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暂停熔断
1月4日,是元旦过后A股的第一个交易日,也是对于国内交易者相对陌生的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天。当日,上证指数下跌6.86%,创业板指下跌8.21%。沪深300指数先后于下午1点12分、1点33分触发两档熔断阀值,随后暂停交易至收市。
经过两个交易日的短暂稳定,1月7日,股指再次触发熔断阀值,沪深300指数开盘仅13分钟就触发第一档熔断阀值,开盘59分钟则触发第二档熔断直至休市。实施熔断机制的4个交易日内两天触发熔断,上证综指在开年第一周跌幅达到9.97%。
熔断机制本意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大幅波动,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杀跌,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忽视了涨跌停机制可能产生的磁吸效应。1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实施熔断机制。2016年3月,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未来几年中国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二、MSCI
6月15日,MSCI明晟公司宣布,延迟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该公告的公布,意味著此次2016年A股冲击MSCI宣告失败。而本次冲击失败的三大原因在于:
1、在QFII机制下,中国还需要取消每月20%的资本回撤上限,这是MSCI的一大担忧。
2、成功采取措施,防止大规模自愿性停牌。
3、外国投资者要推出A股对冲产品,必须先获得上交所、深交所的认可。MSCI希望中国能取消这一规定。
三、市场监管
伴随A股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问题也不断暴露。概念炒作、内幕信息交易、操纵股价等交易行为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引发投资者不满;而部分上市公司也在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等领域暴露出诸多不合规、不规范之处,这同样会损害投资者利益。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证监会在2016年加强针对游资炒作、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全面监管,堪称监管之年。
截止12月26日,今年以来沪深证券交易所对A股上市公司总计发出了2044份监管类函件。其中,并购重组和热点题材成为监管重点,涉及比例达到55%以上。而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并购方案中出现的涉及关联交易、标的巨亏资产等问题上。
四、欣泰退市
在2014年退市制度新增的“重大违法退市”规则之下,2016年共有两起上市公司被退市的案例,分别是*ST博元以及欣泰电气(300372.SZ)。
2016年3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对*ST博元做出终止上市决定,理由是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事实清楚、情节严重。2016年7月8日,证监会也完成对欣泰电气涉嫌欺诈发行违法违规案的相关工作,欣泰电气料正式启动暂停上市及退市程序,欣泰电气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例因为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的案例。
五、 险资举牌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成为了热词,有举牌的地方就有大批资金和炒作话题。挥金如土的土豪意气风发,从年初到年尾的举牌大战跌宕起伏。举牌队伍中,除了宝能姚振华、恒大许家印这些玩保险的“老司机”,还有马云、卢志强等国内商界大佬。
截至12月,仅险资就先后举牌12次,多数险资举牌时持股比例在5%到20%之间。今年以来频频举牌的险资主要集中在前海系、恒大系、安邦系等中小型保险公司中。那些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也一跃成为资本市场“明星”,包括万科A(000002.SZ)、中国建筑(601668.SH)、南玻A(000012.SZ)以及格力电器(000651.SZ)等在内的大体量蓝筹股的股价也是一飞冲天。但市场也不乏对险资举牌的负面评价。
六、深港通启动
沪港通之后两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深港通2016年12月5日正式开通。相比沪港通,本次深港通无论是在标的范围,还是交易额度方面都有所扩展。深港通覆盖范围主要包括50亿元以上市值的恒生综合小型股,以及有A股在深交所上市的H股。同时交易所公布了南向资金每日额度为105亿元,北向资金每日额度为130亿元。
七、提速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
前10月,基本保持在平均每月两批次的发行节奏,月均筹资规模维持增长趋势,年底则有所加快。12月9日,随着高争民爆、如通股份、易明医药三只新股的上市,A股迎来历史性一刻,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
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压力上升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较显著的贬值趋势。12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击穿6.9,距7已是一步之遥。人民币在一年多时间下调超过10%。随着汇率的下跌,外汇储备也较快流出。截至11月,外汇储备较2014年6月的峰值已经减少9416亿美元,降幅超过23%。
九、资金面紧张债市遭遇“强震”
年底资金紧张、美元加息等因素,使得市场流动性预期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债市剧烈动荡。各种爆炸性消息也随之传出:从国海证券承认“债券团队原负责人伪造公章”到被曝出“22家机构代持债券,规模可能超过200亿元”,这一被戏称为“萝卜章”的风波演化为债券市场的黑天鹅事件。
10、黑色系领衔大宗商品演绎轮涨大戏
2016年黑色系大宗商品先后经历三轮“45度”仰望星空般的拉升,并在市场展现标杆效应,包括有色品种、棉花和橡胶等商品在内纷纷上涨。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及时出台措施,抑制交易过热。11月初,在有关方面接连出台措施的情况下,黑色系尚未止步,“双十一”之际商品市场再现多头碾压之势,并带动不少品种走高甚至涨停。尽管之后市场出现调整,但整体依然呈现强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