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月风投资笔记
某股票投资研究的小平台,定期发布自己的投资心得、交易逻辑、以及研究成果。不代表供职机构的观点,不构成对任何投资者实际操作的决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RTV辽宁之声  ·  刷短视频“刷”成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 ... ·  10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0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0 小时前  
融媒吴江  ·  正大量上市,两男子吃进急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月风投资笔记

学区房OR消费贷,总有一款适合婴儿潮下的你

月风投资笔记  · 公众号  ·  · 2020-12-17 13:38

正文

让我们一起慢慢看清这个世界

投资心得 - No.42


学区房OR消费贷,

总有一款适合婴儿潮下的你


《月风投资笔记》




(一)




一个有趣的冷知识:


在北京,如何让你轻松跑赢你的同学和同龄人,比如瞬间财富增长2倍吊打他们?


除了被骗期间、理财广告和做白日梦外,还真就是有方法可以瞬间实现的。


TA的娃是2017年出生的,你的娃是2019年出生的。


就这样?就这样。


因为2017年是全面放开二胎的次年,京籍新生儿人数是171305人,而2019年,年轻人发现被忽悠后,京籍新生儿人数是114330人。


高低之差达到6万人,所以就不需要那么惨烈鸡娃、补习和找路子上学,这难道不是凭空富了几倍么?


当然了,不生的话,那估计会瞬间富了5倍。





(二)




11月份,一线城市的房价其实在继续回暖: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一线城市新房房价同比上涨(3.9%)的比二线城市慢(4.2%);第二,一线城市二手房房价(8.3%)同比涨的远比二线城市(2.1%)快;第三, 一线城市是唯一二手房房价涨幅远高于新房房价涨幅的


如果你是老江湖,你会猜到,这里很可能是一线城市的一个特定板块在大涨的,是的,就是学区房,上海和北京热门学区的房子几乎都快卖脱销了。



为什么学区房大火,以北京为例:

原因一:2020年和2023年是幼升小最关键的两个年份,因为对应在2014&2017年京籍的新生儿分别是绝对巨量的——15.3万人和17.1万人,加上10万左右非京籍的新生儿,对应的适龄儿童总数都是25万人的量级,他们接下来分别会在2026年与2029年小升初、2029年与2032年中考。


当然,这是北京卫计委的数据,如果是统计局的数据(缺失非京籍),第一个峰值在2016年,但是大逻辑是一样的;包括其他地区数据也有同样峰值,广州为例,2017年出生人数是20万人,2019年是14万人。


这一批家长真的顶不住这种心理压力了,尤其是2020年幼升小如此惨烈的内卷后(25万适龄儿童,5年之前还只有15万左右的适龄儿童)。

这是幼升小这一端。

原因二:还有一个数据很恐怖,北京朝阳区2021年的中考报名人数是13168人,要知道19年和20年分别只有8041和7712人,同比70%的涨幅;海淀区的中考报名人数则从1.6万人涨到2.1万人,40%涨幅;东西城相对温和,西城是8620涨到9822人,东城是6193涨到6821人。

其他涨幅比较大的还包括,昌平的中考报名人数从3184人暴涨70%到5436人,通州是从4453人暴涨50%到6220人,剩下的一些区普遍也都20-40%左右不等的涨幅。

这里和2019-2020年的情况不一样,很多区在2020年的中考报名人数是10%以内的微涨,比如朝阳这种大区甚至是回落的。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出国受阻有关,尤其是朝阳和海淀本身就是两种出国路径(贵族式出国&鸡娃式出国)的代表,中考报名数据如此暴涨有一定的说服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的可支配收入多少受到了疫情和全球经济受阻的影响,开始选择成本更低的国内路线。

所以2021-2022年会是北京普通高中入学率的地狱时期,可能会有一个断崖式回落,然后逐步稳定, 这是初升高这一端

这一轮上海北京深圳学区房的抢购,对应的是家长对2020年残酷竞争体感的本能反应,还叠加了两端的共同压力。

卷,可劲卷。



(三)



前面提到2017年与2019年间京籍新生儿这6万人的人数差距,就是普通北京家庭天与地的差别。


更关键的是,2010年以前的新生儿人数也是大致上稳定在10万人这个量级的,换句话说,与其说2019年是一个暴跌值,不如说2014&2017年是一个极端峰值——由二胎政策扰动的极端值。


西城区这边终于意识到这个极端值有多恐怖了,2020年12月17日也就是今天,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正式上了一个招标项目《西城区学位应急保障工程(第一批)》,要在北京西城区12所区属小学院内,建设总面积11939.43平方米的装配式模块化钢结构建筑体,来应对未来3年的学位挤兑。


而且时间给的特别紧:总工期145日历天,设计25天,施工120天,为的就是能赶上2021年秋季的入学季。



这种情况其实在当年香港双非儿童上学时已经出现过一次。

自2001年庄丰源案以来,赴港“双非孕妇”的人数不断增长,“双非儿童”占香港本地出生儿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01年“双非儿童”有620人,2010年则已增长为3.2万人。

比如当时靠近深圳的上水地区的凤溪幼儿园,收到了近1500个入园申请,但是实际上这个幼儿园的学年接收能力只有240名儿童,每年的入园季都是 数百名父母排起了长队,队伍一直延伸到外面的马路上 。我曾经帮一个同学整理过他们给孩子准备的幼儿园申请简历,共计50页的英式简历,为的就是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入学机会,看的我头皮直发麻。更难堪的是,这种入学压力,如果当局没有提早准备,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高中毕业,持续性的学位紧张。


这一批赶上2014-2017年的新婴儿潮、面带菜色的80后家长,本身就是上一代婴儿潮的结果。


新中国历史上相对成型的三次婴儿潮分别是:“1965-1973年”,“1986-1990年”,“2014-2017年”,这里恰好都对应上一轮婴儿潮的新生儿成长为20-25岁的成年人,而2014-2017年的婴儿潮更是叠加了二胎政策的一次性释放效应。


学术界里把1965-1973年这个时期称为“主力婴儿潮”,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人口爆炸和经济腾飞形成了相互强化、自我实现的叠加效果,使得经济快速增长。


而“1986-1990年"则被称为“回声婴儿潮”,主要是作为主力婴儿潮的下一代,撑起了一个代表性的名词——“80后”一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