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广玉
来源 / 公共食谈(ID:ggst01)
全文共2395字 / 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7月2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食品安全论坛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举行,跨境零售食品的安全监管,成为各界瞩目的讨论焦点。
一方面,海淘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的消费需求旺盛,来自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网购的保税进口商品总额仅为256亿元,近1/3约80亿的份额是食品,主要包括约20%的保健食品和10%的奶粉。
另一方面,来自不同国家的食品,其包装上显示的标准代码、营养成分配比,均与国产或贸易进口的同品同规食品有差异。
▲某品牌二段奶粉的中国内地版、港版与新西兰版在蛋白质含量上有差异
这种差异之间,有没有食品安全风险?跨境零售的食品会不会有其它风险?
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有疑虑;而多数国际食品企业,对跨境零售是否能够帮助其深入开拓中国市场,还在“观望”。
因此,相对于其他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对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平台责任意识更为强烈,也更为主动。
以消费者认为风险最大,监管压力最集中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今年5月,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代表——天猫国际,与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下称“国家监测中心”)合作,制定了针对跨境零售婴配奶粉的平台推荐性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研究室牵头,开展了中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对比,并协助国际监测中心,制定了针对天猫国际——这一国内最大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婴配奶粉适用“准入”标准。
该“准入”标准,分为安全性指标和营养性指标。其中,安全性指标确保不低于中国的婴配奶粉标准;而营养性指标要求符合原销售市场标准并达到包装上的声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强、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二司副司长刘洪彬、天猫国际副总经理邢悦围绕跨境零售食品的监管展开讨论(由左向右)
“这个标准兼顾了安全性的底线,并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的、真实性的营养信息告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强认为,这样的标准构成有助于建立我国对跨境食品“入境”的安全监测体系。
2016年4月8日,跨境电商新政出台,宣告要终结昔日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母婴产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免税红利期”,试图让跨境零售回归传统贸易渠道。但这一做法,与城市中产消费者热衷“海淘”,追求更多消费选择的初衷相悖,也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巨大振荡。
▲至今仍让跨境电商和海淘平台“惊魂未定”的4.8新政
今年3月,商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对跨境零售进口发表“监管意见”,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继续暂按“个人物品”监管,但“缓冲期”到今年年底结束。
在仅剩不到半年的“缓冲期”内,跨境零售食品的安全问题,会成为改变河流方向的“源动力”吗?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二司副司长刘洪彬认为,对跨境电商的监管首先是贸易政策,其次是关税政策;第三,是安全风险管理。如果行业良性自律,跨境零售食品的安全得到保障,那么行业就能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否则,如果在安全问题上“过了”,监管就要跟上。
而前者——平台能否自律,主动保障平台上的跨境零售食品不出安全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跨境零售食品采取何种监管级别的关键考量指标。
危机感,让天猫国际在跨境零售食品的安全性“平台自律”上,走得更主动一些。
与国家监测中心合作的婴配奶粉“平台标准”,已运用在天猫国际食品安全风控体系中。此外,入驻商家还需要经过品牌溯源,确保为正品,通过上架前“入仓检”、上架后 “神秘抽检”,商家信用评估、消费者沟通等多个环节,构建起全过程的监管。
“标准是一方面,还应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主动性,以平台消费者评价形成的大数据为支持,以一整套动态的风险控制体系来代替静态、前置的准入要求。”天猫国际副总经理邢悦认为,要想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还应在多方共治的基础引入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并根据可追溯的程度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然后做不同等级的通关管理。
中国有句俗话,“解铃还需系铃人”。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的挑战源于互联网技术,其出路也应该在互联网思维。跨境电商的兴起,它把原来由消费者从海外“背”回来的食品变成在线可得,从挑战来看,它是增加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但从平台监管来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充分展示商品详细中文说明,交易透明性其实又在增加;消费者“背”回来的东西虽然是亲眼所见,但却无法获得后续的国外商品召回信息,但跨境平台能够保障履行后续的通知义务,其监管的延展性反而更好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换个思维,就可以看到互联网食品交易不仅是挑战,还有利于监管的一面。对于跨境食品零售来说,监管部门需要考量的是,相对于传统贸易是否它的整体食品安全风险更高了?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贸易也有其特殊的风险环节,比如货物到港后,其商品流向通常无法掌握,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在流通环节中掺假、以次充好的机会。
而比起来,跨境零售可以直达个人,不仅没有这个隐患,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个人消费跟踪和大数据应用,跨境电商能够实现贸易全链条可控、可溯源,能把由于信息孤岛带来的假冒伪劣问题降到最低。
运用互联网手段、思维治理食品安全,不仅是适用于跨境零售,对于网络订餐、团购、微商等同样适用,如果说网络订餐增加了送餐环节的风险,那么就由平台方去探索针对送餐环节的风险控制手段,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消费评价数据来进行餐饮风险预测、防范,甚至把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反哺到线下监管。
本文除标注图片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