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道略音乐产业
监测音乐市场动态,专注音乐产业研究! ——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旅山东  ·  速速收藏!刀郎演唱会山东酒店联动优惠来了 ·  2 小时前  
读特新闻  ·  时隔3年,周杰伦要发新专辑了 ·  13 小时前  
读特新闻  ·  时隔3年,周杰伦要发新专辑了 ·  13 小时前  
麦音乐  ·  我看见许许多多他人的面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道略音乐产业

为什么音乐综艺节目人红歌不红

道略音乐产业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6-28 18:38

正文

时代在发展,音乐综艺节目却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盘点近年来涌现的音乐综艺节目,我们发现,其演绎的曲目大多以经典翻唱为主,鲜见原创新作。

作者| 陈童、薛傲宇

自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拉开帷幕以来,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在电视节目制作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电视音乐节目将音乐和真人秀结合起来,用震撼的视听效果冲击观众的感官,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这本无可非议,然而, 遗憾的是在音乐综艺节目日益红火的同时,“音乐”的身影却慢慢淡去。

这类节目陷入了自我重复与互相效仿的窠臼之中。它们往往以音乐为载体搭建“造星”平台,善用竞技性、选手的话题度吸引观众眼球,让嘉宾拼唱功、拼热度、拼故事甚至拼曝光度,使音乐之外的“真人秀”因素成为节目的主要看点。“人红歌不红”的现象屡见不鲜,只见明星的热闹,不见音乐的繁荣。

时代在发展,音乐综艺节目却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盘点近年来涌现的音乐综艺节目,我们发现,其演绎的曲目大多以经典翻唱为主,鲜见原创新作。 但音乐终究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当下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简单地改变编曲风格一遍遍地重复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音乐综艺节目扎堆涌现,还导致本就有限的音乐资源被过度消费。为数不多的权威音乐人成了各大电视台争抢的“香饽饽”。他们将本该潜心创作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种节目之间。 一些原本的“璞玉”好声音也成了被商业资本过度包装的“职业选手”,他们能熟练地“表演”催人泪下的“奋斗故事”,却在程式化、套路化的训练之下再难吟唱出饱含真挚情感、激发观众心灵共鸣的动人歌曲。这些内容重复、定位雷同的节目,消耗着音乐综艺在受众心中的新鲜感和审美感。尤其是近两年,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虽然赛制改来改去,嘉宾换来换去,宣传重点不停变换,却换汤不换药,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关注度都不复昔日的辉煌。

其实,音乐综艺节目的现状折射出的也是当下中国乐坛产业疲软、原创乏力的窘境。知名音乐人李健曾表示:“中国不缺‘好声音’而缺‘好作 品’。” 尽管每年的新歌出产量不低,但能形成广泛影响力、具有高传唱度的精品力作却不多。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快餐式的音乐作品乃至艺术价值匮乏的神曲越来越多。生产能力不足,成为当前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尤其是近几年,年轻人当中开始出现将日韩欧美音乐当作主要选择的趋势,更凸显了华语乐坛面临的危机。可见,如果缺乏新的音乐风格、作品和创作者为华语乐坛输送新鲜血液,不管是音乐综艺节目还是音乐产业自身的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针对这种情况,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如果能及时调整思路,把关注点从“造星”转向“造曲”,不再一门心思地为高收视率服务,而将精力更多地花在为音乐本身服务,致力于扶持原创百花齐放、构建健康音乐生态上,或可为音乐综艺节目乃至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音乐产业存在一种怪象——歌手可以一曲成名、名利双收,而大多数词曲作者却屈居幕后,甚 至要靠卖歌维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