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宁波日报  ·  今天22点10分,迎来今年首个…… ·  4 天前  
宁波日报  ·  今天22点10分,迎来今年首个…… ·  4 天前  
科技日报  ·  史前“干饭能手”了解一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地宫浮雕:南北朝时代中亚粟特人的在华生活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4-21 08:3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1000多年前,一个老外是如何在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生活的呢?有一件文物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太原虞弘墓中的石椁浮雕。

这套浮雕展现的,就是西域人(与粟特人关系密切)虞弘迁徙到中土之后,以西域和草原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经历。结合他的墓志铭和石椁浮雕,我们可以试着复原一个典型的西域军人+商人,在南北朝时代东亚和中亚世界的活动轨迹。

1.万里离乡:虞弘家族的迁徙之路

在石椁第一幅浮雕上,有一匹骏马和4个胡服打扮的西域人,几个人高鼻深目,剪发至颈,还有人穿着窄袖长袍,腰间腰带上系着小包裹,骏马的下方,有两条小犬;在第一幅浮雕的周边,还有葡萄串,万寿果等并非原产于中土的植物,这暗示着墓主人来自于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可能是中亚或者北印度某地。这也西描绘的,是墓主人或者他的家族成员从遥远的中亚出发的场面。在玄奘的记载中,西域城邦 “林树蓊郁花果滋茂” 的景象,也许正如浮雕中展示的那样。

粟特贵族的印章

根据虞弘的墓志铭的记载, 为了在他乡谋求更好的发展或者是扩大家族产业,虞弘家族踏上了向东的贸易道路。 索格狄亚那地区人多地狭,让许多精英同时掌握着商业和军事技术。因此,这些散布在东方的粟特小社区,就有了兼顾富商和封建主的多元混合模式。

从河中腹地出发后,虞弘家族的先辈会首先遇到白匈奴人。 这些吐火罗系的早期印欧牧民,是中亚城市的重要合作伙伴。商团往往依赖武装部族的保驾护航,后者也需要他们的特殊才。各个游牧汗国还乐于雇佣粟特随从,担任自己的外交人员、军师、祭司或谋士。从而获得来自波斯的金银器、河中作坊的精良锁子甲和食盐、丝绸等实物硬通货。

粟特人安茄会见游牧民族首领的场面,出土于安茄墓

粟特人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也将由对方大批收购为私人奴隶。一旦白匈奴的势力遭到打击,类似的合作关系也将直接被稍后的突厥所捡起。 虞弘的先祖很可能出于维持关系目的,留下了几个亲戚在对方集团中任职, 然后才继续向着葱岭以东的新世界进发。
西域游牧民

整幅浮雕的最下方,是一匹类似于希腊神话中佩加索斯的神马:骏马有着马头,佩加索斯的翅膀,还有鱼的尾巴;由于波斯文化曾经深受希腊化文化的影响,所以这匹类似于佩加索斯的神兽,也许有着希腊的文化渊源。


2.西域世界:葡萄之乡


在第二个浮雕中,画面中央有3个男子,手挽着手地在欢快的舞蹈;画面的左边,有一个手捧酒罐或者容器的男子,也许是等着将酒装入罐中,也许是为了将葡萄汁装好用于发酵。在画面的最下方,有神马和狮子的搏斗,象征着拜火教中永恒的善恶二元对立。

早在汉代,中原人就意识到了西域盛产葡萄酒,比如在西域的大宛,富贵之家喜好储存葡萄酒,经常用巨型罐子存酒,酒可以保存数年而不变质。

塔里木盆地里的吐火罗人

这幅浮雕反应的,是当年整个西域世界通用的酿酒习俗,尤其虞弘的祖先们经过的塔里木盆地。 在接近中原之前,粟特人必须经过塔里木盆地的许多据点。 那里生活着许多与白匈奴同源的吐火罗居民,而且有着和索格狄亚那类似的成长环境。中亚商人主要就经营着当地的铁矿、手工艺品、药物与乐器,同时卖往北方草原和东亚腹地。然后将骏马或毛皮带回西域,顺便经营起具有商站性质的旅店、典当行和妓院。本着这样的思路,虞弘的祖先就选择到盆地以东的伊吾立足。

到了南北朝时代,随着粟特等西域人来华,葡萄酒的栽培技术也随之传入,《齐民要术》中,就有不少关于种植葡萄酒的技术,而当时山西地区的水土,光照等条件有利于葡萄的栽培,到了隋唐时期,种植葡萄酒的胡人主要是粟特人等西域人,乾和葡萄酒甚至成为了贡酒。



然而,虞氏家族的定居点,很快就卷入了草原部族和中原帝国的混战。 虞弘的祖先们虽然强悍,但还是知趣的臣服于高车族袁纥部,后者也是堪称草原霸主的柔然帝国附庸。于是,作为小小的粟特定居点的酋长,虞弘的曾祖父奴栖和父亲君陁都在柔然汗国获得了外交官职位。也是在这个阶段,虞弘出生并在草原和绿洲间来回度过了童年。

伊吾是从西域进入远东的必经之路



3.修文习武:粟特人的教育

在第三幅浮雕中,是一个粟特男子骑驼猎狮的形象:这个粟特男子左手持弓,右手引弦,骑在一头单峰骆驼上,骆驼回头看着低处的猎物,画面的左侧是两头狮子,处于低处,正在伺机寻找机会反扑猎手。在波斯-粟特-西域文化中,狮子是王者的象征: 比如在波斯, 其王冠金花冠,坐狮子床,服锦袍, 加以璎珞;在龟兹国, 其王以锦蒙项,着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 粟特人自己的壁画和文物中,也有人狮搏斗图,彰显君王的勇武。除了狮子和猎手之外,还有一只羚羊正在仓皇地奔逃,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这一副浮雕,反应的是粟特男子必须掌握的习武技能 。对于一个商业民族来说,基本的武力保证是必须的,《大唐西域记》对康国有这样的描述:“ 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这些浮雕,也许就是粟特人尚武好战的最好写照。

粟特人都很会来事

为了能够在乱世之中杀出血路,除了识文断字,拜火教经典和史诗,很小的时候,虞弘的家人就将蜜涂在虞弘的嘴巴上,意思是让他说甜言蜜语,虞弘的父辈有意识地让几个柘羯教他各种武艺 。他们是粟特社会的武士阶层,大都骁勇善战且悍勇无前。很多后来到中原成为将领的粟特后裔,就直接源自此类文化熏陶。

长到十几岁后,大部分粟特男子都要到远方从事贸易。 虞弘的父亲就盘点了定居点人口,留下半数人经营农庄,再由其他人外出维系商业传统。还特意分出了一些粟特青壮交给自己的儿子,组成虞弘自己的武装商队。

粟特商团一般都有自己的武装护卫



4.王族盛宴:虞弘的世界视野

接下来的雕塑,是王族宴会的盛况:


和之前的浮雕类似,图画的周围都是茂盛的葡萄藤满,在圆滚滚的葡萄和葡萄架下,有一顶穹庐,画面最中央的,是粟特人的国王和王后,国王头戴波斯式的王冠,上面有日月饰物,还有两根飘带,整个人气度雍容华贵,身上穿戴者连珠纹的项圈和腰带,左手端着酒碗,目光温和的看着王后;而王后则头戴花冠,脖子间有珍珠配饰,身穿半臂裙装,头微微地低下;

在他们的两侧各有3个乐手:他们分别在演奏箜篌,笛子,琵琶,腰鼓,铜钹等乐器,在图案的中央底部,有一个半裸露着上身的胡旋舞者,身披软带和批带,脚底铺着软毡,左脚着地,右脚后翘,正在表演高难动作的胡旋舞。


在画面的最底端,还有两个武士在表演搏狮的斗兽比赛:即使有两个武士的头部已经被狮子所吞噬,但是这些身着紧身胡服,手持匕首的武士,依旧在不懈的和猛狮互博,甚至奋力地将利剑插入狮子腹中,在狮子的身后,一条猎犬在撕扯狮子的后腿,这样充满了武德的表演,很容易让人想起古罗马的斗兽表演。

接下来的一幅绘画,描述的是身穿波斯贵族服饰的贵族正在挥剑斩杀狮子的形象:他骑在象背上,面对三只狮子的围攻毫无畏惧,画面的最底部是一只巨大的神鸟。


这组浮雕中最后的两张图,描绘的是一位王者的出行和休息:在图像中,这位王者带着波斯式的王冠,须发漆黑整齐,他的上身是半袖服饰,身着紧身裤,脚蹬软靴,而且身材健壮,手握白色高脚杯,在两幅画中,他都带着两个粟特仆人出行或者休息,接受他们演奏的舞乐和呈上来的贡品。在休息好之后,他又继续骑马上路,穿行于高大的万寿果林中。


这几组浮雕描述的,是虞弘长大后担任外交使者和商旅时看到的场景。

都兰吐谷浑墓葬出土的希腊神话人物银腰牌,原产于巴克特里亚故地,很可能是被粟特人贩卖到青海地区的吐谷浑王国

年轻的虞弘带着商团,前往青藏高原边沿的吐谷浑。 那里的统治者是慕容鲜卑的旁支,也草原游牧民对抗北魏帝国的天然盟友。在那里,虞弘惊奇的发现,慕容王族身穿华贵的波斯锦,腰佩贵霜-希腊样式的金银腰带。还有融合了犍陀罗艺术风格,上面有带有翅膀的天马图腾。这些恰恰都是自己的粟特同胞为当地的慕容家族服务、主导对外贸易的结果。

吐谷浑王族后裔慕容智墓葬中的泥俑

随后,年轻的虞弘又受命代表柔然汗国,前去出使波斯。 这次旅途让祖父和父亲都非常兴奋,因为自己的后人终于有机会重温祖先的故土--河中地区,还前往拜火教的核心文化圈朝圣。路上,虞弘带着精锐扈从在队伍前探路,所有驼兽都夹在中间进行保护。遇到小规模的匪贼,粟特人一般会自己用武力驱逐。在路过动荡地区时,则会选择等待几个商队同行,以便加强武力保护。在一行人在路上会打猎补充肉食,用奢靡妓院犒劳忠诚部下,并有意识地对比各地物价,赚取足够的旅费。由于持有带家族徽记的书信,他们可以在西域各城得到其他粟特定居者款待。

吐谷浑的中亚风格金腰带

在自己的文化故乡,虞弘度过了欢快的泼水节、葡萄酒节,并以康国乐和安国乐愉悦身心。 由于从小受到严格的粟特文化教育,所以即便生在他乡,也几乎不会感到有隔阂感。他还在撒马尔罕的外国使者接待处看到,四壁上画着从外国带回的异域图景。这对于缺乏经验的新人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学习题材。

片治肯特王宫中的粟特壁画

抵达目的地波斯后,虞弘陪着万王之王欣赏歌舞,并施展武艺助兴。此后他也得到了机会骑着骆驼或大象,陪波斯君主一同打猎狮子。 萨珊王朝的繁华宫殿,让虞弘感到羡慕不已。多年之后,当自己终于在远东功成名就,也不忘用重金复制波斯王者的华丽生活,浮雕中波斯式王者对饮的场面,也许就来自萨珊波斯的宫廷,或者虞弘功成名就后自己的模仿。


虞弘也在萨珊帝国 陪同波斯君主狩猎

扎根东土:虞弘的中国时光

从萨珊波斯东归后,柔然可汗又让他出使南面的东魏帝国。这次使命, 正好赶上高洋篡位自立的年代,所以虞弘被对方扣留下来。虞弘和随从们就此留在了当地,并在新建立的北齐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他陆续获得了轻车将军、都督凉州诸军事和凉州刺史等官位,还参与了北齐对突厥、契丹与柔然的多次战争。虽然最后也不免投降东进的北周,还是能通过战功一步步升到了开国伯和仪同大将军。

粟特商队

虞弘的情况绝非特例。当时还有许多粟特或西域来客,凭借军事和外交情报才能,成为级别稍有不同的武将。 而且往往集中在草原交界的并州、代州等中间区域。在北齐讨伐柔然和契丹的战斗中,一些生活在草原上的粟特人就转投中原和那里的本族人抱团居住。他们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区别于周遭环境的自治小社群。由他们组建的小规模武装,也会在北周时代被吸纳进府兵体系,但装备和勇武程度却非常亮眼。

虞弘凭借之前积累的社会地位和战功,混成了并州与代州的粟特人头目,也就中原古籍中的萨保。 其原始含义是商团的保护者或总督。这个词汇也是唯一进入中国古代官职体系的外来词汇,体现了北朝统治者对于粟特人殖民地的重视和包容。


但北周朝廷也发现,所有粟特乡团士兵对虞弘的忠诚程度,远远大于朝廷本身。 所以到了王朝末年和后来的隋朝,开始收紧对于乡团与萨宝府首领的任命权。虞弘的每次上任,都要由北周皇帝亲自任命的。粟特社区的高度自治传统,正在被中原王朝所潜移默化地削弱。



粟特美女

尽管如此,积累丰厚财富的虞弘,安然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在融合了粟特-波斯-中原风格的家里,带着波斯风格的王冠。享受着仆人奉献的瓜果和葡萄美酒。这样的待遇,就等于是几个自治社区的无冕之王。府中也有自己的祆教祭司,维系自己的信仰。

5.入土为安:虞弘的回忆和归宿

富裕而闲适的虞弘,请人雕刻了精美的彩色石雕棺椁,回忆自己的一生。除了上述浮雕, 虞弘的墓室中还出土了29幅壁画和浮雕,描述了当时草原游牧民或者粟特人常见的生活场景: 包括宴饮,奏乐,对舞,狩猎,吹奏,驯马,猎狮,猎鹿等等,体现了粟特人尚武彪悍,豪爽大方的风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