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对于投资于国有资产比例偏高的A股来说,是一门不得不学习的投资课。中国股市中改革效应体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向万亿迈进的贵州茅台。而今天,我们将对比贵州茅台与交通银行,以观察一下交通银行深化改革背后的投资机会。
国企改革,对于投资于国有资产比例偏高的A股来说,是一门不得不学习的投资课。中国股市中改革效应体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向万亿迈进的贵州茅台。而今天,我们将对比贵州茅台与交通银行,以观察一下交通银行深化改革背后的投资机会。
交通银行历来就有着比较甚远“改革基因”。而交通银行每次的丰收期都与交行的改革有莫大关系。
交通银行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成立,成立前力排众议快速发展,在传统“四大行”门前抢食,到二级法人改革;交通银行经历了创立不久后的扩张,也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遭遇过改革红利透支。
解决交行问题的仍然是改革。2003年3月,交行和汇丰银行就战略投资签下排他性谈判协议。之后交行向国务院上报《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并快速进入财务重组,引入外资,并先后AH股发行股票上市。交通银行自主参与市场出人样的现实例,当时成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范本与经典案例。
2004年,汇丰银行宣布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与交通银行签署入股协议,增资扩股到19.9%。其突破了人行早前要求持股不高于15%的限制。而后,随着汇丰银行的战略合作加强,交行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开始向纵深拓进。
2007年之前,交通银行经历了快速的资产扩张至1.71万亿,在股份制银行中一骑绝尘。由于交通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过于迅速,资产规模过于庞大,当时的交通银行被银监会划转管理组别,其从“股份制银行”变更为“大型国有银行”——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交行阶段性快速发展的认可与褒扬。
而在改革落实的基础上,交行终于可以根据自身股东优势、区位优势进行战略布局,其从2009年开始提出“两化一行”战略,“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
三十功名尘与土,待从头收拾山河朝天阙。改革是国企永续经营的加速器,而真正的预期反转,往往会出现在资产价格与企业盈利的戴维斯双击之前。
提到国企改革,大多数股民心中第一个跳出来公司能是2015年炒上天的中国中车合并。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处于双寡头恶性竞争侵蚀双方利润的状态,导致企业利润常年低迷。而利用资产重组消除竞争,这对所有股民来说都易于理解。
但国企改革概念,仅仅体现于国有资产内部划转或兼并重组,显然过于狭隘。
国企改革主要解决亟待的问题自始至终只有两个,产权问题和代理人激励问题。由于国企产权大部分为全民或地方所有,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激励不足,经营目标不甚纯粹的问题,部分国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营效能低下,内部利益博弈的局面。
2013年是白酒行业集体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一年,在反腐的大背景下,白酒市场疲软,库存积压,销售低迷导致白酒企业纷纷转型谋求破局。有意思的是,当时被极度看空的贵州茅台,其经营业绩在三季度逆行业大势获得上涨。也正是在2013年下半年,中央祭出深改大旗,茅台则成为了第一批响应企业。
巧合的是,自2014年深改启动后,茅台的股价便一路走强,从2014年至今几乎维持了5年的上涨,在同质化较强的白酒行业杀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茅台的深化改革主要包含几个部分,一是拆分系列酒至相对控股子公司,提升核心品牌价值;一是确认营销体系独立法人地位并引入腾讯阿里等战略投资;一是启动员工持股,将公司利于与治理者绑定。
而与茅台类似的是,交通银行在2015也提交了深化改革方案,并在年中得到批复。不巧的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市场风向骤变,去杠杆成为金融行业主旋律,商业银行监管压力开始徒然增加,其叠加民间融资问题,交通银行的改革红利的释放时间,其实已经被押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