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买青团,是上海人民的迎春运动。2016年,杏花楼的咸蛋黄肉松青团红到出圈了,
皮很薄、咸蛋黄放得最多,蛋黄味十足...
由此引发的“青团热”却始终没有消退,在接下来的每一年3月,青团成了各大老字号的必争之地,只等一声喝令:快,抓住那个绿油油的胖子!大伙儿蜂拥而上。
到了2020,这股网红风真的愈演愈烈了。
2020新一波网红青团
芝士牛肉口味青团
我们的初代网红青团【
杏花楼】竟推出
芝士牛肉口味,用奶香浓郁的芝士搭
配口感有嚼劲的牛肉,同时使用了颗粒较大的黑胡椒来进行调味,这
微辣咸鲜
的口感,难道不是一份英式牛肉派吗?
想起去年的
鸡丝培根青团
,藏在软糯的青草皮里的鸡丝、培根和蘑菇,吃起来神似奶油蘑菇意面。
还有
紫薯团、蟹粉青团、奇异青
团
。
没错,奇异粉团把“衣服”穿成了粉红色,搭配奶白色奶酪“毛衣”。莫不是奶油大福走错了片场吧。听说去年风评不太友好,今年还改良了口味。
我觉得很魔幻的是,杏花楼的名字这么古典,怎么偏偏爱上了“中西结合”。
黄油腰果青团
新雅粤菜馆推出用黄油、新西兰进口奶粉、牛奶、腰果、芝麻一起搭配制作而成
的黄油腰果青团。听上
去并不难吃。
阿华田波波青团*爆浆芝士豆乳青团
喜茶又联名了,这次联的是盒马。
直接将
奶茶包进青团
,有了
阿华田波波和芋泥波波两款食材,配上波波厚实的口感,是奶茶爱好者的福音了。
爆浆芝士豆乳青团
主打高浓度豆浆的味道,喜茶的豆乳本来就够好喝了
,跟浓郁的爆浆芝士混合,绝了,
蹲了好几天却还
是秒空。
榴莲青团
豫园宁波汤团店的
这款榴莲青团使用了来自马来
西亚
的榴莲,据说特别加入黄油使口感变得更丝滑。
也是一款吃了不会踩雷的青团,
毕竟榴莲肉包在软糯的外皮下。
btw,就算再怎么好吃也是榴莲的功劳。
“不时不食”的自然滋味
软糯却不粘牙的糯米皮,可甜可咸可鲜的馅
料,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到:
“捣
青草为汁,和粉作团,
色如碧玉
。”
青团的“青”,是从草里挤出来的,
在揉面之初,人们就在糯米粉里注入了这抹“天然色”。
新鲜艾草熬制的浆汁做成的青团,
吃过才算不辜负春天。
惊蛰后池塘岸边,挨着水泥路一路延伸长满了艾草,起初以为这是杂草,看着这未施农药的野草们郁郁葱葱。
后在自家门前
看到这草
扎成一捆,
恰好卡在铁
栏杆
的
缝隙中
,哦,这是艾草啊
!清明不就是
熏艾、踏
青、青团和一桌春菜
。
娇嫩无比的
艾草需
要需用石灰水炝制,后捞出反复清洗,
再将艾草捶
碎,揉搓出汁液,草绿色朴实自然。
自己采到的艾叶,焯水后剁碎,再用笼布包着艾草叶,挤出汁水,和进糯米面里,做成一个个大小均等的小团子。
南方人做点心,自
然嗜甜,常言,“软糯清甜化春心”,青草的
清气一定要包裹足够甜润的馅料,像是红豆沙、白糖/红糖芝麻,才是最大程度的糅合互补。
小孩子馋甜口,
红豆沙的馅料
就像豆沙月饼的存在于我的心中,是最甜美的食物,
自然在青团里也独爱红豆沙,还得
加上一小块猪油裹挟
。
已经
煮透碾磨的红豆来回翻炒,直到细
腻的沙感呼之欲出,
在综艺《向往的生活》,黄小厨也是豆沙出锅后再加入猪油搅拌,
红豆酥而不烂、甜而不腻,
能吃到
整颗的红豆。
用糖做的馅料,吃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掌握分寸,以免浸润绵软米皮中糖汁顺着切口溢出来,无论是花生还是芝麻,坚果的味道和猪油的香气都散发着甜蜜。
被馅料塞满的青团乖巧地躺在竹匾上,上蒸笼,出屉刷上一层油
。香甜在糯米艾草包裹下更加肆
意,
温热的青团散发着清甜。
咬下的艾叶香一直散至鼻尖,青草香味的糯米皮
细
嚼
还能找到一丝丝艾草碎叶的踪迹。
吃青团,向来等不及稍微冷却,
看到松软又碧绿的高颜值团子,心生怜爱,可又顾不得烫手烫嘴,让糯米磕在门牙,或许过于锋利,丰润的馅料无论甜咸,都如此恰如其分。
甜咸之争
通常在很多外地人看来,江浙沪一带做的菜都是甜的,这甚至成为了饭桌上的一种谈资,比如喜欢爆炒黄鳝的家乡朋友们几乎对甜味菜嗤之以鼻,纷纷吐槽响油鳝丝。但反过来又双标,“好好的食物非要做成咸味的”。
除了传统甜口的青团,咸口的青团里包着剁碎的咸肉、蔬菜、
毛笋、腌菜、豆腐
等馅料。
挑最鲜嫩的笋尖,加上咸鲜的咸肉、新鲜的五花肉炖煮出来的腌笃鲜馅心,搓成小球放进冰箱里冷冻。这样取出塞进面皮里做成
腌笃鲜青团
,遇热后汤汁浓缩的鲜美全都渗透在馅儿里,咬一口还会蹦出汁,油润满足。
江浙沪一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梅干菜,也被包进了青团中。用新鲜的山笋做料,加入梅菜和肉末的
笋干菜青团
,口感上更有嚼劲,吃起来口口生香。
去年盒马独家开发的,将酸菜鱼装进了团子里。带着汤汁的
酸菜鱼青团
,微辣偏酸的口感与清香的糯米皮也有很微妙的化学反应。
本地人能在每年清明前后吃一个【王家沙】的
马兰头香干青团
就觉得很幸福了。
【王宝
和】的马兰头鲜笋,还有
芦笋虾仁
、松仁豆沙给原本的软糯里加了一丝脆韧。
拥有众多昵称的“青小团”
同样的食材,不同地区总有自己顺口的昵称。上海/宁波称「青团」,苏杭叫「青团子」,南京地道的叫法是「清明团」「春团」,
温州「清明饼」
,绍兴则叫「清明果。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大小比饺子稍大
,
也被叫做「清明
饺」「艾饺」
。
有着甜咸两种口味,咸内陷多是炒熟的
笋丁、咸菜、豆腐干丁、肉丁
。
既
可以蒸着吃
,也可以炸着吃。
也有包着糖三角形的清明果,特别像小时候吃的白糖馅包子。
福建人的清明果又称「菠
菠粿」「饽饽果」
,融合糯米、粳米,在皮里,包入枣泥、豆沙,压成甜的团子;
包入萝卜丁、香菇丁压成咸的团子,
底垫多采用
年糕
叶。
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等地方,都有食青团的习惯,只是叫法不同,做法也各有千秋。
客家人把所有糯米糕点都称作“粄”。因此青团被唤作「艾粄」,一
般会压成扁圆状,
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