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本公号依托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十层次项目、文科“双重”工程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已有的“3C”数据优势,旨在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全景式、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多维呈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话语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2.24 日本文化中,腋下会被视为性感的表达 ·  3 小时前  
一颗青杏  ·  可以挂在包上带出门的甜酷小玩具(*╹▽╹*) ·  5 小时前  
槽值  ·  抠搜萨莉亚,被“平替后浪”偷家了 ·  13 小时前  
于小戈  ·  惊悚,一个比一个离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观点」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中学术期刊的使命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4-18 11:13

正文

本文转自“东南学术”,原文见于《东南学术》2024年第2期,作者为刘曙光编审。

导读

本文深入探讨了学术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文章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还指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包括学统、道统的传承发展,构建广泛的哲学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以及推动学术期刊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学术期刊是反映某一时代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实状况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和最高水平。

一、学术期刊的一般使命

(一)学术期刊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利用时代提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资源,来解答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学术期刊是民族、国家的现实与理想的集中反映,即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应基于对民族、国家现实问题的研究,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理想、目标。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

(一)学统、道统的传承发展

(二)作为国家指针的广泛哲学体系的构建

(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四)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刘曙光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中学术期刊的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学术期刊?学术界的定义虽然已经很多,但是抓住本质的定义并不多。如果从学术期刊与时代关系、学术期刊时代使命的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给出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界定: 学术期刊是反映某一时代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实状况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和最高水平。 当然,一般不能代替特殊,具体到某一特定的时代,学术期刊又有其特殊的使命。

一、学术期刊的一般使命

所谓学术期刊的一般使命,即它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承担的使命,亦即作为社会的精神产品,学术期刊所具有的一般规定性。学术期刊的一般使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学术期刊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反映论的视角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学术论文是反映在学术期刊中的时代,学术期刊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平台”“资料库”“思想库”“智库”。学术期刊也就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自古以来,对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的选择都体现出编选者、编撰人的价值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孔子编选《诗经》,遵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价值取向。《左传》强调“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不朽”作为“立言”的标准。这种不赶时髦、不媚流俗、高瞻远瞩、面向未来、为民族精神培根铸魂的选文标准和价值取向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正因为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出版行业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关系重大,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所以,我们一直称之为“小行业,大事业”。这种说法来自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一段名言:“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世界上不存在不影响读者立场和观点的文本,出版物总是伴随着某种后果。正因为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出版物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代表主流的价值观,倡导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历来的编辑家都主张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读者而不是利润放在第一位。叶圣陶就曾经指出:“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我们决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

在任何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代表该时代思想创新、学术创新的最高水平。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为,研究古人的著作,要了解他的为人,研究他所处的时代。黑格尔也指出:“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马克思更是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利用时代提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资源,来解答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就在于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自身的命运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及其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每每一本学术期刊创刊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回顾其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总会鲜明地感受到学术期刊是时代的缩影、是反映在精神产品中的时代这一基本特性。

(二)学术期刊是民族、国家的现实与理想的集中反映,即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知识分子都是社会的良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承续道统、政统、学统。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一直传诵且传承至今。所以,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般使命,理所当然地包括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学术期刊从创办之初,其功能就是道统、学统的承续,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延伸,就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如,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指出,该刊的责任有三,“一曰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即学统、道统的继承发扬;“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即不能固守一校、一学科之偏见,而是要通过各学科学说的交融互鉴和学术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术人才;“三曰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即期刊成为学术成果公示的载体,接受学界同仁的检查和监督,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

文本呈现的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务虚,又要务实;既要解释世界,又要改造世界;既要能“写境”,做写实家,又要能“造境”,做理想家;既要反映现实,又要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因此,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是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应然”和“实然”。王国维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参照西方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理论,提出了“写境”与“造境”范畴,指出了文学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现实的超越,并深刻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现实是客观存在,是实际,形成、包含和孕育着理想,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和因素,架设着通向理想的桥梁。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反映和升华,是指向未来的实践观念和奋斗目标,是未展开或未完成的现实,理想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这也说明过去、现在、未来是共时态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历时态关系。

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又促生新的理想,社会历史的进步发展就源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运动。仅仅有理想、思想是不够的,它不会自动地变成现实,还需要现实的人积极主动地行动、实践,通过艰苦的努力去实现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不断进取的理想(思想)一样,一个国家也有其与时偕行的理想。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国家理想,这些国家理想也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或者说是越来越有深度且日臻完善的。“历史思想是指一定时空条件、环境下的理想,指存在于一定理解方式下、方向下及特定影响力下的理念及理念范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当下中国人民的历史思想。

学术期刊发表的成果,要从“万变”中揭示“其宗”,从现象中揭示本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论证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为理想和信念提供学理支撑。冯友兰曾说,国际局势虽波诡云谲,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所说的“宗”就是发展趋势,就是“理想”。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的,而是现实的反映。如果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

我们常说,理想是现实的反映。 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应基于对民族、国家现实问题的研究,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理想、目标。 如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们的道德理想。所以说,学术期刊是民族、国家的现实与理想的集中反映。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这里的江山就是历史,就是时代。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浪花淘尽英雄。英雄就像流星,各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历史的天空,不会只是闪耀那么几颗星。随着时代、时空的变换,往昔耀眼的星星也会逐渐变得暗淡。文化的传承、文明的赓续,离不开世世代代的累积与创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之贡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新的时代、时空,必将有新的英雄驰骋纵横,上演更为威武雄壮的鲜活的历史剧;必将有新的群星闪耀,写就新的历史史诗,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统、道统的传承发展

学术期刊肩负弘扬中华文明、引领学术创新的使命。学统、道统的传承发展,需要每一代人在“照着讲”的基础上“接着讲”,每一代人既要有历史意识又要有时代意识,知晓自己的时代使命、时代任务。“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像天上的一颗星星,平凡却又伟大,都在充分地燃烧自己的生命来努力发光发热,散发着或强或弱的亮光、或多或少的热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强国乃时代使命,知识分子当勠力同心。期刊同仁,更须当仁不让。“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飞跃。作为期刊编辑,在文明的传承发展、文化的创新创造中,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只是选稿人、编辑者,而是直接的知识生产者、知识生产的组织者、知识体系的建设者、时代史诗的书写者,要想方设法提高知识生产力,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厦建设添砖加瓦。

(二)作为国家指针的广泛哲学体系的构建

学术期刊的第二个时代使命,就是要构建作为国家指针的广泛的哲学体系,亦即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阐释,以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弄懂弄通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有关文件对此有明确的界定。如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022年《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了进一步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其次,要从国家指针的意义上理解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冯友兰曾提出:“通观中国历史,每当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时候,随后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包括自然、社会、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当时社会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也是国家统一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儒家、新儒家都是这样的哲学体系。中国今天也需要一个包括新文明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国家的指针。”这个作为国家指针的哲学体系在中国曾经是儒学、新儒学,后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下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最后,构建和丰富发展这样一个广泛的哲学体系,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核心任务之一。 体系构建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任重而道远。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断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供给营养。这些营养,应当是“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既来自东方也来自西方,既来自传统也来自现实,既来自民族精神也来自时代精神,既来自自然科学也来自哲学社会科学。

(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一个民族要真正站立起来,就必须有精神的独立性、文化的主体性。学术期刊的时代使命,即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期刊要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有能力不断对外扩大交流,向世界推介自己的学术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以化解矛盾、消除误解、增进了解,获得更多理解、认同、信任和支持。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入世界学术主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评价标准,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对于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创新,就是发扬光大,就是担当作为。

(四)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使命任务,就是要把大局意识、时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融入每一本期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里行间,通过以下六项举措,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是 通过已有期刊的关停并转和新刊的应时而生,实现期刊结构的合理优化、质量的有效提升、数量的适当增长,推动学术期刊走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从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期刊体系。 二是 贯彻新的办刊理念,推出新的办刊举措,内容与平台并重,通过开设专题专栏,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以精品力作引领创新,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是 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通过学术讲政治,通过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智库作用,提供决策咨询,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四是 处理好学术与评价的关系,从中国学术期刊的实际出发,支持新兴学科、新锐学科、交叉学科,传承冷门绝学,在反思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引导期刊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 五是 重视编辑人才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重视名人名作,更要善于发现、扶持新人新秀,搭建青年学者快速成长的“星光大道”,助力学术传承。 六是 搭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架设各种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积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传播竞争中展示中国学术期刊的风采,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


作者简介

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编审。主要作品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品格的力量》(合译)、《人生的职责》(合译)等。

往期推荐

「观点」 描述分析仍是实证社会科学的基石

「书简」 问学

「刊界」 独家!C刊公号年榜TOP 3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