的关照,将美国文化一步步推向成熟。


3


《白鲸》

作者:麦尔维尔

译者:曹庸 

版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4月


如果说霍桑对谁的影响最大,那非他的好友麦尔维尔莫属了。


麦尔维尔在《霍桑和他的〈古屋青苔〉》中说:"光是批评家的铅线是量不出他的深浅的。检验这样一位作家仅仅用脑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你的心灵。"《红字》与《白鲸》先后于1850和1851年出版,都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等人。


这部小说创作的背景是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尔维尔用海洋小说的表现方式,描写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对抗与消解。船长亚哈勇敢无畏,极具冒险精神,这与上升期的美国十分契合。不过他也同样具有残忍、邪恶的一面。面对凶恶且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他偏执地近乎发狂,最终双方经过残忍的斗争,同归于尽。


这部小说塑造了美国最早的“硬汉”形象,也用百科式的写作对鲸鱼事业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述,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白鲸》直接影响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福克纳的《熊》的写作方式和人物塑造。


4


《一位女士的画像》

作者:亨利·詹姆斯

译者:项星耀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19世纪的美国出现三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家,分别是霍桑、梅尔维尔和亨利·詹姆斯。由于有多次游历欧洲的个人经历,詹姆斯大部分小说的主题都定位在欧洲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上,因此他也成为“海洋两岸他那一代人的阐释者。”


这本书创作的背景同样值得一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黑奴生产力得到解放,美国开始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建期,西部淘金热在全美引起轩然大波,短短三十年后,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现实的巨变让美国本土文学进入爆发期,出现了一大作家,詹姆斯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詹姆斯没有局限在美国本土。借助优越的家庭条件,詹姆斯幼时就多次去欧洲旅游,对欧洲的古老艺术产生深深的热爱,但对欧洲人的老派作风也有些抵触心理。他的小说所表现的,正是自己的真实心理,也就是天真无知的美国人在老于世故的欧洲文明前的遭遇和自我认知,《一位女士的画像》就是他这一宏大主题下多部作品中的精品。此外,詹姆斯开拓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方法对整个英语文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译者:徐崇亮  赵立秋

版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现在以自由和发达为标签的美国,也曾经历过黑暗的年代。


19世纪中叶,美国教会虚伪诡诈,蓄奴制和种族歧视情况严峻。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马克·吐温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冒险经历,以及他和黑奴吉姆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协作,深刻批判了蓄奴制和种族歧视问题,也为后来这一问题的解决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过,即便是现在,种族歧视问题仍然是美国未能根除的症结,歧视黑人或印第安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本书所承载的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6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菲茨杰拉德

译者:姚乃强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销售惨淡,不过受到文学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后来,菲茨杰拉德因为这本书成为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菲茨杰拉德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这个梦有个特定的名称,叫做“美国梦”。盖茨比为了得到心爱的女神,一步步让自己从底层爬到上层,尽管那时女神已嫁做人妇。盖茨比的豪宅夜夜笙歌,在众人狂欢的背后是他揪心的寂寞等待。他望着对岸那盏小灯,期盼黛西有一天来到自己的房子,但他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黛西其实不过是个眼里只有金钱的女人。直到最后盖茨比悲剧而孤独地死去,黛西仍过着属于她的生活。


然而,盖茨比虽然也深陷纸醉金迷的洪流,但他对梦想的真诚让人感动。那种真诚从开始到最后几乎没有变过。与黛西比起来,盖茨比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与孩子一般纯洁。所以他是“了不起”的。这个层面上的盖茨比是醉心于物质的黛西无法理解的盖茨比,也是黛西所在的那个美国阶层无法理解的盖茨比。


7


《八月之光》

作者:福克纳

译者:蓝仁哲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6月


《八月之光》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不像《押沙龙,押沙龙》语言那样艰涩难懂,也不像《我弥留之际》叙事角度多变。


故事有两大主线:怀有身孕的乡村姑娘莉娜出门寻找抛弃自己的情夫。混血儿克里斯默斯从小被弃在孤儿院,后被领养,但由于“身份”问题一直受到他人与自己的责难。白人与黑人都不承认他。他拒绝白人养父的姓氏,强调自己是“克里斯默斯(他在圣诞夜被抛弃)”,对善待他的养母则充满憎恶。


莉娜纯朴到近乎愚蠢,坚强到近乎神圣。所有人都知道她的情夫抛弃了她,他们甚至不需要知道他是谁,只单从她的样子,她的行为,她讲的话中便能明白这件事。唯独她自己深信她能找到他。她身上闪着某种光辉,像某种自然而古老的原动力。但是,在内心深处,她真的不明白吗?福克纳把对这种原动力的暗讽深埋在对它的赞美之中。这是他的残酷之处。


克里斯默斯骄傲而自卑,也有天生的邪恶。他一生为其“身份”所困,他的出生便是悲剧的开始。福克纳对种族偏见充满同情,然而这悲剧除了由种族带来的原因,也有作为个体的“人”的部分。福克纳身处那个时代,美国种族之间的问题如同历史不可跨越。这些问题是福克纳的土壤,但远不止这些。


8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译者:孙仲旭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4年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整个世界,波及了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事情。诚然,像塞利格自己说的,二战结束后,他对这场战争不会再说一个字,《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确实没怎么说,但二战和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依然有着内在关系。


霍尔顿是个中学生,整天骂骂咧咧,对所有的事情保持愤怒,心灵塞满焦虑。他讨厌父母,讨厌学校,讨厌橄榄球队,讨厌社会上的一切。但面对平静无奇的社会,他的愤怒看起来有些无的放矢,焦虑看起来毫无缘由。他曾想跑到偏僻的西部,装聋作哑度日,但即便是逃走,在新的环境中,他依旧要面对“社会”。


这不单单是一本所谓的“成长小说”,其中有着塞林格对人生本质思考。这本书对现代美国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一出版,便受到青少年的集体欢迎,很多中学生开始模仿霍尔顿的样子,过起“丧丧的”生活,用霍尔顿的方式抵抗着对空虚人生的恐惧。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张进;编辑:张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生死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节气作业》~~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