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历史解密
再现真实历史,展望未来。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历史解密

毛泽东“丢下”的后人们…

中国历史解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0-25 07:16

正文

来源公众号:指尖上的视野


“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毛泽东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女。他的女儿李敏做了母亲后,对儿子孔继宁和女儿孔东梅说,“你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立足,做一个普通人,不要去做万众瞩目的什么人的后代。”


   风云流转,时局更新,名门之后学着“做一个普通人”从警醒告诫变为现实需要。当然,这更应该是某种常态。然而恰如毛家第3代的孔东梅所言,“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既背负着很大的光环,又需要时刻面对现实,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这种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着照片为外孙女取名

 

  “一个伟大人物注定要舍弃很多个人的真情、个人的生活,包括他的子女后代的日常生活,都要因之去奉献。”孔东梅出生于1972年,却从未与外祖父毛泽东见过面。母亲李敏把她的照片带进中南海,毛泽东看着照片为外孙女取了名字“东梅”。毛泽东起了“东梅”的名字由来是:“东”起自他自己名字的“东”,“梅”是他一生喜爱的花。


   “在平常人家很简单的事,在我们家就是不行!”这是孔东梅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只见了父亲三面。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李敏要求为父亲守灵,江青不答应。没有办法,她只得一连几天排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进入灵堂,肃立在那里,向父亲最后致意、告别。


      伟人丢下的下一代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这是一个不幸的父亲。他与杨开慧、贺子珍、江青3任妻子共育有10个子女,有的不幸夭折,有的下落不明。解放之后,身边的子女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4人。然而,毛岸英也在刚刚建国两年,又牺牲在朝鲜战场,毛泽东获悉长子毛岸英牺牲,伸手拿烟,几次都没能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


    他那些在战争年代失去的子女包括:

 1、长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长沙,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2、三子毛岸龙,1927年4月4日出生在武汉,1931年在上海失踪;


 3、长女毛小敏,又名毛金花,1929年3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的一个孩子,因队伍要走,没过半个月就被送给当地老乡抚养。一年后毛泽民去寻找时,听到的消息是女婴死了。(解放后辗转有了消息,称毛小敏在福建龙岩,但毛泽东和贺子珍生前均未同她再见过,未能证实);


4、贺子珍所生第二个孩子,男孩,1930年生下来就死了。接生者是红军中传奇的“基督医生”傅连璋;


5、毛岸红,1932年11月出生,小名毛毛,长征开始后毛泽东把他交给留下来坚持游击活动的毛泽覃和贺怡,苏区沦陷之后,毛泽覃把他秘密转移到瑞金一个警卫员的家里。以后毛泽覃不幸牺牲,毛毛从此下落不明;

1949年末,贺怡为完成毛泽覃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毛泽东、贺子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弥补战争年代没有照看好“毛毛”的愧疚,贺怡决定去寻找当年失散的毛毛。贺怡因寻找毛毛的途中车祸去世,此事暂且放下。

                           
 
    1953年3月,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组织人找到了毛毛(已经改名朱道来),贺子珍也确定是当年留在苏区的毛毛,便送到了北京,但因霍步青的夫人朱月倩也说找到的毛毛,是她当年留在苏区的孩子,跑到北京,找到组织又哭又闹,非要要回毛毛不可,贺子珍当然不依。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发话了:“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6、毛妹,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河,贺子珍在行军途中生下一个女婴,寄养在当地老乡家中。解放后,贺子珍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

        

7、客死异国的廖瓦,1938年在莫斯科出生,10个月的时候感冒,转为肺炎,不幸夭折,连中文名字都没有取。

 

   活着的第二代命运跌宕沉浮

 

   伟人功过,自有评说。由他发动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实验将所有中国人卷入其间,他自己的子女同样因之命运跌宕,他的晚年异常喧闹,也异常寂寞。


     
                                                                          李   敏

     

 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妈妈很朴素,我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 “妈妈特别温柔,特别谦让别人,非常爱孩子”; “妈妈当年挺难的,她夹在外婆和外公之间,性格又不是很泼辣,既要为外婆豁得出去,又要顾及外公很多……” 


    李敏4岁时离开陕北到前苏联去陪伴母亲贺子珍,直到11岁才回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敏后来回忆说,“在那边没吃的,最好的食品就是土豆,以至于后来见到土豆就要吐。”


     在孔东梅看来,母亲李敏的命运也十分坎坷。“但妈妈的婚姻是很成功的,她和父亲自由恋爱,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是早恋。他们一辈子非常相爱,这同时也是我和哥哥的幸运。”图为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在中南海住地。

    尽管父亲缺席了自己的整个童年,但李敏始终对他怀有深情。毛泽东也格外喜欢这个体贴、懂事的“姣姣”。“文革”前,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其父亲为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抱着孩子,被迫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再三叮嘱她,“姣姣,你要常回来看我!”

    从生炉子做饭学起,李敏一家开始了平民生活。据孔东梅回忆,6岁从上海外婆家回到北京后,一家人过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父母一直都靠工资吃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


    李敏想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然而自从当初搬出来,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她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等了半天还是进不去。

    1974年,江青搞批林批孔活动,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反映情况。夫妻俩被拦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回到家后,李敏大哭一场。

 

     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之后,悲痛仍未消遗,妈妈又被反党集团头子被抓,“文革”中风云一时的李讷,自然不能再住在中南海,她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徐小宁,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的小四合院里,母子一起生活。李讷与儿子的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能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相依为命。

                          

    1983年,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去探望李讷,见到李讷还是孤独一人带着儿子寂寞地生活,想到毛泽东去世了,江青也在秦城监狱服刑,内心十分酸楚,夫妻俩决心给李讷再找个归宿,但李讷有些不大情愿。


    后来,李银桥知道自己当年在延安的战友王景清,离异之后还是单身,人也不错,他又是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夫妻俩就将王景清介绍给李讷,李讷还是拒绝再婚,大概父亲让她到江西锻炼时,第一次与小徐不到两年的婚姻使她对婚姻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在李银桥夫妇的多次劝说下,李讷才答应可以认识了解。


    谁知李讷经过几次接触和了解,觉得王景清还不错,爱情之火再次萌生。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结婚,中央首长杨尚昆等还给李讷送来贺礼,表示祝贺。后来,儿子易名为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


    现在,一家3口继续过着普通生活,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和取暖做饭用的煤块,都是自己里料,但夫妻两生活幸福,儿子王效芝的婚姻,在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两人的关心下,并主动担任男女双方媒妁,也喜结良缘。

 

  回归平凡的第三代

 

  毛泽东的4位孙辈,孔继宁、毛新宇、孔东梅、王效芝,出生得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接地气”。



孔继宁


   孔继宁,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10月27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妹妹孔东梅。

   孔继宁出生那天,毛泽东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那年毛泽东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

                                   
 
   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在李敏所著《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北京-上海度童年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晚年孤寂、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从此开始了他整个童年时期都不曾中断过的北京—上海之间的奔波。孔继宁给贺子珍带来最多的是笑容。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来,只要是和孔继宁一起合影,贺子珍脸上都洋溢着不可多见的慈祥笑容。贺子珍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与宁宁同月出生,她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过来:“和咱们宁宁一块儿称一称!”如果比人家轻半斤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宁宁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人家重才心满意足。

                         

   长大一些他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乖巧的宁宁对外婆很会察言观色,只要外婆不高兴了,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事实上,他一向都是外婆的开心宝贝。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贺子珍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工作人员就给他穿上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他像模像样地走到贺子珍面前,扮西哈努克亲王,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

                                          

   孔继宁长着一副极像其父的眉毛,剑拔弩张,神采飞扬。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毛泽东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毛泽东有过接触,但在孔继宁的记忆里,对外祖父毛泽东却非常生疏,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他记得的是,在七八岁时,由于老不带他去见外公,就和父母打了个赌:如果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就一定带他去中南海,父母同意了。小学一年级,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是,外公在开会,没有时间见他。为了安慰他,周总理请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1976年,孔继宁已经上初中了,这年9月9日,外公去世,他第一次无故缺席,而且无故缺席长达半个月,他的这次缺课,其身世才由猜测转为证实:孔继宁是毛泽东的外孙。


      走自己的路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祖上江苏句容,属于孔子世家南宗派,是圣人后裔。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父母孔令华和李敏都是军人,外公外婆就更不用说了。出身军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枪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投身商海。


   孔继宁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夹着尾巴做人。他从不说自己是谁的后代。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开始在媒体曝光,但频率并不高。采访过程中,孔继宁一直不停地抽烟。他抽的烟是中南海,焦油含量是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售四元左右一盒,打火机是非常普通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个有着红墙内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从外貌上看不出那位伟人给他留下的痕迹。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现任中国青基会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达到传承、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目的。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是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而毛泽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毛新宇

 

  毛新宇,毛岸青和邵华的独子,毛泽东的唯一嫡孙。

 
        1970年1月17日出生于北京。毛泽东为其取名为“新宇”,字面意思是一片新天地。意指毛泽东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新的世界!

   
    1988年,高中毕业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7月毕业于人民大学历史系,专注毛泽东思想和明史研究。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军入伍,开始研究军事战略理论和毛泽东思想。2003年7月份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2008年7月,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走上高级干部领导岗位,为副军级。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7月20日,晋升少将军衔。


    1990年起发表文章和作品,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爷爷的。主要有《便是寻常百姓家》、《不学历史我们永远幼稚》、《我为爷爷唱新歌》、《沿着爷爷的足迹》、《会当击水三千里》、《我随妈妈拍长城》、《赴朝祭扫伯父墓》等文章,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毛泽东严重的五大帝王》、《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年辑录》、《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图书,主持过电视专题片《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了12集电视文学剧本《一代贤后》。

        

毛新宇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毛新宇和郝明莉:1997年12月7日,毛新宇和郝明莉结婚。郝明莉婚前在泰安御座宾馆当服务员,婚后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学习。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异。

    第二次婚姻

  毛新宇、刘滨:刘滨,1977年初出生镇江,属龙,身高1.70米,长得漂亮大方。1995年,镇江第八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97年考取北京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院实习,现在又回母校读研。2000年,经人“介绍”,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是相识,几次接触后,刘滨对毛新宇有了更深的了解,两人不久即坠入爱河。2002年,毛家为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毛新宇于1970年初出生,属鸡,所以亲朋好友常戏称他和刘滨的婚姻是“龙凤配”。

        

  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和刘滨的儿子毛东东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出世,取名毛东东。

    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这对独生儿女,生下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毛甜懿。


 

       
                     

                   孔东梅

 

    孔东梅,女,身材高挑清瘦,下巴有颗明显的毛泽东痣。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孔继宁是孔东梅的哥哥。


    1972年,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一座公寓,正是贺子珍的居所,李敏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就是孔东梅。如果不是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孔东梅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怀孕的李敏向毛泽东征询意见,问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毛泽东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后来,外公看到孩子的照片,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又是他的平生最爱。遗憾的是,在女孩4岁的时候,外公就离开了世界,他也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孔东梅和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了六年,才接回北京上小学。

  女孩的外公叫毛泽东。写过他传记的Ross Terrill赞叹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把他概括: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

  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孔东梅——他的外孙女,也是毛氏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女性,正忙碌地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签售自己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在广州签售的时候,书被抢购一空,有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提前4个小时等着孔东梅的出现。她穿着ARMANI套装,拎着GUCCI的包,黑色皮凉鞋和黑色脚指甲油透露出她对颜色的偏好。她的“时尚”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各种各样的人会给孔东梅说,要时时刻刻注意,特别是父母经常说,不能随便提起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跟别人讲,不要主动去说。时时刻刻注意。但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快地发现秘密。但母亲一直提醒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慢慢稳定下来,她过上了安静、自由的生活。就是因为太安静,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在美国是这样,中产阶级的群体极为庞大,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车子、房子和票子,对我来讲,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2000年,孔东梅收到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激动的情绪难以平复。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为了真实还原过去的那些事,孔东梅寻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人们并没有觉得她陌生。情绪激动的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从上到下打量她,特别是她下巴上那一颗痣。那颗作为她外公毛泽东标志的痣,奇迹般地在她脸上几乎同样的部位出现。她知道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这对我们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她说她是幸运的一代,她会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继续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留美生活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两年的留学经历甘苦参半。特别是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住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飘泊感。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最开心的事情。那时的美国打国际长途很贵,不像现在很便宜了,所以也不能每天打,每周打一次就不错了。电话里,孔东梅总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话,她从不会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母女俩从那时就深深地体会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了。


    孔东梅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1999年,虽然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但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大事的小女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妈妈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孔东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告别妈妈到美国读书,她感觉自己经历了这些大事情,成熟了长大了。作为伟人的后代,孔东梅自小就知道有一个伟大的外公,也知道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知识女性。但在后来看了她妈妈写的书之后,她才豁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特别了解妈妈及外公外婆。2000年,孔东梅的妈妈在友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远在异国的孔东梅夜以继日读完母亲的书,几个晚上无法入眠。“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孔东梅决定要重新了解外公和外婆。

                                                       母女情怀

  这些年,孔东梅的妈妈一直在支持着女儿走这条红色的文化之路,尽管这个职业并不能很快让孔东梅赚很多钱,但她说自己能从事喜欢的事业就很开心。她说:“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至今,生活在一起的孔东梅母女是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

  孔东梅说,她妈妈现在过着深居简出、平和安详的晚年。她妈妈在家里什么都干,基本上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孔东梅每天忙完了回到家里已很晚,母女两人仍然要说一会。妈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比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早退和迟到。因为妈妈总像个孩子,现在的孔东梅自然就挑起了母女俩的生活重担。但也因为妈妈的简单,孔东梅这些年做文化产业,从不急功近利,她遗传了她妈妈平和的心态和性格。

  当然,孔东梅母女两人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来自于不同年代的成长环境。妈妈李敏至今的着装还像30年以前那样传统朴素,但她会很开心见到女儿打扮得时髦漂亮。孔东梅对时尚有自己的观点,她特别不认可有人给红色第三代下的定义就是着装、言行也还是那么老旧。无论在任何场合,孔东梅的着装都是时尚、大方的。就如在台湾访问时,她的着装就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好评。“中国人现在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孔东梅感慨说,所以她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很考究,她会选一些简洁的大牌,或者某些设计师品牌。她对时尚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做一些艺术展,也在赞助设计师。作为一代伟人的外孙女,靠自己的奋斗,如今有多家自己的公司,关于外公的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她传承了伟人“不服输”的性格。

 

             
 
   孔东梅,从容淡定、眉清目秀,下颌那颗美人痣竟与毛泽东有几分相似。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说她长得像她外公,特别是嘴角下面的那颗痣。对于被人称为“名门之后”,孔东梅说自己是不太容易找到这方面感觉的人。她说,对我而言,它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不会特别在意,甚至可以说感觉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她的这个说法,她妈妈也非常赞同。

        2002年,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目的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致力于传播“红色经典”。

        孔东梅著《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以毛泽东后代和现代女性的双重身份对外公、外婆的一生进行追忆。她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用家庭记忆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百年毛家史。书中提到了几位毛家至关重要的女性,如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妻子罗氏、杨开慧、贺子珍、江青以及女儿李敏、李讷等人,记录了毛泽东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既有平民色彩,又具有伟人风范的毛泽东。



    孔东梅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攻读传媒博士学位,她擅长英语、日语,爱好电影、文学、旅游。她著有《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等著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孔东梅一直与妈妈李敏住在一起,还没成家,她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人知道我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就敬而远之了。”她说:“我想可能我的缘分还没到。”



 

                        王效芝

 

    王效芝,李讷和第一任丈夫的孩子,也是李讷的独生子,原名徐小宁,李讷与第二任丈夫王景清结婚后,改名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王效芝是毛氏第3代中最为低调的一个,继承了毛家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


   王效芝没有上过大学,北京市旅游外事服务职业中专毕业,在北京饭店担任过礼宾部服务员。王效芝的婚姻,还是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欣然担任男女方媒妁促成。

              

    汶川大地震后,他曾与毛新宇夫妇以及表姐孔东梅一同到中华慈善总会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0万元。


    相比于祖辈的万众瞩目、父辈的跌宕沉浮,他们这一辈正“找回普通人的日子”,步步靠近自己的幸福。而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这些后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他们共同的长辈毛泽东。




号主 简介


你好,我是李雨蒙,你可以叫我蒙蒙。

因为学习历史,所以开通个历史类公众号

希望能给大家奉送一些不同的历史知识

不求以刻奇的文章来吸引关注,只期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聚一处,把茶畅谈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

我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感觉到蒙蒙的诚意,点下面的广告一下,也是对蒙蒙的支持。