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萝严肃
(id:
missluobeibei
)
文:
吴喋喋
今天来安利一部分数超可怕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豆瓣9.9分
还有网友发问:为啥不是10分满分?打1星的那0.2%是什么脑回路?
它的第一部本来就是神作了,在豆瓣有9.5,第二部更是保持了高水准。BBC出品,品质保证,所有人对它的美丽赞不绝口,随便截图都能当电脑壁纸。
感受一下我随便截的图——
连一艘船都要对称构图,在纪录片界是顶尖的精美程度了
只看我们截的动图是不够的,一定要打开腾讯视频,听着音乐、看高清画面去感受,那种美可以说是直击心灵了。
有深海恐惧症和鱼类恐惧症的朋友们要先做好准备再观看,第二集摄制团队下潜到1000米深的海域去拍摄
深海的盐卤水池边遍布动物的尸体,宛如人间的魔鬼沼泽
海里纵然有漂亮的水母和深海鱼,但也有外形不那么“可爱”的生物:脑袋透明的鱼
生长着巨大獠牙的鱼
但是请注意,只挑长得可爱的动物去了解,是无法看清真正的世界的,反而当你了解的越多,恐惧就会越少。
就像科普博主@博物杂志 说的:“
厌恶往往源于不了解,没有一个生物是天生邪恶,它们只是在过自己的生活。”
第一集,讲的是那些“海洋表面”的生物们,比如智商很高、喜欢跃出水面嬉戏的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会冲浪,“它们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好玩”——高智商果然不一样!
它们甚至聪明到会使用药材——把海扇表面的黏液蹭到皮肤上预防感染炎症
还有更超乎人类想象的动物智慧。
别以为鱼真的只有7秒记忆都没智商,深海里有一种猪齿鱼会使用工具吃蛤蜊。
它把
蛤蜊
衔在嘴里,然后用力投掷撞在珊瑚礁上
尝试了好多好多好多次以后,终于砸开了——天哪这是一条会使用工具的鱼!
偌大的生物圈里,还是会有一些很有主角光环的小动物,第一集里一只小燕鸥深深地震撼了我。
每年都有一大群燕鸥的雏鸟在海边学习飞行,但它们如果飞不动了掉到水面上,就可能被鱼吃掉。
成长的代价非常残酷,但这就是生态平衡的法则。“每只雏鸟都得学会飞翔”。
这里出现了一只非常有主角气场的雏鸟,起飞前的准备姿势非常有范儿
它尝试着扑棱翅膀,很快就掉下来,真是十分令人担忧。
不管怎样,它摇摇晃晃地从沙滩上起飞了。
飞了一会儿就大大咧咧地停在海面上休憩,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一只大鸟着急地盘旋在它上空似乎在提醒它,但雏鸟一脸茫然,不知危险将至
鱼来了
结局却是一个反转:大鱼扑了个空,这只雏鸟经历了生死,快速学会了飞翔的本领,完成漂亮又惊险的闪避动作。
仿佛看了一部少年英雄传奇,大自然也太精彩了吧?
但海洋上也有揪心的画面:争夺有限的浮冰以供孩子休憩的海象妈妈们。
因为想要吃海象宝宝的北极熊镇守在岸上,海象无处可去
但小海象是会游累的,需要地方休息。
可是浮冰在不断融化,面积非常有限,绝望的海象母亲只能和别的海象母亲争夺地盘
一通大闹后,所有的海象都掉下了水——一个悲剧。
第一集片尾这么说道:我们对海洋生物的复杂性了解的越多,就会逐渐明白它们的家园是多么的脆弱。
很令人欣慰的是弹幕里很多人表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低碳出行,为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集,则潜入了深海,给我们展示了海洋生物的更多形态和更多可能性。
现在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纪录片摄制组不断地打破了前人的纪录,他们是第一个潜入海底1000米拍摄活物的。
他们说没人到过那里,也许底下什么也没有。
他们在水下450米处时,潜水器漏水了,但他们淡定地修补了裂缝;
他们往更深处漫溯时,头顶响起了闷雷般的动静,那是两座冰山在头顶相撞。
但当他们真正拍到水下1000米的画面时,自己也惊讶了:在极地的海洋深处,竟然是有生命的。
而且物种异常丰富
有比鲨鱼还大只的火体虫
有两只眼睛不对称的火红的鱿鱼
突破人类生命极限的各种奇特现象在这里发生:水母不断自体克隆,寿命几乎是永恒。
六鳃鲨一年只吃一顿,因为它们飘在水里几乎不损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