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家庭育儿
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向平台几百万家庭传播科学育儿理念。育儿无小事,只为做好宝爸宝妈的后援团。关注我们,更多惊喜在每天100000+的阅读中。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家庭育儿

娃被吓到吐奶,当妈的更不许慌

科学家庭育儿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1-14 20:46

正文


母婴室是妈妈宝宝移动的家,喂奶、换尿片,没个私密点儿的空间真不方便。妈妈宝宝是毫无防备地进去的,但突然黑灯,带给宝宝的惊吓太大了,前几天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逛商场时,宝宝拉了臭臭,妈妈急忙带着来到母婴室,刚打开尿布,洗手间的灯突然熄灭,一片漆黑中,妈妈赶紧安慰宝宝:“妈妈在,不要怕”,随后的过程中,灯居然一共熄灭了3次


挣扎中的宝宝难以安抚,妈妈抱着跑到楼上的母婴室里,门一关宝宝就开始大哭,换完尿布,宝宝开始大口吐奶,像喷泉一样,吐得身上到处都是,不停啼哭。再之后,一进到密闭的空间,宝宝就会恐惧、大哭,半夜也总是惊醒。妈妈甚至怀疑宝宝得了密闭恐惧症。


是不是得了密闭恐惧症,孩子还太小,很难评估,但受到惊吓是肯定的。


科学家庭育儿

情绪的传染

科学家庭育儿


孩子的认知发育还不到位,很多时候说不出自己对某个事件的感受,只能通过行为、哭泣让父母感受到。一件事到底严重不严重,孩子是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大人的反应来判断。


这次的妈妈,做得很正确。在自己和宝宝陷入黑暗的时刻,没有大惊失色,更没有大声尖叫吓到孩子,而是竭力平静地安慰宝宝:“妈妈在,不要怕。”


科学家庭育儿

怎样学会害怕

科学家庭育儿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11个月大的宝宝,本来他很喜欢摸白色的小老鼠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每次他接触小白鼠,身后都会想起巨大的噪音,使他受到惊吓。经过几次之后,宝宝看到白色、毛茸茸的物体都会十分害怕,连毛绒玩具都不例外。



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对一伸一缩的蠕虫类软体动物,不少妈妈都会感到莫名的恶心吧?但有些孩子似乎还没有建立起这种反射。


一次一个小朋友翻出一菜青虫,正拿在手里把玩。妈妈看见了很想大叫一声,但她努力克制住了。因为自己小时候就是因为老是听到妈妈的尖叫,才开始害怕小虫子的。这时,孩子捧起虫子给妈妈看:“妈妈,它可爱吧?你要摸一摸吗?”看着虫子在孩子手里一动一动,尽管心里的不适像万马奔腾一般袭来,妈妈还是颤抖地轻轻摸了一下。


家长的态度是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比如:


  • 孩子正在开心的跑来跑去,啪,摔了一跤。啊,腿磕破了没?摔到头没有?怎么流这么多血?


  • 孩子撞倒一个暖水瓶,啊,别踩到渣子,快抱走,这里危险。


相应的对照组又怎么做呢:


  • 哈,摔了一跤,快站起来自己拍拍腿,疼不疼,不疼咱们再跑。


  • 暖水瓶破了,来,小心一点咱们到别处玩,这里交给爸爸处理,下次要小心呀。



有的时候,孩子遇到的事可能挺严重,但能够笑着对孩子说没关系,也就能最大限度避免惊吓到孩子,即使事后再去与医生交流,或默默地查看孩子是否受伤,也不要把惊慌失措的状态带到孩子眼前。


科学家庭育儿

绝对不要再提

科学家庭育儿


孩子的记忆本身不是太牢固,随着时间过去,引起惊吓的事物会被忘记。家长要做的是尽量避免提及,反复解释现场,可能会负面强化害怕的情绪。最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去关注别的事情,并再也不要提起。


在孩子感到惊慌害怕的时候,ta根本不会去听你在说什么,你说得再逻辑清晰也是没用的。不过你的表情变化倒是很容易被孩子察觉。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自己,遇事千万别慌。


科学家庭育儿

安抚受惊的宝宝

科学家庭育儿


宝宝受到惊吓后,最好的干预期,就是事件刚发生的时候。从以下几点着手。



1.多抚摸宝宝,身体的抚摸最能给宝宝带来安慰,妈妈要及时地关注他,多抱抱,增加肢体交流,让宝宝知道自己被保护。温暖的怀抱可以稳定情绪。


2.和宝宝说话,即使听不懂,妈妈熟悉的音调还是可以安慰宝宝。当然,避免说让宝宝害怕的事。


3.不要大声说话,刚受过惊吓的宝宝,对大音量、大动作,比如突然举高等,都会感到害怕。可以给宝宝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4.转移注意力,拿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逗逗他。如果不愿意,不要勉强。


麻麻胆儿也贼小

晚上下班,快回家时听到邻居小孩在哭,他妈还不停骂,吓唬他说:“外面有鬼,再哭把你丢出去。”

我本着雷锋精神,嗷~~了一嗓子,结果他妈也哭了。


-END-

科学家庭育儿微信平台独家约稿,没有平台授权谢绝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有人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学霸”

不仅要煮饭洗衣做家务,理财记账搞投资

还要学好心理学!

觉得甚是有理,就“赞”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