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左岸读书  ·  过去已死,Al当立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戏剧之夜06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剧本朗读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神画:封神绘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16 10:20

正文

我小时候住在昆明的圆通寺旁边,爷爷奶奶一直帮助寺庙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从小就跟寺庙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寺庙中的神话人物给了我很多灵感,寺庙里的悬塑和壁画也启发了我的绘画风格。


我从2019年开始就创作《封神》系列作品,第一幅作品便是这幅哪吒,2021年发表在网络媒体上后,被大家所认识,也收到了很多网友的喜欢和鼓励。后来我又陆续创作了《封神演义》中的100多个形象。这些人物经过不停地推翻、修改和重建,每个角色都至少画了三遍,有些主要角色甚至画过七八个版本。后来在2023年这部《封神》才终于出版!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封神》, 作者:段磊(午夜猴子),版本:海南出版社, 2023年7月。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月14日专题《封神》B08版。 专题的B02-03版已于微信刊发,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B01「主题」封神
B02-03「主题」 哪吒 不疯魔,不封神
B04-B05「主题」:“封神”全宇宙
B06-B07「主题」阐截 二教分
B08「主题」神画 封神绘


撰文|段磊


我生活在云南,在《封神》里也用了很多云南少数民族的色彩,比如白族、哈尼族,风格融合了重彩、泼彩和岩彩等,有很浓郁的色彩和肌理感。而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就是毛笔画出来的水墨画,流动自然。


2022年左右,《哪吒2》导演团队找到了我,在前后3年参与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我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甚至会出现“再也画不下去了”的想法。大家在片头看到“火莲哪吒”的场景,可能电影中只出现了2秒时间,但我们三个艺术家(何塞特、张渔)一起画原画,光我一个人就改了50多稿,我甚至都画自卑了,开始怀疑自己。不过,也正是这种“死磕”精神,最终在导演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电影片头中的这个画面才呈现出如此震撼的效果。


正如导演饺子所言,“如果还不够精彩,那不如不要”。《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能够突破票房纪录,离不开每一位创作人员的心血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能够参与到这样一部作品,成为万鳞甲当中的一片,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很感谢饺子导演和这个优秀的制作团队。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长河里,关于仙人神话的绘画巅峰,应该是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巩固其政权的同时,也非常注意文治建设。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了这个时期绘画的最高成就,而到了开元年间,吴道子及其画派将关于神的绘画推向了高峰。这个时期,神仙绘画更趋向于功能性,更多是为了祭祀,祈福。绘画上也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和流程。通常以一种客观的,大众普遍认可的形象进行绘制。


绘画随着神话传说延续千年,时至今日。创作方式和设备的不断更迭,人们认知的急速推进,关于神话创作的思路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神话创作,除了传承传统的艺术形象。还需要更多地带入现代思维,让神仙更通人性,通过神话故事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在个人的创作里,习惯把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带入到身边的朋友,这样我能够更具体地去解析这个人物,让他们更具有个性。中国的神话体系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能够在创作中加入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属性、性格概念,就能创作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绘制出既有传承又兼顾现代特征的人物形象来。


哪吒。

金吒。


申公豹。


托塔李天王。


元始天尊。


杨戬。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作者:段磊;编辑:宫子,刘亚光;校对:薛京宁。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 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